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时道家宇宙论的批判、吸纳与改造,李大钊建立了他的青春哲学的无始无终的、循自然法则的、机械的、渐次进化的本体论.李大钊的青春哲学的人生观则是对他自己及时代厌世出世思想的反动,以及对道家人生论尤其庄子人生哲学的创造性转化.他坚信,庄子去累除忧之"道",就是达到青春的大道;只有本乎青春的大道.消除物欲和名利的困扰,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才能永葆青春的自我,创造出青春的人生、青春的中华、青春的宇宙.  相似文献   

2.
庄子是道家思想集大成者,庄子的思想,特别是关于人生的哲学思想一直在我国的传统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庄子关于人生的哲学不同于儒家和墨家,庄子哲学中生命是第一位的,这源于庄子对生命本质及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自由·美·人生──庄子的“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美·人生──庄子的“道”路王剑峰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中国哲学之中心部分是人生论,人生论之中心部分是人生理想论”。庄子哲学被称为道家哲学,虽然从表面上看,完全是一种以“道”为核心的宇宙本体论,但实际上也内涵着人生理想论。《庄子》...  相似文献   

4.
庄子是最早在哲学境界上论述快乐问题的哲学家。庄子认为,乐就是内心淳朴而回归真实情感,只有无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庄子的快乐论建立在玄道本体论之上,并将快乐分为天乐和人乐。天乐的主体是大道,人领悟大道才能得到人乐,和谐则是天乐和人乐的共同特征。人从大道得到快乐从而实现天乐与人乐的统一。现实人生因"囿于物"而得不到快乐,只有在精神逍遥中才能达到快乐的哲学境界。  相似文献   

5.
<庄子>一书中记载有许多庄子和惠施的精彩辩论,这成为我们研究惠施思想的重要材料.从二人思想的对比研究中,我们发现庄子和惠施在存在观、认知方式、哲学方法、人生哲学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分歧与差异.庄子与惠施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两种思维进路,二人哲学思想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家与名家思想旨趣的差异.庄子及其代表的道家"逍遥"哲学在存在问题和人生境界上的确超越了惠施,但是惠施及其所代表的名家学派的"求真"的哲学和理性分析的哲学方法也在中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层次和内涵.  相似文献   

6.
绝圣弃智——庄子对人类智慧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内容博大.其中,在老子的一系列辩证命题中,都体现了正言若反的特点.在庄子看来,欲还大道,需绝圣弃智,同时,"道"的特点之一即为"道不可言",欲还大道,亦需拥有"与天和"的审美心境.解读老子和庄子的上述命题,对于深入理解他们的哲学思想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7.
试论庄子视野中的理想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内容博大.其中,在老子的一系列辩证命题中,都体现了正言若反的特点.在庄子看来,欲还大道,需绝圣弃智,同时,"道"的特点之一即为"道不可言",欲还大道,亦需拥有"与天和"的审美心境.解读老子和庄子的上述命题,对于深入理解他们的哲学思想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8.
不可说,不说——对庄子"道不可言"的一次后现代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内容博大.其中,在老子的一系列辩证命题中,都体现了正言若反的特点.在庄子看来,欲还大道,需绝圣弃智,同时,"道"的特点之一即为"道不可言",欲还大道,亦需拥有"与天和"的审美心境.解读老子和庄子的上述命题,对于深入理解他们的哲学思想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9.
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内容博大.其中,在老子的一系列辩证命题中,都体现了正言若反的特点.在庄子看来,欲还大道,需绝圣弃智,同时,"道"的特点之一即为"道不可言",欲还大道,亦需拥有"与天和"的审美心境.解读老子和庄子的上述命题,对于深入理解他们的哲学思想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庄子哲学重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庄子哲学历来多被认为出世哲学,或生命哲学,或自然哲学。这实是对庄旨的误读,抑可称为得庄子微旨。本文认为,庄子哲学乃大道哲学,其义理可从溯本求源、大道流行、新政治观这三个渐次递进的哲学思维逻辑层面加以把握。基于这一重新阐释,对庄子哲学,就其立说之本旨,应释之为积极进取、人时济世的哲学。  相似文献   

11.
生命的自由与审美的超越——论道家的人生观和审美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的自由与审美的超越——论道家的人生观和审美观朱晓鹏道家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影响深广的一种思想学说,道家哲学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其中,人生观是道家哲学的一个核心内容。道家所追求的人生是一种自由的人生,而这种自由的人生境界又突出地体现在审美...  相似文献   

12.
庄子美学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概念体系在先秦审美意识发展史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人生哲学是庄子哲学的核心。他庞大的哲学体系,立足于宇宙本体论,由认识论展开,终止于人生的哲学。这构成他哲学美学的独创性。庄子以“道”为本。“道”是庄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是融本体论、宇宙论、认识论、人生论为一体的哲学范畴。“道”为自在自为、先天地而存在的宇宙本体,是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本原;“道”性自然无为,是自然的法规、合目的性的无为的存在。“道”具有时空上的广延性和无限性,概念上的抽象性和多义性;…  相似文献   

