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1895~1926年近代中国各项宏观经济数据的分析,得出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与辛亥革命结束到南京国民革命政府建立前这两段时期,中国预估GDP增长曲线与辛亥革命后GDP增长曲线有很大的改变,后者增长趋势远大于前者;并结合辛亥革命期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多项有关经济发展、教育投入的措施,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从而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作为中国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1895-1926年近代中国各项宏观经济数据的分析,得出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与辛亥革命结束到南京国民革命政府建立前这两段时期,中国预估GDP增长曲线与辛亥革命后GDP增长曲线有很大的改变,后者增长趋势远大于前者;并结合辛亥革命期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多项有关经济发展、教育投入的措施,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从而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作为中国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与其它各种政治力量的关系是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而否定它与各种政治力量之间交往的主动性。特别是把它在辛亥革命中与各种政治力量的积极联合,说成是与军阀官僚的妥协;在国民革命中只重视共产党组织和发动工农群众,而忽视国民党与工农群众的积极关系。本文试就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在1905年至1927年期间积极寻求与其它政治力量的联合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半殖地人民普遍觉醒,民族民主革命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在亚非拉地区蓬勃兴起。中国也爆发了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国民革命,其奋斗目标之一,在“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不幸,因帝国主义列强的诱迫分化和蒋、汪集团的相继反共,国民革命遭遇挫折。但它毕竟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造成了沉重打击,为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给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经验。本文拟对这一时期影响英、美、日等列强对华政策的国际政治背景和经济因素略加探讨。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全面历史地论述了辛亥革命,认为辛亥革命既胜利了又失败了;辛亥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了前期准备;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一次伟大尝试,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散播了民主共和的思想种子,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孙中山先生"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约有一半左右的时间是奔走于海外,在海外华侨中做教育启蒙、宣传鼓动、组织策划的革命工作,深为海外华侨所爱戴、拥护和支持。为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在弃旧迎新接受变革心态的影响下,从武昌起义到民国初年,荡涤旧事物,建设新世界,使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但是,北洋时期的社会表现出极度的不平静,在社会发展方向上面临多种选择: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回归传统或复辟帝制;走俄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北洋时期是社会转型期,旧的社会制度刚刚打破,新的社会制度还不稳固,处在伟大的社会变革十字路口的中国人,在选择哪种模式来发展中国的问题面前,社会心态表现出严重的矛盾与冲突。本文就辛亥革命后社会心态冲突和社会发展方向变化作尝试性探索。  相似文献   

8.
国民革命思想是由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倡导、被主张革命的国民党左派原则采纳、并被广大民众普遍接受的一种富有特色的新型民主革命思想。从农民是中国国民的主体和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出发,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一度将国民革命直接等同于农民革命;在国民革命的高潮中,以农民革命为中心的国民革命思想流变为贫农革命思想,发生了革命对象、内容、性质和目的的变化,革命的目标由以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为主转变为以消灭封建地主阶级、消除剥削压迫为主,革命的阵地回转为广大的乡土社会内部,革命的性质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化;贫农革命思想使社会的兴奋点集中在有土地财产的地主富农与无土地财产的贫下中农的阶级斗争方面,苏维埃性质的土地革命思想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体育通过不同渠道进入中国,最先受其影响的是清政府的洋务学堂和个别开明人士兴办的私立学堂。甲午战争后至清廷垮台,随着改良和革命思潮的兴起以及清廷“新政”的推行,西方体育在中国学校中取得了一定地位并获得了较大发展。辛亥革命后至20世纪的20年代初,兵式体操一度在学校中占居突出位置,但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中西文化论争的深入发展,西方近代体育最终在学校中取得了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正> 中国真正的妇女参政,开始于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此后它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女权运动下的妇女参政;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革命运动下的妇女参政;二战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运动下的妇女参政.在当前学术界对妇女参政问题争论不休的热门时机,回顾与探讨一下它的历史进程,是颇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与鲍罗廷的关系及其对国民革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与鲍罗廷的交往,是20世纪20年代前期,中俄两国、联共(布)和共产国际与中国国共两党一段纵横交错复杂关系的缩影。破解孙鲍交往,对于合理解说国民革命的成败,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孙鲍交往的背景和前提,论列了鲍罗廷的工作方式和策略,阐释了孙鲍关系的丰富内容,揭示了这种关系对国民革命兴起和发展的重大影响,同时指出这种关系与国民革命后来的失败又未尝不存在某种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史中,辛亥革命时期、国民革命时期、抗战胜利初期先后产生过三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三个方案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三次努力追求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历程。三个方案的实施与实践均未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究其根本原因是它们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能彻底完成近代以来两大历史任务。三个方案的失败,充分说明了旧民主主义不适合中国实际,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不能救中国。  相似文献   

