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货币政策如何对宏观杠杆率作出反应的问题,构建福利损失函数、动态IS-NK-Phillips曲线和自然利率内生决定方程所刻画的宏观经济约束环境,求解引入宏观杠杆率的最优利率和数量规则,并基于中国1996~2020年的季度宏观经济数据,采用GMM方法和State-Space方法分别估计固定参数和时变参数的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研究发现,中国最优利率规则和数量规则均具有显著盯住宏观杠杆的政策取向,且最优利率政策操作相比最优数量政策更具主动性; 最优利率规则促增长同时宏观杠杆率较为稳定,而最优数量规则熨平经济波动同时容易引发宏观杠杆率大幅波动; 面对重大经济冲击时,央行更加注重稳增长的同时包容温和通胀和适度杠杆。央行应对宏观杠杆率予以关注,发挥利率政策促增长的同时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进一步拓宽优化中国利率政策框架,延伸名义利率调控通货膨胀、实体经济和宏观杠杆的宽度,由不稳定规则转变为稳定规则,增强利率政策对宏观杠杆目标的调节功效,从而促进宏观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一个六部门的DSGE模型,在家庭部门中引入投机行为,评估个人住房贷款占比的政策效力,并将其与传统的贷款价值比(LTV)政策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第一,两种宏观审慎政策均能提升社会总福利,调控房地产与银行金融风险,平抑主要经济金融变量波动。第二,在住房偏好、技术进步冲击下,短期内LTV政策能够更好地调控金融风险,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政策的长期抑制效应更佳;在货币政策冲击下,个人住房贷款占比在长短期的表现均优于LTV政策,且不会对经济产出有显著负面影响。第三,在住房偏好与货币政策冲击下,个人住房贷款占比政策能更好地与货币政策协调,福利改进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两种政策钉住目标不同也会导致其福利改进与稳定波动率表现产生差异。  相似文献   

3.
文章构造了一个开放经济下的混合型AD‐AS模型,并根据我国2003~2013年的统计数据对其进行了估计,分别求出了在通货膨胀目标制和利率平滑目标制下事先承诺型的最优货币政策规则。在没有扰动的情况下,我国的宏观经济系统在这两种最优货币政策下都是渐近稳定的。通过两种目标制下最优货币政策的比较,发现在控制产出缺口方面,通货膨胀目标制更有效,在利率的操作性方面,利率平滑目标制更合理。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金融杠杆、利率市场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文章在新凯恩斯主义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金融加速器机制,通过引入工资加成冲击、通胀冲击、货币政策冲击、投资冲击、政府购买冲击、偏好冲击、金融扩散冲击和生产率冲击,利用2001第一季度至2013年第四季度经济数据,采用贝叶斯推断方法估计DSGE模型,比较了金融加速器存在与否、不同杠杆率和利率市场化三种情况下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金融加速器机制下,各种冲击放大了对经济波动的影响,金融扩散冲击解释了内生变量扰动的绝大部分信息;与杠杆率为1.5和2.5时相比,当杠杆率为2时,外生冲击对经济的影响最大;利率市场化以货币政策冲击和金融扩散冲击间接影响经济,对货币政策冲击而言,内生变量均遵循类似驼峰状的轨迹,其中以劳动供给和投资影响最大,金融扩散冲击对产出、消费、投资和劳动供给影响较大.因此,给出去杠杆化要有一定的缓冲期、不断深化和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等四个政策建议,以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  相似文献   

5.
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货币政策消息和惊喜冲击,讨论两类货币政策冲击对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产生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表明:(1)相对惊喜冲击,货币政策消息冲击对中国宏观经济波动产生了相对较大的影响;(2)在通胀调控方面,货币政策消息对于稳定中国通胀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3)金融加速器具有扩大货币政策消息冲击效应的作用。因此,基于稳定宏观经济考虑,央行应加强与公众沟通,提高货币政策决策透明度与科学化,稳定和引导公众预期;同时,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确定货币政策规则并依据规则行事,提高货币政策公信力。进一步加快金融市场改革和发展,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我国近几年来财政政策的推行实际上都遵循了相机抉择的反经济周期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相机抉择行动之所以能够在稳定经济方面产生显著的效果,与长期的固定汇率制度安排和尚未市场化的利率制度是分不开的。随着自由浮动汇率和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的稳定功能将日益减弱。为此,中央政府有必要对现行财政政策的执行内容和方式加以调整,逐步回归年度平衡的财政预算,加大我国累进所得税制和收入再分配政策的实施力度,以适应良好宏观经济管理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7.
在相机抉择思想指导下的货币政策,不仅对宏观经济总量波动具有调控作用,而且对不同产业的经济增长产生非对称的影响.通过建立门限向量自回归模型、取消对模型内不同方程赋予相同门限值的约束、利用历史数据和脉冲响应函数方法,实证检验出我国货币政策具有显著的产业非对称效应,为货币政策的产业结构调控功能提供了经验支持.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目前的经济金融环境下,货币政策在总量调节基础上对不同产业实施差别调控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通过系统分析在不同汇率制度下资本流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汇率、利率和产出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研究一国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外均衡实现问题。当前中国面临的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国际收支非均衡状况,使得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文章分析了在外汇、利率双管制的宏观经济环境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结论对中国经济政策选择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存款保险制度不仅会产生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微观经济问题,而且会对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宏观经济问题产生影响。本文以家庭、企业和银行三大微观经济主体建立四市场(存款市场、贷款市场、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国债市场)的理论均衡模型,分析了在存款保险制度下国有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在存款保险制度框架下国有银行对货币政策冲击的敏感性明显要低于非国有银行,国有银行将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增加了央行货币政策预期目标实现的难度。  相似文献   

10.
经济开放度提高对宏观调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增加了宏观调控目标的数目,使得各个宏观经济目标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产生了原本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并不存在或者影响很小的内外政策目标冲突,经济开放度增大还使得政策传导机制更加复杂,它还影响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因此,必须对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选择、政策中介目标体系和操作方法作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