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金银润 《船山学刊》2009,(2):100-103
孟子的“浩然之气”是历来争论颇多的论题。而争论的重点之一就是此气到底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历来有很多学者分别认为其是物质性的或精神性的。但孟子的“浩然之气”似乎不能仅从物质或精神的某一方面来认识孟子的“浩然之气”,如果从物质与精神共生的角度来理解,可能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2.
冯友兰先生《孟子浩然之气章解》一文,拈出"生"这一概念,特别凸显出浩然之气是"先天"还是"后天"的问题。程朱认为浩然之气乃人禀自于天,为先天本有;所谓"养",只是去除蒙蔽以"复其初"。孟子的"性本善"是在整体性的"才"的观念中,得到全面的展现。程朱"浩然之气"为人先天所有的"复其初"说,在《孟子》中有充分的根据,但这个"先天"是"集义所生",即经实存创生转化历程的实现与呈显。把程朱的先天说和冯先生的创生说统一起来,才能全面地理解孟子"养浩然之气"的意义。这对准确理解孟子和儒家心性论的精神实质,具有理论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孟子“浩然之气”说探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晁福林 《文史哲》2004,(2):38-43
"浩然之气"是孟子所提出的在强烈道德感支配下出现的一种至大至刚的豪迈无比的精神状态,它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气质特征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这种浩然之气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不受外物的引诱而坚持正义。孟子所提出的"直养而无害",是他所认为的培养浩然之气的基本方法。孟子在其"浩然之气"的理论阐述中,既重视内心诚意与自省,又没有忽略客观实践,其理论的积极意义应当受到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4.
《东岳论丛》2018,(4):13-19
孟子基于以心善言性善的理论思路,提出了配义与道、充溢德性光辉的"浩然之气"。他首先着重讨论了带有神秘色彩、主要呈现道德意义的"夜气""平旦之气",阐释了心志对于气的统帅作用;在此基础上,阐明"浩然之气"的内涵特质,揭示了涵养"浩然之气"的路径,进一步彰显了"气"观念的德性色彩。就其价值目标而言,孟子所论"浩然之气"是人之修养过程中所追求的生命境界,是理想人格理应具有的精神状态;善养"浩然之气"的最终目标可藉由"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养成来呈现。孟子"大丈夫"人格在价值取向、处世态度和人生持守等方面具有深刻的内涵,表现着强烈的"以德抗位"精神,这都是以充溢德性色彩的"浩然之气"为底蕴的。  相似文献   

5.
孟子自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当弟子问:“何谓浩然之气”时,孟子回答中有“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一语。“配义与道”当作何解释?自汉代至今,注家均无例外把“浩然之气”同“义”与“道”相配,赵歧、朱熹、毛奇龄等甚至干脆把“义”与“道”合而为“道义”一词,以与“浩然之气”相应,这似乎已成千年定论。然而问题正出在这千年定论上。“道”虽是道家学派的核心范畴,但并非是道家的专利,儒有儒道,墨有墨道,诸子百家莫不如此,只不过含义不同于道家之“道”而已,在儒家学  相似文献   

6.
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首列儒家,并指出:"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之一.作为儒士,孟子强烈要求"尚志"(《孟子·尽心上》,下引孟子语皆出自《孟子》)、任道,确立具有"浩然之气"的人格(《公孙丑上》),并以此来担当重建以仁政为理想的社会秩序的使命.这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其抗礼王侯、批判时君上.《孟子》首篇《梁惠王》已相当集中地反映了作为道与德的使者的孟子与作为势与位的化身的梁惠王等君王之间所形成的特殊关系,孟子干说时君,亟亟以仁义为归,其中主要内容之  相似文献   

7.
<正> 孟子关于养气的言论,在儒家早期思想史上颇为新奇。因为“养气说”原本不为儒家思想体系所有,孟子自称是孔子的信徒,然《论语》中不见任何养气之说;孟子师承子思,与子思合称“思孟学派”,子思也未曾有一语涉及养气。“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①,看来属于孟子的一大发明了。学术界一般认为孟子的“养气说”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东西。把他说的气看成“仅仅是一种精神状态”;养气是“把主观精神进行自我扩张,便可以从认识世界进而主宰世界”②。其实,上述观点并没有全面把握孟子“养气说”的本意,因此有必要重新加以研究。一、“养气说”的内容及真谛孟子的“养气说”包括“气”与“养气”两部分内容。先看孟子所说的气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孟子·公孙丑上》(以下凡引《孟子》皆不注)有二段文字,较集中地讲到了“养气说”。一般是:“(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答)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为浩然之气?’曰:  相似文献   

