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晚清从西方传来的民族主义造成了民族国家认同的危机。革命派强调民族的血统,从单民族国家理论出发,提倡种族式的排满。保皇党人则重视民族的文化认同,鼓吹包容满汉的大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梁启超是民族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有力推动者,其态度几次转变,反映了晚清时期一代知识分子对民族国家认同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在借鉴西方民族主义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大一统观和夷夏变易观,提出了御外自强的"大民族主义"."大民族主义"的基本内涵是:联合包括满族在内的中国境内各民族以构建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国家;汉族是民族共同体的中心和主体;保存族粹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汉族主体与清廷权威,民族诉求与民主诉求,保存族粹与借鉴西方之间的矛盾是"大民族主义"的主要缺陷."大民族主义"顺应了中国现代化的需要,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对于革命派民族观的转变及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的贡献颇大.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由传统民族主义向近代民族主义的演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树立新的“国家观”,塑造近代社会理想人格“新民”形象,二是摆脱了传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束缚,主张各民族平等,共同奋发的大民族主义。梁启超倾其多半生精力研究的民族主义问题,既有其理论价值所在,也有失之偏颇之处,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复杂影响。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年,民族主义之风鼓荡于中国,其理论渊源来自于西方,以法国为代表的强调公民理性联合的民族主义、以德国为代表强调共同族群文化信仰的民族主义尤有影响。其影响下,中国近代早期民族主义理论探讨中出现了民权民族主义与国家民族主义、大民族主义与小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与反传统民族主义等不同的主张。这些思考奠定了未来中国关于民族主义思考的框架,后世出现的国家民族主义的盛行、多民族一体格局的成形、反传统民族主义的持续及文化民族主义的曲折等,都可见其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5.
尽管西方国家在近代世界发展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从实质上看,西方国家国际政治的本质是强势狭隘的民族主义。西方强势狭隘民族主义充满着内在的矛盾:一方面,它是工业化国际化的产物,具有走出狭隘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特点;另一方面,它依然存在着不可磨灭的狭隘民族主义本性,处处表现了民族和国家的局限性。客观上看,西方强权政治对于世界工业化进程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西方列强对贫弱落后的国家的突破促使工业文明得到了较快的扩展。当然,这同时也是一个十分残酷的过程,因为它充满了掠夺、躁躏和杀戮,具有极大的局限性。随着工业危机的来临和全球化的推进,西方强势狭隘的民族主义遇到了不可逾越的挑战,日渐式微也成为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的民族主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世纪初,国内民族危机空前深重,新思想广泛传播的时代背景下,梁启超最早将民族主义理论介绍到中国,并根据时代特点,提出宏扬中国民族主义,以抵制帝国主义侵略。其民族主义主张对激发近代中国各民族人民爱国主义热情,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金勇 《东方论坛》2013,(5):39-43
銮披汶1938年出任泰国总理后大力推行极端民族主义政策,其中不少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文化改造国家法令推行的,因此也被称为“文化民族主义”。这一文化政策对泰国的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泰国现代社会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塑造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銮披汶时期的文化改造以西方社会作为模板,以作为民族国家的泰国能达到西方国家文明水准为目标,这与他对文化实用主义的认知有关。梳理并剖析泰国銮披汶时期的文化政策,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民族主义政策及泰国现代文化的生成根基。  相似文献   

8.
"南斯拉夫模式"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3个代表性模式之一,在处理民族主义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存在诸多失误,主要是在"塞弱则南强"这一貌似正确的反对大民族主义策略下,未能充分认识地方民族主义对民族团结和联邦体制的破坏力,实际上助推了各加盟共和国地方民族主义的滋长,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种民族主义"的相关论述,成为联盟解体和模式失败的重要因素。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沸点"较低,容易触发,在社会转型的时代,对"南斯拉夫模式"处理民族主义问题失误的反思,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伴随着世界形势变化、国家发展和社会转型而出现一系列变化,表现在表达方式从虚无走向自信,表达场景从现实社会走向网络世界,表达情感从非理性走向理性。其转化动因在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增强;网络技术的发展,表达渠道的多样化;理论引导逐渐科学化,国家发展日益受到关注。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的未来走向将由被动自卫向主动自强转变,由防范危机向寻求机遇转变,由情感宣泄向理论阐述转变,更加重视对网络民族主义话语的整合与引导。  相似文献   

10.
蒋百里受甲午战败和戊戌政变的刺激,民族意识和革命思想相继萌发.他宣传西方民族主义的首要旨趣,是唤醒国民奋起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而不在激励汉民族光复旧物的革命情绪.但他辨析"新民说"和立宪派的理论误区,历数清朝压制改革、取媚外人的罪状,倡言以暴力手段推翻"今政府",却与革命派殊途同归.及至日俄战争爆发,他又由鼓吹民族民主革命,一变而全力筹划抵御俄、日侵略的国防建设.蒋百里早年思想世界的多姿多彩,可为今人认识清末留日学生界丰富多样的思想提供典型的案例.  相似文献   

