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日本帝国主义于1931年9月18日和1937年7月7日,发动了旨在侵略中国本土的军事事变,这是世界现代史和中国革命史上两起重大事件。“九·一八”事变粗暴地挑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远东太平洋战场的帷幕,“七·七”事变则宣告了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对这两个事变,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采取了完全不同或不尽相同的立场,现作一比较。 “九·一八”事变前,驻国民党政府对抗日毫无准备;事变后,蒋介石对日军的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是关东军作战主任参谋石原莞尔密谋策划的.然而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并非少数人的意图.侵占我国东北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国策,多年来一直叫嚷"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日本不经营满蒙,就不能生存",只是在侵略的方法和时间上,日本政府和军部有着分歧.石原莞尔以他的战略思想和战术,调和了二者的矛盾,加速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从而使日本帝国主义提前侵占了我国东北.  相似文献   

3.
六十年前,日本帝国主义经过长期准备,精心策划,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挑起了侵略中国的战争,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在“九·一八”事变过程中,日本法西斯军人石原莞尔是一个举足轻重、十分引人注目的人物。在日本至今还有其信徒对他倍加推崇,还有其他一些军国主义分子阴魂不散。因此,我们有必要揭露他在这一事变过程中的丑恶行径,使人们从历史事实中认清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接受历史教训,防止军国主义的历史重演,促进人类社会朝着和平、友爱、团结、进步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日本帝国主义是迟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而崛起的具有浓厚封建军国主义侵略野性的世界列强之一。它以东方霸主的架式,对古老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国虎视眈眈,视为脍灸。自“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它的侵华政策和策略虽然变化多端,但万变不离其宗。本文试就这个阶段日本侵华政策的演变进行剖析,以戳穿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  相似文献   

5.
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史的断限一般指“九·一八”事变之后至日本战败投降,即1932年——1945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曾向东北进行了多种名目的移民活动。例如:农业移民、林业移民、渔业移民、酪农移民、烟草业移民以及商工移民等,其中农业移民人数最多.对东北的农业经济影响也最大,故本文仅就农业移民的研究情况作以述评。史料的发掘  相似文献   

6.
一、劳动法令的制定过程和对势动力的疯狂掠夺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辽、吉、黑相继沦陷。随后日本帝国主义又把清朝废帝溥仪拉出来充当傀儡,成立了伪满洲国,变东北为日本帝国主义的独占殖民地。伪满洲国建立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实现其灭亡中国的罪恶计划,一方面加强“国防”,防御苏联,另方面疯狂的掠夺战略资源,把东北变成侵略战争的基地。为此关东军驱使众多的中国人民,其中大部分是山东和河北的劳动人民,沿中苏边界和在工场矿山从事艰苦的劳动。早在“九·一八”事变前,由于军阀战争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就有许多贫苦人民到东北  相似文献   

7.
一独占中国,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早就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则促使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为了摆脱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迅速地占领了东三省,炮制了伪“满洲国”。东北的沦丧,使中国1...  相似文献   

8.
“九·一八”事变后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国民党政府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其实质是对日妥协、对内消灭异己尤其是中国共产党。这反映了官僚资产阶级的本质 ,同时又是近现代中国内忧外患的历史产物  相似文献   

9.
六十年前的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揭开了全面侵略中国的序幕。“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侵华计划的重要步骤之一,为实现这项阴谋,日本关东军进行了周密的策划和军事部署。一、关东军对事变的策划 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独占中国东北的野心日益扩大,企图通过推行“大陆政策”,逐步实现其武力吞并“满洲”,进而吞并中国,以至称霸世界的梦想。1928年日本关东军制造的“皇姑屯事件”就是一次准备出兵占领东北的尝试,但由于诸种因素的影响,中国人民反日运动的高涨,日本政府未做好充分战争准备,日本政治集团内部对侵略中国东北计划上的分岐,英、美帝国主义对日本的揭露和掣肘,加上事件爆发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初,日本发展成为富有侵略性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尽管它实力不足,但野心勃勃,屡屡同美英争夺亚洲霸权。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向美英的亚洲霸权进行全面较量的起点,它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相似文献   

