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 庄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①据马叙伦先生考证其生年约在369BC-286BC之间,与孟轲同时而稍后。②《庄子》一书上承《老子》下启《淮南子》,是其间道家学派的一  相似文献   

2.
庄周、杨朱年代考冯金源庄周与杨朱在先秦思想史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今人欲了解先秦思想史,先对庄、杨的在世年代及活动年代,有一个确实可靠的了解是十分重要的。一、庄周的在世年代及活动年代甲、《史记·老庄列传》泛称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但又载明"楚威...  相似文献   

3.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孟子“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意思是说,孟子游说并服事齐宣王,宣王没有任用他;他前往魏国,梁惠王没有听他的话。原因是国君们认为他的话迂曲而遥远,空阔而不切合实际。对孟子游说未果的原因持这种认识的颇多,其影响深远,直至今天学术界似乎尚未取得共识。笔者认为,孟子,周游列国,劝谏君王施行“仁政”、以实现王天下的主张,并非全是高谈阔论、不合时宜,其中不乏应时思想和独到见解。本文试就此作一粗浅探讨,求教方家。  相似文献   

4.
孟子思想教育理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子思想教育理论初探傅建增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教育家,先秦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战国初年,诸侯争雄,"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史记·孟轲荀卿列传》)孟子过此潮流而动,四处游说,以弘著孔子之道。在此过程中,他积极构建了一个以"我"为...  相似文献   

5.
论慎到的势、法、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慎到及其在法家学派中的地位《史记·孟荀列传》载:慎到,赵人,曾游齐稷下学宫。慎到生卒年代已不可确考。《孟子·告子下》曾记载:“鲁欲使慎子为将军。”赵注:慎子名滑釐。焦循《孟子正义》认为“釐”与“来”通训,“来”与“到”义同,据此判定慎子名滑釐,字到。《汉书·艺文志》慎子条下班固自注:“名到,先申、韩,申、韩称之。”申不害相韩昭侯,卒于公元前337年。慎到如比申子早,也要长孟子若干岁。可是《盐铁论》又载,慎到在齐宣王和齐湣王时游稷下,比前一说晚了几十年。这里我们从《汉志》说。  相似文献   

6.
<正> 孟子游历各国,《史记》载起于齐宣王时。拙作《孟子游历诸国考》(载《齐鲁学刊》1986年第1期)亦据几种可信史料,论证《孟子》书载孟子游历经过,确与齐宣王时代历史背景相符合,不可能建立齐威王时孟子已游齐之假说。但因《先秦诸子系年》于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7.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实《孟子》七篇并不尽述仲尼之意,它是在这样的旗帜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孟子生在战国中期,当时,封建社会基本上代替了奴隶社会。《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是之时,秦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强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封建大一统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封建制度的确立,迫使各阶级和阶层不得不面对新的秩序表示自己的态度。为奴隶主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思想     
(一) 庄子的身世庄子和老子同称为“老庄”学派,史記中也是老庄中韓合传,本傳原文云: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園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关于庄子的籍贯和年代,这好象很明確,其实有一些问题是含混的。首先,蒙究竟是哪一國的属地,还有不同的說法,汉书地理志以蒙縣屬梁国,这是指西汉时的梁国,而史記会注考証引梁玉绳云:  相似文献   

9.
古人云:“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历史上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看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发出:“民犹水也,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的严重警告,强调治国安邦必须以民为本的思想。孟子就是一个代表人物。 孟子总结了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离娄章句上》)齐宣王问他:汤放桀,武王伐纣这类以臣试君的事情可以吗?他毅然回答:“闻诛一夫纣矣,未闻试君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因为桀、纣是残贼人民的  相似文献   

10.
<正> 孟子之游历诸国,于战国史中,实为一重要事件。清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断定(《史记》于孟子游历一事,记载不确;《孟子》叙孟轲游历系先梁后齐,为正确无误。梁启超《先秦学术年表》据之,以孟子于公元前321年游梁,作为孟子游历之开始。自此以后,《汲冢纪年》既受学界重视,持《史记》之说者,乃不得不调和折衷为说,将《史记》的记载修正为:孟子先游齐,盖齐威王时,后游各国及大梁,第二次再到齐国,方为齐宣王时。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 史籍对秦直道的文字记载不多,《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载有两条:“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三十七年,始皇出游。……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行,遂从井陉,抵九原……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史记·六国年表》:“三十五年为直道,道九原,通甘泉”。《史记·蒙恬列传》记有两条:“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  相似文献   