11.
民族主义是一种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 ,其本质是民族利己主义。由于其依存的载体不同 ,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类型与内容。冷战结束后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破坏国家统一的民族分离主义、西方大国的民族沙文主义、维护国家独立实现自主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主义、联合图强的民族聚合主义和宗教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 ,它对多极化发展的世界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产生有两方面的原因:内因是中国近代社会的民族危机、传统华夷民族思想的衰落;外因是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理论、进化论的传播。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有其独特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民族史学"作为重要的区域史学分支,是与史学发展相始终的."民族主义史学"是在民族主义思想主导下的"民族史学",是适应近代民族国家构建需要而产生的,是"民族史学"发展演变的特殊阶段."民族主义史学"促进了"民族史学"的拓展和深化,但其自身存在的弊端决定了它终将被摒弃.  相似文献   

14.
论文就当代学者对晚清、民国时期"尊黄"思潮的研究成果作一总结,分别论述了晚清时期"黄帝"与清末民族主义的关系、黄帝纪年的政治文化意义,民国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尊黄"所表达的"大民族主义"诉求。并就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民族与民族主义的概念产生于西方,并被赋予很强的政治含义:在西方的民族理论中,民族以建立民族国家为政治目标,民族主义是建立民族国家的理论基础.这种思想在近代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民族觉醒以及国家主权意识的培育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也是近代以来西方殖民主义染指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策划少数民族独立、分裂中国的理论依据.近代以来,在民族与国家关系的处理中,以中华民族为依托的国家观念在外力的作用下得到加强,使边疆危机最终得到化解.  相似文献   

16.
1899—1903年是梁启超思想激烈变化的时期,也是其国家主义理论逐渐成形的时期。1899年,梁氏仍然持有戊戌时期的“新夷狄”论,这令他十分重视福泽谕吉的思想。从1900年开始,梁氏逐步摆脱康有为的理论束缚。1901—1902年,梁启超在中江兆民的影响下,信奉卢梭的《民约论》,主张以民权促进国权,这使他倾向革命。1903年,梁氏突然放弃革命立场,追随加藤弘之鼓吹“普鲁士精神”,伯伦知理取代了卢梭的思想在他心中的地位,梁氏因此转而主张国权先于民权。至此,梁氏的国家主义思想基本成形。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期,国家主义因梁启超的大力鼓吹而成为中国思想界影响巨大的思潮之一,并对文学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考察国家主义与文学实践的关系,梁启超无疑是个案研究的最佳人选,因为他不仅最早大力鼓吹国家主义,而且极力将国家主义的价值诉求灌注于文学实践中.由于梁氏国家主义思想的文学实践是一个血肉丰满的有机体系,因此本文仅以其小说实践为例,探究其中的国家主义诉求.  相似文献   

18.
陶成章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革命活动家 ,江浙地区辛亥革命的重要领导人。长期以来 ,学界对他的研究不够深入。本文初步探讨了陶成章民族主义思想的萌发形成 ,并分析了其核心内容 :反满思想与反帝爱国思想。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 ,陶氏的民族主义思想特别是其中的反满思想具有明显的特点 ,既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又带有鲜明的传统思想的烙印。陶氏民族主义思想是 2 0世纪初中国民族革命中革命派民族主义的杰出代表 ,对于宣传革命 ,发动、组织革命力量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当然 ,由于时代和个人认识的局限 ,陶氏民族主义思想也有种种缺陷  相似文献   

19.
闻一多的民族主义思想是反西方现代文化的产物 ,民族历史、传统文化是其民族身份认同的基础和民族主义情绪表达的最有效的场景 ,是其民族主义张扬的核心内容。这种民族主义思想 ,一方面因缺乏历史批判意识而无补于本土文化的良性循环与新生 ;但另一方面 ,它因致力于“民族”、“国家”意识的启蒙而获得历史的合法性与意义。到 194 0年代 ,他的民族主义思想完成了由早期的以民族传统反抗西方现代文化向以西方现代文化透视、批判民族传统的转换 ,这种转换记录了特立独行的诗人痛苦的情感历程与思想探寻的真实轨迹。  相似文献   

20.
晚清的"夷夏之辨"被认为是某种民族主义,这种看法本身就是民族主义的产物,这有其历史原因。在戊戌变法前后,"夷夏之辨"的内涵在守旧派和革命派之间发生分化,守旧派以"防夷变夏"为目标,守护的是名教和皇权,革命派则以民族革命为导向。1900年后,种族论和民族主义先后主导思想舆论,"夷夏之辨"因缺乏革命学理而被舍弃。在民族主义的影响下,"中华"取代"夷夏"成为中国人的身份符号,尽管维新派(立宪派)和革命派对"中华"内涵的理解有差异,但经过1905-1907年间的民族主义争论,"中华"内涵渐趋一致,成为不同派别共同的话语基础,在此基础上,"中华民族"成为构建"中国"的主体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