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教育目的大致存在两种价值取向: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目的体现的是鲜明社会本位.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更基本的是人本论的价值取向,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以人为本培养特殊人和完善其特殊生活.  相似文献   

2.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在具体历史时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育管理者、教育工作者只有明确具体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才能制定出科学的教育路线、方针和政策。  相似文献   

3.
理性的两重性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教育取向的两重性是自然人———科技文化教育取向和社会人———观念文化教育取向。教育的目的是提升人的理性能力。历史上不同取向的教育提升了人的理性的不同方面的能力 ,社会人———观念文化取向的教育提升的是人的理性的价值、道德能力 ;自然人———科技文化取向的教育提升的是人的理性的认知、工具能力。当代社会呼唤理性的新的综合也要求教育实现两种取向的综合  相似文献   

4.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作为社会和人的发展的指示向度,是一种和谐的现实追求和远景目标.追溯不同历史时期价值取向的发展与变化,古今中外都曾出现过社会主导价值观对其他价值观的抑制甚至替代现象,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取向,也存在某种程度的不全面、不协调倾向,应该引起足够注意.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这不仅是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前提和要求,更是人的本质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一体化和我国进入多元文化社会时期,民族教育价值取向面临新的选择的情形下,民族教育为民族地区服务的价值取向,需要重新讨论和进一步修正.这是由于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形态是确立我国民旅教育取向的现实基础.确立民族教育以民族地区为取向的理论存在误区.民族教育应坚持以民族地区和全国化为共时取向.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 ,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个人本位目的论和社会本位目的论两种。因此 ,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 ,不同的价值主体 ,不同的价值态度及其冲突必然反映在这两种教育价值观的冲突上。这两种教育价值观历来引起人们的广泛争论 ,不同流派的教育思想家往往意见不一 ,各执一端 ,使得教育价值取向长期在人与社会之间游离 ,呈钟摆现象 ,进而导致教育实践上的偏差。终身学习理论的提出和在实践中的运用与发展 ,为世界教育的发展指明了一个科学的改革之路和总体构想 ,它超越了以往传统教育理论流派的历史局限性 ,以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为背景 ,在教育价值取向上 ,完美地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地协调起来 ,体现了人、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良性运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协调价值取向 保障素质教育功能发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论及教育价值时,人们通常都是指的教育对人和社会的作用,几乎没有关注教育实践主体对教育价值的主动选择和反作用,由此也就忽略了不同教育实践群体之间,教育实践群体与国家教育价值取向之间的冲突.由于实践者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教育实践活动.因此,不同教育实践主体价值取向之间的冲突,必将影响整个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只有协调好教育实践主体群之间的价值取向,才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矛盾,促使教育功能按照预设方向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民族教育政策是我国教育政策和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教育政策价值取向在民族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价值取向大致经历了民族教育政策稳步回归法制化、人的个体素养与社会素养并重、民族教育政策突显以人为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阶段,具有指导理论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策内容变化上从"社本"走向"人本"、政策发展手段"依法治教"体系逐渐完善的整体特点。而在新时代,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在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及法治宣传教育方面有所坚守和超越。  相似文献   

9.
公民教育随着自身的发展有不同的取向。按照取向发展的不同,我国当代公民教育的发展分别经历了"公民素质取向"、"公民道德取向"以及"公民意识取向"等三个阶段。在这三个发展阶段,我国公民教育分别强调了公民素质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追求与取向。这种取向的强调是由当时的社会任务需要以及公民素质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而公民教育取向发展的这种现实性特征要求我们要客观对待公民教育的发展过程,根据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确定公民教育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0.
学校效能研究是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肇始于美国的一项教育研究,至今已经过了三个发展时期:有效学校研究时期、学校效能与改进时期、学校效能研究国际化和综合化时期。在不同历史时期,美国学校效能研究在研究重心方面沿着"效能→改进→发展"主线发展;在研究取向方面经历了"内部→外部→未来"的转变;在研究方法方面由"单一→多元→综合"不断完善。美国学校效能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为我国学校效能研究提供以下启示:拓展基础理论研究,打破壁垒、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处理好"效能"与"改进"的关系,政策取向、实践取向与理论取向并重。  相似文献   