8.
孟子之"气"属精神范畴,是"形诸外"的主观精神、心理状态。在"志"、"气"关系方面,孟子认为志制约着"气",使"气"具有了价值向度,它把人的内心与形诸外的精种状态结合起来,成为其心性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的养气说以"尚志"、"集义"为核心。尚,急确立人生的立足点和人生道路,集义则体现了气的力度。孟子提出的尚志与集义相接合才能养成"浩然之气"的思想,为儒家道德修养学说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孟子五说     
本文从人性善说、仁政说、民贵君轻说、王道霸道说、浩然之气说五个方面,介绍了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政治思想、社会思想以及个人道德等思想理论,阐明了孟子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说明为什么孟子以继孔子之业为自己的终生职志,为什么后者是儒家正统的继承者,为什么儒家思想在孟子时期得到了发扬光大,从而使世人从多方面了解孟子的理论思想对后世的深刻影响。从中有助于今人汲取其“大丈夫精神”,提高其“真、善、美”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0.
《东岳论丛》2017,(12):57-63
"浩然之气"是孟子的重要发明。然而,学者意见各异,真义没有得以揭示。我们认为,浩然之气即天生材质,它是仁义之本,即是四端之质。四端即人性,质善即性善。故,浩然之气是致善之气,即是性。因此,养气即是养性。养其善端,顺其自性便可成人。进而言之,循性、率性便成为孟子养气说的要义。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是“头足倒置”的。他把世界历史的形成看作是“绝对精神”基于自身的自由本性并通过自我运动而实现的过程。马克思在继承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基础上,扭转了被黑格尔颠倒了的精神与物质(自然与现实的人)、自我意识与人的劳动关系,以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的活动为前提和出发点,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其中既坚持了唯物史观所强调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主张,又彰显着历史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12.
社会有机体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文化特质构成的复合体,它呈现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有机耦合的“3S模式”。社会在文化演进的过程中,必然会因为物质文化传递的选择性、制度文化配置的稀缺性和精神文化变迁的滞后性而出现文化出入的失衡,体现在社会“文化症候”的出现。文化症候说是对马克思主义体系的社会有机论的发展,对我们用系统思维研究当代文化变迁及和谐社会构建等问题提供了新的学术视域。  相似文献   

13.
伦理的实体与不道德的个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道德哲学体系和现实的道德生活中,存在一个伦理一道德的悖论:伦理的实体与不道德的个体。在道德哲学中,这一悖论已经概念地潜在,它以伦理的善与道德的善的价值冲突的形式表现。在现实中,这一悖论造成了20世纪严重的文明后果和灾难性的道德悲剧。道德哲学体系与伦理精神,应当完成两次辩证转换:一是由个体到集体再到实体的辩证转换;二是由实体到主体的辩证转换。与此相联系,个人主义便具有两种道德哲学形态,即个体个人主义与实体个人主义。集体的形成,必须扬弃个体个人主义,伦理性是集体中的否定因素,只有将集体发展为实体,才能真正解决个体与整体的矛盾。集体上升为实体的必要条件是精神,准确地说是“单一物与普遍物统一”的伦理精神。由实体上升为主体的真义,是实体作为“整个的个体”行动,从而不仅具有实体的伦理性,而且具有作为“整个的个体”的道德性。完成这个转换的关键,是将“道德世界观”推进为“伦理世界观”,形成实体的“伦理世界”的“道德世界观”。实体向主体辩证转换的道德哲学实质,是扬弃实体或集体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14.
司法审判中的形式推理与实质推理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维护法律的权威 ,保障人们的合理预期 ,必须关注法律与社会秩序、法律的正式渊源和非正式渊源、历史、社会习俗和时代精神在司法审判中的地位 ,必须强调司法审判中法律的稳定性、法律的社会性、法律的人文精神、伦理道德等 ,用形式推理和实质推理共同完成司法审判的论证任务 ,有助于获得公正的司法审判  相似文献   

15.
理解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几个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德的宗教改革与法国启蒙精神产生了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哲学完成了一个封闭的圆圈,不管黑格尔哲学怎样复杂,其基本上还是一种精神人格的类型学。黑格尔认为是绝对精神成就了顶峰,把顶峰说成为一种精神人格。将几位德国精神的代表与黑格尔作比较是理解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对自己的成员加强党性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长期的党性教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把握党性教育的方向性;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工作大局,始终注重党性教育的现实性;立足于解决党内的重要问题,努力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强调党性教育的实践性;正面教育与自我反思相结合,严格遵循党性教育的规律性。这些历史经验,对加强和改进当前的党性教育工作,仍有许多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精神,表现丰富而又深刻;它渗透在邓小平的思维活动中;它体现在邓小平的实际行动上;它凝聚在邓小平的言论和著作里;它是邓小平能成为世纪伟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的一个重要因素。邓小平精神主要体现为邓小平的求实精神、辩证精神、无私无畏精神、创新精神、理想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在邓小平精神的丰富内容中,贯穿着一条主线,体现出邓小平精神的灵魂,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黄瑞英 《齐鲁学刊》2007,(5):131-135
道德信仰在伦理学体系中的缺失,使得道德的神圣感不复存在,人生的意义难以寻觅。信仰在本质上是对实体的回归,道德则是对"道"、对"伦理普遍物"的追求、分享,是使个体"单一物"与伦理"普遍物"合一的冲动。道德与信仰的结合在伦理,道德信仰最终实现在个体对实体性或普遍性回归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9.
王志军 《北方论丛》2008,1(1):119-122
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的中心不是述评犹太人或犹太教的善恶优劣,而是借助于犹太性与资本主义金钱崇拜之间的联系,揭示资本主义面临的人被物役的社会核心问题,使人们看到了物役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视角,对我们反思"现代性"留下了具有普遍性、针对性、复杂性为特征的思想遗产。现代性与钱的问题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同样具有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20.
唐诗人杜甫有一些表达复仇思想的诗篇。在这些诗篇中,杜甫以鹘作为击恶排难的意象,寄托复仇精神,表达了对危害国家人民的恶性势力的挞伐。杜甫的复仇精神并非单纯的发泄豪侠意气,而是与他的儒家情怀、家族门风、豪侠气概以及爱国爱民思想密切联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