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河北涉县女娲祭典已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方面体现了女娲祭典在我国民间信仰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说明其文化现状亟待保护与传承。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涉县女娲祭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应当坚持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与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以女娲祭典为文化平台的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可持续性,对民间信仰文化的保护传承提出合理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民间信仰对女娲形象的双重演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远古神话中,女娲创造世界、孕育人类,是一副大神的气派,而在后世驳杂的民间信仰中,女娲形象又被重新演绎塑造。民间信仰的世俗性与神圣性的复杂扭结造成了女娲形象双重演绎过程,一方面将女娲由远古神祇演绎为人类慈祥的母亲,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另一方面女娲又被赋予无所不能的神力,成为万人敬仰的大神。这是一个交叉式的双向互动,其复杂性是和民间信仰的混沌性共生的。女娲在民间的这种存在方式最终决定了女娲文化信仰现存状态和未来演变的流向,这对于民间女娲文化信仰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远古神话中,女娲创造世界、孕育人类,是一副大神的气派,而在后世民间信仰中,女娲信仰经历了一个世俗化的演变过程.通过形象的人格化塑造、功能的多功利性诉求和情感的伦理化投射,女娲走下了神坛,走进了信仰者的世俗生活,这种演变过程较为典型地表现了民间信仰的世俗性特征.同时,女娲在民间的这种存在方式最终决定了女娲文化信仰现存状态和未来演变的流向,这对于民间女娲文化信仰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现代西方神学的人性思考是从对上帝问题的重新审视而展开的。上帝问题的存在决定着现代神学不可能找到人性问题的答案,因而也没有最终回应西方社会的人性危机。基督教神学试图藉信仰之爱获致人性的圆满,表明神学有着“信仰的傲慢”。以神学信仰批评理性传统,只是以“信仰的傲慢”置换“理性的傲慢”。文章认为,如果把基督教神学“信仰的傲慢”与新儒学“良知的傲慢”加以批判性比较,或可领会到中西方人性论思想的对话可能。  相似文献   

5.
女娲信仰命题,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思想看来,是神秘的不可说部分,但是信仰自有其言说的独特方式。可以把女娲信仰命题分为可说与不可说两部分,可说部分用语言以摹画的方式表达清楚;不可说部分以显示的方式呈现自身,后者对于女娲信仰命题的证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为信仰命题证真的关键在于信徒的迷狂的心理体验,并以此实现与女娲融为一体的愿望,不可说部分的显示恰恰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西王母信仰由社会上层向社会下层渗透与传播时,很可能出现了传讹,人们将"西王母"与"羲王母"混成了一体,这样在东汉才会出现由西王母与伏羲、女娲共同构图的画像石,图中的西王母也才有可能表现为凌驾于伏羲、女娲之上的至上神形象。  相似文献   

7.
邯郸市黄粱梦吕仙祠及其庙会,以吕洞宾信仰为核心,然而,民间却俗称其为“黄粱梦”。究其原因,“黄粱梦”是黄粱梦吕仙祠创建的原因,是黄粱梦吕仙祠建筑布局形成的重要因素,并衍化出神灵卢生及其信仰习俗。尽管黄粱梦吕仙祠中吕洞宾信仰占据主导,但因黄粱梦故事而建造的祠宇、形成的神灵及信仰习俗始终存在,后者甚至成为前者的特色内容。  相似文献   

8.
在宗教结构体系中,以对神的信仰为基础的宗教意识处于核心地位。正因为如此,在西方源于拉丁文“religio”而形成的“宗教”一词,被神学家们加以利用。由于该词有“联系”的含义,他们于是试图提出证明,似乎宗教从来就是神与人之间所存在的固有联系和关系,把宗教说成是神的启示,是造物主在创造人类时赐予人的“永恒的真理”,这种神圣的永恒的真理是自有人类以来即为人所信仰,不可移动、不可动摇、永不灭亡的绝对存在。在这种宣教中,自古以来历代受苦受难的劳动群众不断努力以求达到自我  相似文献   

9.
皋陶是中国史学界和法学界公认的“司法鼻祖”,是我国造狱的先驱,被尊为狱神。皋陶被塑造为狱神的主要原因:他被认为是“法之宗”,“道之宗”,在他身上寄托了中国人的法治理想;他创刑律、造监狱。是中国刑法的鼻祖。皋陶的思想和业绩形成的皋陶文化,其核心思想是“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官方正统儒家思想的源头。他被当作祖师神、行业神受到狱吏狱卒等从业者的崇拜;也被当作生活保护神,受到囚犯和普通民众的崇拜。对狱神皋陶形象历史文化的研究,是探讨我国民间信仰和传统法律思想文化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徐志摩1920-1922年在康桥留学时期形成了以“爱”“自由”与“美”为中心的“单纯信仰”。1928年重游故地写作《再别康桥》时,“单纯信仰”已经无情幻灭。因此,《再别康桥》不仅仅是一首单纯的惜别诗,它是诗人“单纯信仰”幻灭后的一份感伤的诗意祭奠。  相似文献   

