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洁是新时期一位重要作家.多年来,她以女性作家特有的敏感和执着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理想人生和理想社会的顽强追求,在追求的道路上有曲折,有反复,也有变奏,但其基本精神始终未变.这是张洁的创作理想,也是张洁创作的总主题.  相似文献   

2.
孙梦思  邢继伟 《理论界》2014,(10):11-15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产物,对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探索也是对中国道路的探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道路的历史起点和价值指向,走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选择。经过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的积累,特别是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坚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要时刻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和国粹主义等错误思潮。  相似文献   

3.
张道坤 《兰州学刊》2005,(5):321-323
英国文学有着悠久的现实主义传统,既写实性精神、社会批判精神和传统小说形式.本文通过对现代意识流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前、中、后期代表作品的详细分析,揭示了体现在伍尔夫创作历程中的现实主义传统.这表现在:伍尔夫前期在现实主义小说形式中进行现代小说的探索;伍尔夫中期对现实主义小说传统形式的扬弃;和伍尔夫后期寻求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小说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有机结合.伍尔夫的创作历程有力地说明了,现代小说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站在现实主义传统这位巨人的肩膀上.  相似文献   

4.
鲁迅、柏杨曾经是反孔的闯将,但他们对孔子并不完全否定,孔子的品格以及由孔子所奠定的民族文化心理对他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他们对孔子的批判与承传又呈现不同的特点.孔子、鲁迅和柏杨,尽管道路选择有所不同,但他们在追求探索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浩然正气和理性实践精神,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最可贵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一 《彷徨》中的《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孤独者》和《伤逝》等篇章,是鲁迅集中地探索中国知识分子的道路和命运的艺术结品。《在酒楼上》又是这种探索的开端。 《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狂人”,无疑也是一个受过封建主义教育而又发出了叛逆呼声的知识分子,因此可以说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间,早已出现过知识分子的形象,但是这篇小说的主旨显然不在于探索知识分子的道路和命运,而是要剖析和鞭挞封建伦理制度的“吃人”的实质。“狂人”这种揭露性的呼声确实是震聋发聩的,不过由于“狂人”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已经不可能冲出这个将他禁锢起来的家庭,他在这个封建家庭中所受的折磨和迫害。必然注定了自己悲剧性的结局,因此不存在进一步探索他的道路和命运的问题了。 至于《呐喊》中的《孔乙己》和《白光》,则是描写孔乙己和陈士成被封建主义制度腐蚀掉灵魂的故事,他们实质上也是被这个制度所“吃掉”的无辜的牺牲者。他们都曾专心致志地想沿着封建制度所规定的道路去奋斗,希望能够在应试科举时侥幸获胜,挤进封建统治者的行列,然而他们毕生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鲁迅在这两篇小说中,都批判了他们那种陈腐和卑微的思想感情,然而对他们悲惨的结局却都表示了惋惜。他通过对这两个艺术形象的描绘,十  相似文献   

6.
鲁迅是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这个过去为文学评论界公认的结论,无论从鲁迅毕生对现实的执着或从他全部创作对旧社会分析解剖的深刻来看都不容否定。但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一个作家对现实社会观察得愈深,理解得愈透,他就愈能站得高看得远,他的思想必然不满于现状,强烈地向往美好的未来;在他创作时,必然会以他全部热情去爱其所爱,恶其所恶,而且透过现实生活去照亮明天,也就是说表现在他的作品中既有现实主义也有浪漫主义。“历史上许多伟大的杰出的作家、艺术家……总是常常在他们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汤俏 《北方论丛》2020,(3):13-21
随着经济条件的优化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新移民的境遇已经得到极大的改善,他们在异域三十余年的积累一方面使得他们不再囿于物质条件而遭遇生存困境,另一方面,他们也逐渐实现在地融入,文化的冲突更多为文化的复合互渗、互相融合所代替。这种状况表现在创作上,就形成了新移民作家的一种中产阶级化写作倾向,描写的笔触从异域生存的艰难和冲突逐渐转向对新移民中产阶级群体内心的关注和精神的追求,探索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及突围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人90年的奋斗历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形成了不朽的精神丰碑,它主要表现为十个方面:志存高远的执着精神,英勇顽强的牺牲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五湖四海的团结精神,坚持真理的批评精神,清正廉洁的自律精神。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现代文学悲剧意识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学的悲剧意识主要表现在和谐、统一文化秩序内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二人关系上,而“二人关系的追求与失落主要集中在夫妇和君臣上,这恰与人生的两个最敏感的问题——性和权力(爱情和政治)——相重合。”那么,中国现代文学的悲剧意识则主要建构在个体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转换关系上,个体的独立、自由与社会必然性之间,理想的诱惑与现实的给定性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和冲突的困境是形成悲剧意识的内在原因。并且,现代作家的悲剧性感受和存在方式也融进了悲剧创作中,传统的“悲天怜人”在他们那里生长为“执着如怨鬼纠缠如毒蛇”的韧性、抗争精神。这两个方面是规范现代文学悲剧意识的美学内涵的两个支点,由此形成丰富多彩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了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两位“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解剖人的灵魂的功力,通过三组相对应的人物形象分析,考察了他们小说创作在刻绘人的灵魂方面特点的异同。作者认为,两位作家都善于反映人类的普遍心理特点,都塑造了“精神胜利”的典型,而且工于刻画人物的特异心态,一身而兼任审问者和犯人两种角色,发掘善恶相间的复杂灵魂深处。鲁迅与陀氏不仅写出了灵魂的“深”(复杂性),而且表现了灵魂的“全”(丰富性),因之,他们是世界文坛上比肩而立的“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者”。  相似文献   