12.
<正> 一、邹衍及其学派著作邹衍,齐国人,生年后于孟轲,与公孙龙同时。在稷下学宫“学黄老道德之术”,以专修阴阳五行学说为长,是一位权威学者,列上大夫之位。据司马迁记载:“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田齐世家》)又“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孟荀列传》),积极为齐王兼并天下而筹策。  相似文献   

13.
老庄思想的异同及价值简论吴士英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史记·老子中韩列传》),司马迁这个评价对后世影响很大。因此,人门往往将老、应相提并论。诚然,老、庄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相通的。但是,对老、庄思想认真进行对比研究之...  相似文献   

14.
夷门、稷门     
战国时代,魏的首都大梁之东门叫夷门(《史记·信陵君列传》);齐的首都临淄之西门叫稷门(刘向《别录》,《太平御览》卷18引)。夷门、稷门得名之由,似少有人道及。据《史记·魏世家》,魏为毕公高之后,“其后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是魏与夷有一定关系。夷,虽有东夷、西夷之分(《孟子·离娄下》),但多数情况下是指东方各族。《尔雅》郭璞注:“九夷在东。”所以习惯称“东夷”。然则,魏首都之东门,称作“夷门”,盖由于此。田齐之祖为陈完,为陈厉公之子,因陈内乱  相似文献   

15.
论尹文     
<正> 一、尹文其人尹文,战国时齐国人。《汉书·艺义志》名家列《尹文子》一篇,班固自注:“说齐宣王,先公孙龙。”唐颜师古注:“刘向云与宋钘俱游稷下。”故尹文是著名稷下先生之一。关于尹文的生卒年代,除上引《汉志》记载以外,刘向《说苑·君道》篇载齐宣王向尹文请教“人君之事”;《太平御览》述录“尹文子见齐宣王”,并为之排解“国中寡贤”之叹(转引自厉时熙注《尹文子简注·佚文》)。可见,宣王时,尹文闇练政事,善解王忧,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政治活动家。从他的政治影响和理论素养推断,这时他的年龄当不少于三、四十  相似文献   

16.
秦汉时期,学术思想界风云变幻,道家思想也于此时历经多变,其对于社会—文化—生活的作用和影响亦时有不同。 从老庄到黄老 先秦道家以老庄为主要代表。老子以“道”为本,通过“道”的构生变化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本原与演化,倡导复归自然,贵柔守雌,主张小国寡民,无为而治。庄子继承老学而又有所损益,视“道”为万物之本根。认为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等,通过“坐忘”,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是诸子中的一个重要学派。  相似文献   

17.
《孟子》一书中的《齐桓晋文之事》,记录的是他向欲行“霸道”的齐宣王讲“王道”的一场精彩论辩,最终以孟子的大获全胜而告终。孟子能够获胜,显然得力于他高超的论辩技巧,得力于他严密的逻辑思维。文中孟子灵活恰当地运用假言判断、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假言推理等多种逻辑形式,使其说理精辟透彻,气势恢宏,令人信服。足见,逻辑是论辩的力量所在。  相似文献   

18.
夷门·稷门     
战国时代,魏的首都大梁之东门叫夷门(《史记·信陵君列传》);齐的首都临淄之西门叫稷门(刘向《别录》,《太平御览》卷18引)。夷门、稷门得名之由,似尚罕有人道及。 据《史记·魏世家》,魏为毕公高之后,“其后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是魏与夷有一定关系。夷,虽有东夷、西夷之分(孟子·离娄下》),但多数情况下是指东方各族。《尔雅》郭璞注;“九夷在东。”所以习惯称“东夷”。然则魏首都之东门,称作“夷门”,盖由于此。  相似文献   

19.
“隐宫”“隐官”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宫”之词首见于《史记)。《史记·秦始皇本纪》记秦皇始三十五年,“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史记·蒙恬列传》说,“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廖,世世卑贱”。究竟什么是“隐宫”?最早作出解说的似  相似文献   

20.
在先秦各家学派中,庄周派是一重要学派,并且世人尽知有《庄子》一书传世。“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第二卷,讲到现代科学的根源的时候,论述了它们同中国哲学,特别是同庄周、周敦颐和朱熹的关系。可见中西哲学在发展过程中,是互相影响的。”(《光明日报》1981年5月7日第四版文章未段)在先秦诸子中李约瑟是特别看重庄周的。《光明日报》同年10月23日袁翰青同志的文章,评介提出介子论因而荣获诺贝尔奖金的著名物理学家汤川秀树,也说,汤川自述少年时代喜爱读《庄子》,“他在1973年曾经用英文写过一本书,书名为《创造力与直觉》,主要就是谈《庄子》这书对他科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