11.
文章考察了现代教育教学关系这样一个涉及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原点性问题,动态地剖析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和“以自由为本”三个命题的内在肌理和逻辑层面,以此把握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价值本质,设定教育教学关系中双重主客体机制,从目的性角度认识和把握现代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构建创造性人才培育的终极趋向。依据动态的逻辑演进,又进一步推论出“以新型教育教学关系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框架下的教育以“知识就是力量”为旗帜 ,教育过于注重“科学”、“理性” ,看重功利和目的 ,而在教育中丧失了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育活动成了目的的奴隶 ,教育过程被忽视了。教育应该重视本体价值 ,重视对人的生命的终极关怀 ,让学生更多地感悟生命的意义、体验人生的价值。教育应该是在人文精神的指引下走向过程与目的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教育目的含义的哲学辨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研究教育目的的主要意义有二:一是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教育目的的概念内涵和本质属性;二是从认识论角度探讨达成教育目的的基本脉络和途径.教育目的是一种主体指向的学术范畴,包含着一个内涵复杂的概念体系.笔者根据不同教育主体教育功能的差异将教育目的划分为教育理想、教育宗旨和教育目标等三类,分别剖析其各不相同的教育利益诉求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指出,教育精神反映了人类对教育活动最基本的利益追求和价值取向,构成了教育目的的基本内核;研究教育目的的根本意义在于坚持和弘扬教育精神,也就是要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健康的"生活与成长".  相似文献   

14.
屈原的美学思想体现出兼收并蓄、承前启后的特征。殷商“神人以和”、春秋战国追求自然美、现实美的审美倾向都有所表现。追求自由美、悲剧美,构成了屈原美学思想鲜明的个性,极富现实感和历史感。  相似文献   

15.
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基本精神是理性和自由,其根本目的在于回答"什么是人"的问题。同时,贯穿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主体思想也是康德主体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康德主体教育思想超越了此前的同类思想,具体体现为:教育以培养"成其为人"的人为教育目的;道德教育通过发展理性,遵守自身的道德律,实现自己的自由;以心理学、道德的教育和教育实验为基础的智育培养儿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6.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所体现出的和谐教育思想有着深刻的内涵,并集中体现在其对教育目的、教育原则的认识上。在构建和谐社会、提倡和谐教育的今天,夸美纽斯的和谐教育思想对目前中国教育现实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中国教育应转变教育观念、反思教育目的,树立以启发智慧为目的的教育价值观;教学过程要遵循学生的天性发展的需要;教育节奏要与学生身心发展节律相统一,实现教育、人与社会的和谐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开拓沟通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公正平等理念与“因材施教”的教育科学方法。孟子“性善论”,将道德修养定位为为教育伦理的重要内容。荀子虽持“性恶论”,却也乐观地强调主客观上的“积”与“教”最终能达到人性向善。人性论视角的先秦儒家理论,蕴涵着丰富且可资借鉴的教育伦理思想,有助于我们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对教育进行多方省察,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相似文献   

18.
让大学像大学:大学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前提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人类文明思想及先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大学的必然使命和本职宗旨。但大学能否完满地履行这些职责,则取决于大学的品质和素养,以及大学是否具有相应的境界和能力。我国现代大学的曲折历程表明,要让大学像大学,还须进行艰苦的努力。其需要做的主要工作为:必须对现实的教育思想和文化进行革新,使其由"读书做官"转变为"使人成人",由"官办官管"转变为"大学自治、教授治校、自主发展、自我完善",让大学是大学,而不是准行政机构或"事业单位"。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在国家的层次上改变对大学本质的认识,让大学回归其教育本位,自然地发挥对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二战后,世界高等教育呈现出从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和普及高等教育转变的大众化发展趋势.笔者分析了世界大众化高等教育以职业性为发展方向,以多样性的高等教育体制为保障和走民营化发展道路的三个基本特征,并就我国发展大众高等教育,提出了加强高校与社会行业的多层面合作、加强备类型高等教育的沟通与衔接和鼓励社会力量办高等教育等观点.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大量需求多层面、多类型、特色化的城市规划专业人才。通过对城市规划学科教育发展形势以及城市规划职业市场变动的分析,从专门化特色的建构、教学模式与方法、职业价值观的树立等三个方面探讨了以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为主旨的城市规划专业旅游规划专门化教学改革思路,提出了以科研促进教学,加强学科特色化建设及提高专业适应弹性的人才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