11.
今年9月25日,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日。鲁迅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这是他一生进行艰苦探索、执着追求的结果。我们今天纪念鲁迅,就要学习他勇于探索、顽强追求的精神。 鲁迅一生的探索、追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鲁迅在初步的探索追求中形成了民主主义思想。 “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这是鲁迅探索追求的开端。所谓“走异路”,就是走不同于一般人所走的路。当时,在绍兴衰落了的读书人家的子弟,所常走的路是去  相似文献   

12.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现代小说,《穷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处女作。巧合的是,不仅这两篇作品的人物形象的思想内涵都与外部形式恰成反调(“穷人”确实贫穷,衣食匮乏,但又不穷,在精神世界上最为富有;“狂人”的确疯狂,语无伦次,行为乖谬,可又不狂,最为清醒地揭穿了旧世界的本质),而且它们都提出了“人”的问题。当然,我们并不以为,“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出发点,但是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两位伟大作家在写他们文学生涯的奠基之作时,并非马克思主义者,都是呻唤着人的苦难和不幸,以此作为对旧制度的抗争的。将两篇作品进行对比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确定它们在各自国家文学史上的地位,更可看出两位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在文学创作上表现出来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正> “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①古今中外的著名文学家,没有一位不是具备这种探索精神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作家王统照,有自已独立的思考,在文学理论和创作方面,对新文学有独特的贡献,这是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位置的重要原因之一.从五四开始的新文学,虽则是新生事物,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但毕竟是在幼年,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和茅盾堪称双璧。他们都是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同时又都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家。他们既以自己的创作为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开拓了道路,为中国文学赢得了世界声誉,又用他们的文艺批评理论和实践指导创作,培育新人,为中国新文学园地百花争妍的局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拟从这两位伟大作家兼文艺批评家的文艺批评理论和实践中比较其异同。  相似文献   

15.
“晚生代”作家是跨世纪的一代,是文学自觉的一代,在写作上他们特立独行,以独特的审美理念、审美视角、审美情趣,轻松而敏锐地进行创作上的探索和超越,在对传统的否定中继承和创造,以实验主义的姿态建构汉语言文学的诗学精神和新的表现图式。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沈从文与张爱玲都是属于深度关注"人"的作家,在他们的创作中,除了表现"人性"的主题外,对生命本质意蕴的思考,对人的生存之痛的感受与言说,构成了其重要的创作旨向.正是由于他们创作中透射出的对人类生存境遇的追问,以及追问中所呈示的浓郁的悲剧性倾向,使得沈从文与张爱玲表层相去甚远的作品有着深层的契合,也使两位作家在对人的存在本质意义的揭示上有了可比性.  相似文献   

17.
徐志摩对西方浪漫主义的认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因其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大都经历过有意识冲决传统文化氛围,放眼世界的精神经历,这个精神经历或多或少或短暂或持久地影响和规范着他们的思想观念的发生、创作道路的走向。纵观徐志摩的思想主张和创作道路,主要表现为对西方浪漫主义的认证,尤其是对华兹华斯、济慈、拜伦、雪莱等为代表的英国早期浪漫主义的认证。他在被冠之以”才华横溢的一路诗人”的同时,又几乎被公认为思想感情“浮”、“杂”的特点,比如,他的弃政从文的轻易之举,他的左右开弓的政  相似文献   

18.
鲁迅同时期不同体裁作品中塑造的"孤独者"和"过客"形象之间存在诸多相同之处,虽然也有相异的地方,"过客"作为一个用象征主义手法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多地被寄予了作者的主观愿望,"孤独者"形象则是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结果,他们的身上都体现出了"绝望的抗争"精神,反映出创作主体的深层意识,体现了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和执着于现世的斗争精神及勇于自我牺牲的伟大人格.  相似文献   

19.
就六十年代出生作家中的大部分人而言,对苦难历史中个人困境的表达,对现实表层中幽暗人性的探索,一直占有核心的地位.但是,他们对生存困境或幽暗人性的执着表达,不仅仅是为了书写生存的荒谬或无奈,更多地还是在体恤的同时,为超越这些局限寻找某种拯救之途--尽管在很多时候,拯救并不那么乐现.与此同时,作为时这种存在困境的一种反拨,他们同样也没有忘记一份诗意的幢憬,一份对理想生命形态的渴慕与寻求,并在具体创作中(如苏红柯、潘向黎、陈昌平、叶弥等人的很多作品,甚至包括北村后期的一些小说)对这些理想给予了高度自觉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批判和超越意识是马克思和浪漫主义者共有的精神气质。他们一方面痛切地揭露和批判感性个体的生存异化,另一方面又执着地寻求感性个体的拯救之道。浪漫主义由于缺失对人的生存特性的根本建基而陷入乌托邦,马克思则从根基处抓住了人的存在的对象性,通过改变世界来拯救人自身,从而找到了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正是在这里,马克思超越了浪漫主义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