13.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著名代表,是中国古代最卓越的思想家之一。他一生过着贫困的“隐士”生活。他品格高洁,逸世独立,不愿涉身仕途。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他的哲学思想,内容深邃,形式奇特,极其丰富多采。他富于形象思维,以寓言写哲理,“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我国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评价说:“他的哲学用诗意盎然的散文写出,充满赏心悦目的寓言,颂扬一种崇高的人生理想,与任何西方哲学不相上下。其异想天开烘托出豪放,一语道破却不是武断,生机勃勃而又顺理成章,使人读起来既要用感情,又要用理智。可是,在惯用几何模式从事哲学思考的人看来,即便在庄子哲学里,也是既有理智的寒光,而又缺少连贯。这位思想家虽然不能不使用演绎和推理,却无意于把观念编织成严密的模式。”这位会通中外的哲学家非常深刻而又正确地评价了庄子哲学及其特色。本文从某些不同的视界对庄子哲学作了一些思考和诠释,请专家学友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4.
余华  梁小康 《船山学刊》2005,(2):99-102
庄子的逍遥理论是其所谋求的人生痛苦解脱之道。庄子在其所全心信奉的儒家理想破灭之后,陷入了困境而又无力摆脱;为求得解脱,他在痛苦中思考、探索,最终接受了老子的大道学说,建立了以游心大道为特征的逍遥理论,从而由救世走向逍遥,完成了思想上的痛苦转变。  相似文献   

15.
庄子故里在东明──全国庄子故里问题考察论证会综述南华生庄子是我国先秦时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与老子创立的道家学派,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学术界对庄子思想方面的研究很多,但对庄子生平里籍问题研究较少。尤其是对庄子故里问题,各种著述所载简略...  相似文献   

16.
濠梁之辩显示了庄子对理解问题的哲学思考,在理解问题上庄子关注的是理解何以可能。庄子认为境域差异和成心引发的是非之辩,是阻碍相互间理解的两大因素。境域偏狭者拘于一方,难以理解大道;自师成心者相互攻讦,理解却被是非之争所取代。针对这两大理解之蔽,庄子以"道通为一"的理论,肯定了差异与相通的并存不悖,警醒人们不能自我封闭,应用"以道观之"的视角俯视差异,应对是非,以不断生成和更新的状态容纳他者、理解他者,这构成了庄子对理解何以可能的一种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7.
重论庄子“逍遥”的实质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逍遥”作为庄子思想的指归,源于其对文明的悖论存在的文化觉醒和对哲学及人类价值观念的反思。对形而上学传统的解构和对人类理智本身所造成的悖论式知识结构的解构,使庄子哲学具有了明显的现代哲学、尤其是西方后现代哲学的特性。庄子的“逍遥”既不是对现实的消极逃避,也不具有哲学上的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倾向,相反,它是对处身于文明困境中的现实人生境遇的积极承担,是以一种主体虚位的宽容心态和多视角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和看待世界、善待世界,同时也善待人类自身,这体现了庄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类文明的忧患意识,因此,将庄子思想视为文化蒙昧主义或历史虚无主义哲学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18.
论庄惠之争     
论庄惠之争安继民(河南省社科院哲学所)庄子是先秦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庄子思想充分发展了道家思想的所有方面。惠子是名家“合同异”派的代表人物,是先秦诸子中最有科学素质和世俗精神的人。庄惠之间那饶有情趣的学术争论,自然会给我们留下诸多启迪和思考,本文拟略...  相似文献   

19.
本期导读     
成中英先生在《儒家和道家的本体论》一文中指出 :中国语言可以说呈现了中国哲学的本体论 ,但中国哲学的本体论并不是惟一地决定于中国语言 ,儒家和道家的主张能够表明这一点。《易经·系辞》、《论语》、《中庸》以及《道德经》、《庄子》等著作中的相关观点表明 ,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论可以称之为不可言喻之本体论。本期“人文学术新思潮”中推出了劳承万先生关于老庄哲学的诗学阐释的新作。劳先生认为 ,老庄道家诗学中的“道”就是将人生实践行为化成艺术 ,显现心灵的自由、思想的解放 ,老庄哲学实际就是探寻本体的诗性智慧 ,是审美的、艺…  相似文献   

20.
“‘青春’之气,万古长青。”这是吴玉章同志,一九五九年为《李大钊选集》出版时的题词。它正确地概括与评价了李大钊同志的伟大革命精神与崇高思想品格,真诚地表达了我们后人学习与继承革命先烈光辉思想的意愿与决心。历史证明,李大钊的革命思想与行动,确实是永葆青春的。还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前的新文化运动初期,李大钊就提出了他的著名的“青春”思想,阐明了他的“青春”人生观,并在实际行动中充分发挥了他的青春的光和热。李大钊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