11.
"9·18"事变后,日伪出于在伪"满洲国"确立殖民地教育体系的目的,大力整顿了已瘫痪的朝鲜族学校。1937年后再对朝鲜族学校加以改编,使之与伪"满洲国"的"学制改革"相适应,以便强化对朝鲜族学生的亲日奴化教育。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奴化中国,恣意破坏中国的文教机关。一时间,中国的中等教育蒙受重创。为保存教育实力,增进抗战力量,国民党政府勉力应变,建立国立中校制度,督行分区设校,力推职业师范教育,并积极救助由战区退出之教育员生。中国的教育基础不但没有因战事而动摇,反而在某些方面取得长足进展。  相似文献   

13.
一直到江户时期汉学始终为日本学术的最高境界。但进入明治时代之后,日本将中国看“成落后”的国家,汉学已不再作为达到“先王之道”的学问,随之汉学渐渐地分成几门客观的、科学的学术领域。一批研究中国经典的学者及爱好汉学的作家,虽然一方面对传统中国有憧憬、向往的心情,但另一方面他们一致认为应该用从近代化获得的优势,对中国施加压力,进而改变它。在这一过程中,秉承西方列强,形成了为日本帝国主义获得殖民地提供理论支持的日本式东方学话语。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中国社会存在着明显的联美倾向,这与历史上的以夷制夷思想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持久的压迫与露骨的侵略很自然地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而美国的一些对华政策则使中国社会各阶层对美国有明显的好感。  相似文献   

15.
日本右翼势力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责任问题上"英美与日本同罪".其实质是割断历史、混淆界限,为日本的战争罪责开脱.英美在历史上有罪,但与日本不同罪,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责任已成为历史的铁案.先有"重庆大轰炸"后有"东京大轰炸".原子弹空袭"被害史观"的实质是抹杀日本的"加害"责任.对中国而言,日本与英美--法西斯国家与民主国家、战时中国的敌与友岂能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16.
马来西亚旅英华裔作家欧大旭以《丝之谜》获2005年英国惠特布莱德小说奖。该小说以20世纪40年代的马来西亚为背景,通过华人林强尼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生故事,叙写马来西亚华人在英国殖民势力和日本帝国主义夹击之下的艰难图存,多舛命运,况味人生。殖民时期的华人,必须与不同的族群及政治利益集团结交周旋,以寻求自存之道,他们的奋斗故事错综复杂有如"丝"之谜团,裹挟着复杂的人性,精彩纷呈。小说采用多角度叙述手法,不同叙述者讲述同样的人生故事,产生多层次艺术效果,历史真相扑朔迷离,小说故事真假难辨,给读者的启发意味无穷。  相似文献   

17.
日军在延边地区进行的“庚申年大讨伐”中,日本外务省所属日本领事馆警察机构扮演了特殊角色,他们向日军提供有关朝鲜族反日运动方面的详细情报、直接为日军充当向导并单独进行“讨伐”,又担负警备任务、从事“归顺者工作”等,对朝鲜民族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领事馆警察机构同日本军部指挥下的日军一样,在对延边朝鲜民族所犯下的罪行方面同样负有重大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8.
对侵华日军细菌战罪行的研究渐趋深入,但仍有不少空白点。如细菌战中受害的总人数、被用来进行人体实验的总人数、细菌战实施“种族灭绝”的危害性等,都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日军在滇西的细菌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 2年 5月滇西沦陷 ,云南由抗日大后方同时变成了抗日大前方。滇西沦陷之后 ,侵华日军在滇西进行了鲜为人知的细菌战。国民党元老李根源最早揭露这一罪行 ,中国滇西前线指挥官宋希濂 ,历史学家方国瑜 ,官方的卫生和救灾机构的报告 ,以及当代学者的调查 ,都证实了日军在滇西实施细菌战的罪恶事实 ,日本军人有的对此也供认不讳。  相似文献   

20.
伪政权组织是抗战时期日军在中国沦陷区内纠集汉奸培植起来的卖国政权组织 ,起到了助日膂力、为日张目的作用 ,其所犯下的罪行决不亚于日本侵略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