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法治民主"是在肯定民主原则的前提下,主张对民主要有所限制,强调民主与法制的统一,以弥补民主的不足,防止"多数人的暴政"。但是仅有民主与法制的结合还是不够的,当前需要在这一基础上思考如何制约国家的权力与保障公民的权利问题。为此需要提出"宪政民主"这一概念。"宪政民主"是对"法治民主"的深化。宪政民主在我国的提出是在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与依法执政的时代背景下,强调如何实现权力制约与权利保障之间的"平衡"。"宪政民主"在我国具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内容。"宪政民主"需要在民主实践中予以具体落实。  相似文献   

2.
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为基础,以法治为载体,以权力制约权力,以实现人权为宗旨的政治组织形态。宪政制度是西方社会演进的产物,发端于古希腊的契约文化、古罗马的法律制度、基督教文明以及自由主义传统是孕育宪政制度的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3.
国家赔偿法律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是以宪政的产生与发展为基础,国家赔偿法是随着人类社会进入民主、法治社会后才逐步产生的,国家赔偿法与民主、宪政有着必然的紧密的联系。国家赔偿法发扬了宪政精神、体现了宪政价值,具体来说就是国家赔偿法体现了人民主权、基本人权、法治和权力制约等宪政价值。  相似文献   

4.
宪政是民主的政治。资产阶级宪政视角下的法治国家是在资产阶级宪法基础上构建的资产阶级代议民主制的国家形式。法治是民主宪政的内在要求 ,它不仅表现为社会主体法律意识的生成和法律素质的培养 ,而且是对法的内在价值的追求及其生成的理念。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民主宪政的目标。社会主义民主宪政视角下的法治国家应当有完备的法律和法律体系 ;必须建立起相对平衡与相互制约的国家权力运行机制及其监督体系 ;应当是一个坚持依法执政、廉洁、高效、民主、法治的国家形式 ;应当是一个严格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力并相互制约的法治国家 ;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和司法改革 ,实现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协调发展。宪政视角下的民族法制 ,反映了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法治国家中的地位与特质  相似文献   

5.
宪政概念辨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现代西方政治学说和宪政理论中,宪政论的核心问题是对政治权力进行限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法学界对宪政的解读呈现出多种话语。宪政是以良宪为前提,民主为基石,法治为载体,人权实现为宗旨的一种政治理念、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因此,把握宪政的真谛,必须剖析宪政与宪法、民主、法治和人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近来,“法治”这一概念逐步取代了“法制”,为许多文章、讲话甚至人们的交谈广泛应用。这一概念包含着丰富、深刻而值得研究的内容。本文从法治的历史渊源出发,着重论述“法治”的科学含义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并对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法治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宪政作为一种民主政治制度,在现代法治国家。是与民主、法治相统一的。我国宪政的现状与特征。根源于传统法治文化的缺失和现实政治与法律地位状况。因此,从我国完政的历史与现状出发,应选择符合实际的宪政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对民主与宪政范畴的分析入手,主要论述了宪政与民主的辨证关系,包括紧张关系和互动关系。笔者认为宪政与民主的互动关系是民主是宪政及法治正当化的先决条件,是宪政合理构成的依托;民主是宪政实践的核心内容;确认并维护公民的民主始终是现代宪政的基本职能之一;民主与宪政应相互推动,才会营造出更好的社会状态。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社会主义宪政是两个可以互换的概念。邓小平恢复了被“文化大革命”中断的社会主义宪政秩序,使中国政治重新回到民主和法治的轨道,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实践的发展,为新世纪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石。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继往开来的伟大传承者,也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艰辛开拓的理论奠基者。  相似文献   

10.
紧急状态与民主、法治和人权之间都存在着冲突,而要解决冲突的紧张关系,必须建构在紧张状态制度中的宪政路径。因此,只有从民主、法治和人权方面构建应对紧急状态制度的宪政理念,才能应对各种紧急状态下可能引发的究政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