13.
在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兴起的背景下,"火烧《晨报》"事件引发了舆论界分歧,产生了以国民党右派和共产党舆论为核心导向的"暴民运动"说与"国民革命"说,自由派学者亦持不同态度。客观上看,这是一场激进的学生运动:一方面,随着国民革命运动兴起,青年学生思想趋向革命,火烧报馆是其自身不成熟及非理性判断的表现;另一方面,其行动又具有内在合理性,《晨报》的反革命言论才导致其引火上身,此事件不能抹杀青年学生助益国民革命的事实。此外,舆论界分歧表征了各方思想的分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与辛亥革命,在政治思想上有传承关系,在历史的演进上有逻辑联系。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使中国出现了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有利于思想解放的文化环境,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提供了有利条件。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军阀专制统治建立,国民党已经无法承担领导中国革命重任的现实,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客观历史条件已经成熟,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成为历史的必然。中国共产党十分珍视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辛亥革命没有认清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中国共产党明确指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辛亥革命缺少一个集中统一且思想理论正确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使自己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核心力量;辛亥革命党人没有组建自己的军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完全归于自己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军队,从而继承、发展、超越了孙中山的思想和辛亥革命所取得的成就。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客观上帮助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5.
浅论清末的“反满”思潮王中茂,胡占君清末“反满”思潮是颇具声势的社会思潮之一,它不仅有力地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兴起和发展,而且对其结局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探讨它兴起的原因、性质、发展变化及其影响,无疑是研究辛亥革命成败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拟就上述问题作些...  相似文献   

16.
东南地区是晚清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也是社会转型机制准备相对成熟的区域.辛亥革命为其社会转型提供了契机.从政治结构看,辛亥革命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开启了近代中国政治构架、政治规范和政治运作程序的转型,东南地区随之成为民国时期全国政治民主化运动的高亢之区.从社会群体结构看,东南地区在辛亥革命后,传统的士农工商群体分野被冲破,新的社会阶级阶层产生.从社会经济结构看,辛亥革命有力地促进了东南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变化和城乡经济的联动.因此,从上述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看,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明显超过1840年的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笔者结合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总结了辛亥革命的五大历史功绩:一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新篇章;二提高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觉悟;三埋葬了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五对亚洲和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三次伟大革命”是指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以及改革开放.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考察,“三次伟大革命”有其必然的关联性,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新中国的成立,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从时代背景、革命的对象和方式以及革命的成果和历史进步性看,“三次伟大革命”都是不尽相同的,但每一次革命都给中国带来了变化并不断地推进社会的进步,这是“三次伟大革命”的共同性特征.“三次伟大革命”是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执政党执政理念与时俱进,不断地探索和总结中国历史发展的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年,由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无政府主义的传入,现代意义的阶级观念与中国传统的表示等级身份的阶级概念相互渗透,由此产生了同盟会诸人与梁启超围绕如何看待“地主—佃农”、“资本家—劳动者”关系的争论,也出现了对阶级再生产、职业与阶级的关系的最早探讨和无政府主义的阶级废灭论。辛亥革命之后,由于举国对官僚、军阀统治的不满,二十一条和巴黎和会造成的民族危机,十月革命和列宁主义的影响,使得国民革命和阶级斗争思想形成共情,打倒列强、消灭军阀官僚成为革命的共同目标。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的阶级认知经历了第一个发展阶段,为此后马克思主义阶级观进一步产生影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国民革命引发的近代中国最大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乡土社会动员,给民粹主义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实验场;盲目崇拜农民,从小生产者的立场出发否定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财产私有制,运动贫苦农民对乡土社会进行激进改革,是湖南农民运动民粹主义思想潜流的重要表征;涌动于乡土社会动员中的民粹主义是农民运动和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