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虬是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的主要代言人之一,其维新思想具有时代先进性,而这种先进性来源于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拟剖析他维新思想的主要理论基础("变易"观、经世致用、中体西用),从而肯定他在中国近代思想家的行列中所应占有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陈虬是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的主要代言人之一,其维新思想具有时代先进性,而这种先进性来源于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拟剖析他维新思想的主要理论基础("变易"观、经世致用、中体西用),从而肯定他在中国近代思想家的行列中所应占有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李鸿章是他所处的时代的一个关键性人物。在清王朝末世衰危、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他"师夷长技",以清醒的头脑和勇于探索、实践的精神,求取中国的"富"和"强",他领导和兴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创办实力强大的中国近代海军;派遣留学生,培养人才。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使落后的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摘要]在中国近代教育哲学史上,严复与中国近代教育哲学有着难舍难分的特殊情结,他是中国近代教育哲学的先驱。在深重的民族危机和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缔造的传统与现代博弈的时代场域中,他凭借深厚的中西文化素养,以西方经验主义哲学思想为基础,积极探索教育之路,寻求救亡图存、富国富民之方,将近代完整意义的科学思想引入教育领域,突破“中体西用”的哲学思想框架,构筑了中国近代“三民教育论”的哲学体系,勾画了近代教育哲学思想蓝图。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中杰出的人物,他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实践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哲学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启迪了一代人,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他的遗作至今仍是我们所珍贵的精神财富。恩格斯曾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定历史的产物。孙中山的哲学思想,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产物,它代表着中国这一时代的精神。中国近代处于急剧变化之中。在世界,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自然科学发生了伟大的革命,特别是进化论、细胞学  相似文献   

6.
为推进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与建设,革命志士从三方面展开中国近代人文精神的时代构建:一是近代人道主义的理论阐释主要围绕仁爱、博爱与人道等方面展开;二是中国近代道德学说的初步构建主要关涉理论有清算"三纲之说"弊害、废除三纲设立道德之法律、彻底改造固有家庭伦理、积极构建近代社会伦理与努力发展近代政治伦理等方面;三是近代理想人格的时代塑造突出表现为努力清除国民劣根性、积极谋求"立人"、极力推崇革命人格与塑造健全国民人格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在近代反侵略斗争中,中国人民将古老的民族精神重新书写,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忧患意识激发国人的民族危机感,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思想根基;自强不息精神激励人们顽强地反侵略,是近代中国生存发展的动力源泉;英勇无畏精神挺起中华民族的坚强脊梁,是近代中国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8.
英国政治哲学家迈克尔.欧克肖特指出:近代欧洲,政治理性主义是一种影响最为广泛思维方式,"今天几乎所有政治都成了理性主义或近理性主义的"。对照中国近代史,人们会惊讶中国近代政治也是理性主义的,比欧洲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近代中国,康有为也算得上是一个政治理性主义者。他一生在政治活动中屡遭挫败,与其自身的政治理性主义特质相关;其政治生涯上的失落与潦倒,除了事功方面不得志之外,也与充斥整个时代的政治理性主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在战火硝烟里走过了三十多年的革命奋斗历程,深深懂得,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欲拯救社会非依靠革命武装不可!孙中山的建军思想作为他民主革命思想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于近代社会的土壤里萌生之后,经历了一个相当长时期的徘徊,直到他的晚年,在新的历史时代赋予他民主革命思想新的生命力的时候,它才放射出夺目的光辉。探讨孙中山后期的建军思想,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在历史大转折年月的思想特色;同时,对中国共产党与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们在建军与武装革命问题上继  相似文献   