11.
董雪静 《兰州学刊》2005,(5):297-300
<诗经>中的一些作品描写了先民于"社"地举行祭祀祈望农业丰收的同时,亦进行祷告人类自身繁衍的奉祀活动,并最终用"会男女"的形式得以落实.祭社逐渐成为民众欢聚的一个节日,社庙也由神圣的宗教场所发展为男女青年的恋爱狂欢之地.  相似文献   

12.
董雪静 《殷都学刊》2005,(3):97-101
在先秦时期的一些典籍记载中,先民于“社”地举行祭祀祈望农业丰收的同时,亦进行祷告人类自身蕃衍的奉祀活动,并最终用“会男女”的形式得以落实。祭社逐渐成为民众欢聚的一个节日,社庙也由神圣的宗教场所发展为男女青年的恋爱狂欢之地。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是由西方传入我国的一个概念,在社会和文学上表现着不同的形式和意义。老舍的《断魂枪》体现了中国社会在转型时期所出现的新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谱写了一曲对传统文化的挽歌和对现代性的深层追求。从对中国社会和文学的现代性理解的角度,通过《断魂枪》中的人物形象、文章结构、叙事方式和老舍对现代社会多层次的思考等方面来粗略地解读《断魂枪》所体现出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4.
梅启波 《晋阳学刊》2008,(6):101-104
欧洲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对留学英国的老舍在认知结构等方面形成了某种制约。更明确的说,就是欧洲关于东方的知识使老舍认识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形成了某种定式,让老舍形成某种“自我东方主义”的思维方式,使老舍在小说创作中受这种思维方式影响而不自觉。20世纪30年代老舍回国后,试图摆脱这种影响,在这方面开始了痛苦的文化探寻:突破自我东方主义的影响,探寻中国文化身份。他~jtl,说《猫城记》和《断魂枪》记录了这一转变历程。  相似文献   

15.
唐代民间私社除了具有与官社相同的社祭功能之外,还具有自身独特的四项基本功能,包括丧葬互助、水利管理、宗教活动以及其他经济互助,从而使民间私社具有更为广阔的组织基础和更为重要的社会意义,成为唐代乡村社会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浙江畲族民间文献资料价值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立汉  蓝岚  孟令法 《浙江社会科学》2012,(4):110-115,104,159
浙江畲族民间文献资料普查工作已基本完成,如何挖掘其潜在的文献价值是畲族文化研究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文是在普查的基础上对浙江畲族民间文献资料的价值作一初步的探究,指出其书籍文献是还原该民族真实生存发展史的有力证据;契约文书是展现该民族经济发展、淳朴民风的时代烙印;文物遗存彰显了该民族独特的文化和优秀的品质;口头承继传达了该民族内心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7.
元代的畲族     
元代的畲族@屈文军$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相似文献   

18.
畲族民歌的传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艳 《学术探索》2013,(6):106-109
畲族民歌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畲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我国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民歌活动、家传师授、文本媒介等方式广为传承。然而,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由于民族语言、师承仪式的断裂和歌场环境的破坏,畲族民歌出现了严重的传承危机。我们应该从传承主体、传承形态、文化生态环境三个方面人手,对传统畲族民歌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继承,并力图创作出新时代下的畲族新民歌作品,使畲族民歌这颗璀璨的明珠重放异彩。  相似文献   

19.
李何林一以贯之的革命追求,练就了他作为一个“革命人”的不凡“器识”,使他具备了观察中国现代文艺思潮的慧眼;未名社这一信息交流平台,给他带来了从事中国现代文艺思潮研究的绝佳机遇,而鲁迅这一巨大的精神存在,增强了他学术选择的使命感和自觉性。  相似文献   

20.
杨迎平 《齐鲁学刊》2012,(5):145-148
当中国现代话剧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方法作为话剧的唯一创作方法的时候,老舍却将目光投向中国传统的戏曲与曲艺,并将中国传统艺术融进中国现代戏剧。《茶馆》便是老舍将中国传统艺术融进话剧的典范,目的有两点:第一,为了"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第二,将传统的"玩艺儿"保留下来。继承古典戏曲的象征性与舞台假定性,并向传统曲艺学习语言,特别是将相声的表现方式运用于话剧中,推陈出新,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话剧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