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政治理论课是医科院校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传播法律基础知识的重要途径。当前,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要从教学内容时代化、教学目标社会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途径多样化等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校“禁婚令”的解除,在校大学生结婚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大学生婚恋问题是一个涉及教育、法律的社会问题。高校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设有专章进行引导,但该课程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教育效果怎样等问题,目前在国内外尚未发现有深入研究。本文对大学生婚恋观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婚恋观影响进行问卷调查,并加以分析,抛砖引玉,以期找到对大学生婚恋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深入阐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学习意义,对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以此从道德的本质及形成规律、大学生特殊的社会地位及社会责任的视角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学习意义进行哲学解读。  相似文献   

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构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手段,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福建商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团队在“问题链”下的精准微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中,以当代大学生道德和法制教育的各类“问题”为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一“问题链”为纽带,以“微课”为媒介串联每一专题的主要内容,能激发学生寻求答案的欲望和探索精神,突出教学重点,方便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从而增强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5.
浅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教师的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丽娟  肖平 《南方论刊》2007,(12):79-80
本文通过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听课和对大学生的访问调查形式来讨论教师的魅力。教师应从语言、知识、自身形象三方面来塑造自己的魅力来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实效性,让此课受到大学生们的欢迎和喜爱。  相似文献   

6.
2006年全面开始的“两课”改革将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改革后的课程设置方案下要进一步讲好、讲透法律原理和知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须重视以下教学方法:一是注重概念分析,力求精确透彻;二是加强举例教学,力求简洁生动;三是穿插法理知识,力求庄严正义;四是勤于思维引导,力求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7.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性质是“情感与态度”型的目标。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性质设计适合情感与态度学习的教学方法;制定评价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标准。为此还必须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这样才能提高《基础》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赵新宇 《南方论刊》2012,(3):109-110
情感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情感教育方面具有特有的优势。本文重点探讨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情感培养的有效途径:真实经历分享,展示情感;典型案例讨论,捕捉情感;推荐优质资源,感悟情感;课后真诚交流,互动情感;布置实践作业,传递情感。  相似文献   

9.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教学中,应创新教学方法,采取适当提问、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以及案例分析等手段,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程亚萍 《南方论刊》2013,(6):100-103
公民意识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和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总体上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仍存在国家意识薄弱、主体意识不够、法治意识不强、公德意识缺失等令人担忧的问题。我国全面系统的公民教育尚未形成,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已成为高校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在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是"基础"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主线的要求,更是"基础"课教学内容的体现。因此,"基础"课教学要切实突出公民意识教育,提高"基础"课教师素质,大力推进教学改革,高度重视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1.
李雪章 《学术探索》2011,(6):142-144
孝道文化是生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探讨孝道文化与生活教育之整合,以期通过弘扬传统孝道、继承传统孝道精华来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生活教育。  相似文献   

12.
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渠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主阵地,党校则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大熔炉。思想政治"课堂教育、日常教育、党校教育"三结合,包含教育内容的统筹与协调、教育方法的借鉴与联动、考核评价的兼顾与融合、教育主体的互动与共建等四方面内容,是知情意行的完美结合,是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也是对青年学生学习热情的全面激发。  相似文献   

13.
对时间生命意识的表现 ,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主题之一 ,它赋予中国古典诗歌最为感人的生命情调。时间生命主题在古典诗歌中 ,展开为及时有为、及时行乐、惜春悲秋、同情悲悯、超越努力等几个方面 ;并在这几个方面 ,对 2 0世纪新诗施以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自杀现象非常严重,可见,此类问题的出现和生命教育的空白有直接的关系。本文从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我国高校目前进行生命教育的现状,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前高校生命教育的对策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社会上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大学生群体漠视生命、自我放弃生命的做法令人堪忧。本文首先解析生命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释义,接着阐述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然后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下,探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契合点,寻求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现路径。旨在呼吁高校教育体现人文关怀,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呼吁大学生重视生命存在。培育正确的生命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升人生价值,进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展现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要求。  相似文献   

16.
这个世界“既不存在无语言载体的意识形态 ,也不存在无意识形态导向的空洞的语言形式。”[1 ] 意识形态是客观存在的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承担起意识形态灌输这一功能。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又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讲究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德育的生活化。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本文就二者对德育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 ,并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重要的是确立现代教育理念,明确科学教育内涵,坚持正确教育原则,确定系统教育内容。搞好大学生生命教育,关键是对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从教学准则、目标、内容、环节以及测评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与实施。同时积极地开展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搭建良好的网络教育平台,努力开展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18.
解继丽 《学术探索》2012,(7):169-172
"教育即生活"的思想曾经对社会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如何从发展的角度认识这一思想,是比这一思想本身更具有意义的问题。技术是人类发展的现实承载,对人的行为包括学习行为都有着重要影响,是分析学习行为的可靠尺度。从技术的发展与学习行为变化的关系来分析,可以发现"教育即生活"是工业社会时期的一种特殊显现,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阶段性。在信息社会中,人的学习开始摆脱教育影响的桎梏,学习将融入到人的全部生活之中。"学习即生活"将逐渐成为人的一种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生命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在教学中,应从确立理念、明确目标、挖掘内容以及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生命教育的缺失。  相似文献   

20.
生命教育是舶来品,20世纪90年代出现于我国大陆地区。生命教育有积极的意义,它是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应有之义,是帮助大学生“心灵和谐”的教育活动,是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活动。针对我国开展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需要,文章通过古今轴线的纵向分析和中外轴线的横向比较研究,进一步挖掘和丰富生命教育的资源,构建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体内容:生死教育、感恩教育、挫折教育、幸福教育、品格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