10.
变味的洋节     
李群 《新天地》2016,(12):64-65
"外国冬至节" 近代中国第一个记述西方圣诞节的中国人是清朝同文馆学生、外交官员张德彝,1868年他随中国使团出访英国时曾经亲历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圣诞节并记述下来.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是一位相当复杂的历史人物。一方面,在一个时期内,这位时代的佼佼者以其非凡的功绩名噪一时;另一方面,随着历史潮流的急遽前进,他又一次、再次地扮演了逆潮流而动的角色,受到了历史的嘲弄与唾弃;晚年,他在学术研究方面又为后人留下了足资镜鉴的成果。梁启超的复杂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丰富性。历史本身慷慨地为研究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的文化文学尤其是小说史上,梁启超以自己倡导的“小说界革命”和“政治小说”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小说理论和创作史上的无人可及的地位。他在文学上的成就离不开近代这一大的时代和政治、文化、文学背景,而其出现则使近代的文化和文学尤其是近代小说更有声色和内涵。本文拟以近代的政治、文化和文学(小说)为背景,探讨梁启超在近代小说的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和不足(即他在发现了小说的同时又丢弃了小说)及对近代文学和“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蒋百里对中国近代军事学的贡献吴晓迪蒋百里,字方震,浙江海宁人,近代中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他的青少年时代是中华民族危机最深重的年代,同时也是爱国思潮澎湃的年代。蒋百里自幼就受到民族爱国思想的熏陶,光绪二十六年(1900)入浙江杭州求是书院学习。次年,他...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是一个最富探索思辨的时期。反映时代脉络的各种社会思潮汹涌迭起,呼唤着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救国进程,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追忆过去,回首“昨天”,深入地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变迁及其历史选择,对我们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仍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据此,胡维革同志经历几年艰辛劳作,《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一书最后脱稿了。 维革同志年轻聪慧,早在攻读中国近代史硕士学位研究生时,便立志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史。他先后参加编著《中国近代爱国人物传》、《中国近百年名人传》等书,为专攻近代思想史作了起步。接着,他又撰著和主编了《冲击与蜕变——西方文化与中国近代政治》、《中国近百年文化史纲》、《中国近代社会改革思想研究》和《共和道路在近代中国》等著作,并发表了大量有关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论文。论据精当,见解新颖。  相似文献   

15.
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这不是因为他的一生几于近代中国的进程相始终,也不在于他官运亨通、权重一时,重要的是他的政治举措及其思想观念给予时代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本身的时代特色和意义。时代——人,人——时代,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历史地审度、剖析、透视这双重关系,是我们从总体上、木质上认识和评述张之洞其人其事的前提和关键。冯天瑜同志以其特有的敏锐和历史洞察力,疾速而准确地把握了这个前提和关键,从而为评析张之洞一生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坚固基石,找到了挖掘历史的最佳突破口。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新闻思想家.他认为报刊文章要注重选题组稿,体现时代潮流,要求革新报刊的文体以贴近读者、贴近生活,主张出版者要认清报刊职责,明确出版原则,强调要规范论说记事,提高职业意识.梁启超的编辑出版思想在中国近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世界电报潮流的兴起,电报知识首先成为近代中国报刊传播介绍的内容,电报新闻成为近代报道的重要信息。上海至欧洲海底电报线的修通,催生了近代中国新闻通讯业。《字林西报》和《申报》等近代报刊的电传新闻揭开近代中国新闻电讯时代序幕,推动近代中文报纸发行号外,极大提高了新闻时效和新闻业务水平。新闻界为争取新闻电报减价进行了持续不懈的斗争,促使近代中国新闻业迈入新闻电讯时代。晚清电报的兴起与近代中国新闻业在中国近代化的转型中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18.
唐文治高等教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文治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主政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今日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的思想和实践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其众多的著述不但是研究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一份珍贵资料,也是研究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的宝贵遗产。通过研读其教育著作,文章认为他的高等教育思想和实践是在中国近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他关于人格、道德教育、学问与成才关系的论述,对于今天高级人才的培养仍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倍受西方列强蹂躏,救亡与启蒙成为双重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主题。在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中,自由、平等不仅成为了中国近代的时代主题和价值诉求,救亡还使近代思想家所追求的平等具有跨越国界的意义,如何使中国摆脱列强奴役,建设独立、自主的国家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这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所讲的平等迥异于西方之处,也是近代启蒙思想的特色。遗憾的是,近代思想家并没有实现中国与西方平等的目的,反而在其论证平等时默认了中西之间的不平等。出现这种事与愿违的结果,原因颇为复杂,既与中国近代复杂的政治环境和中西之间的强弱对比有关,又与近代思想家的软弱和对现实估计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孙中山作为中国近代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 ,是如何面对和处理文化变革的歧路问题的 ,孙中山在他那个时代显示的综合、超越智慧值得我们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