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到晚年,怎样才能做到快乐从容、健康长寿呢?笔者带着好奇心来到98岁高龄的老红军周克柳家。周老生于1912年6月,童年时代以下地劳动、放牛为主。1929年10月,他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65年离休。  相似文献   

2.
活埋和埋活     
正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一位知识界的百岁老人。不知为什么,他的家人只说他99岁。邻居们笑着说:"几年前他就是99岁,总也活不到100岁,也总不会生病。"老寿星自己承认是103岁,他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口齿清楚。简直是成精了!他并不是生活在农村(据说百岁以上老寿星大都生活在乡村),也不是没有文化、生活简单,而是一直生活在大都市  相似文献   

3.
<正>孩子不懂爱不爱,这似乎是一种普遍的看法。我曾看到国外一个机构做的小调查,向一群4~8岁的孩子提问:爱是什么?结果却出人意料。8岁的女孩贝丽卡说:"我奶奶得了关节炎,再也不能弯下腰来涂脚趾甲。于是我爷爷总是给她涂,甚至当他自己的手得了关节炎也是这样。这就是爱。"7岁的诺艾尔说:"爱就是当你告诉一个男孩你喜欢他的衬衫,他就每天都穿着它。"6岁的克里希说:"爱就是出去吃饭时,你把自己大部分薯条给某个人,而不在意他是不是也给你。"  相似文献   

4.
正哲学家奥修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个人一直在找寻完美的太太。别人问:"你已70岁了,死亡已经在敲门,你什么时候才定下来?"他说:"没有一个完美的太太,你怎会快乐?"别人又问:"但你已经找寻了这么久,难道还找不到一个吗?"他说:"有一次我的确找到了一个完美女人。"别人说:"那为什么你不跟她结婚?"70岁的追寻者变得非常伤心,他说:"很困难。因为她也在找寻一个完美的先生!"正如心理学家大卫·伯恩斯所言:"想要伸手摘  相似文献   

5.
我讨厌做饭     
Aurore  Aimelet 《家庭科技》2013,(9):42-42
"我最怕做饭了!"33岁的罗蒂大喊着,"我不知道做什么,也根本不会做。买菜、洗菜、等菜做熟,这些都太无聊了!"说起做饭,28岁的阳子也一脸不屑:"太无趣了,有那时间干点什么不好,弄得一身油烟味,把自己变成黄脸婆。再说,想吃什么一个电话就搞定了。"只是因为没有兴趣吗?"某种程度上是的。"社会学家考夫曼说,"因为日常做饭和时下流行的烹饪  相似文献   

6.
正2岁半的叮当最近不那么乖了。无论让她干什么,她都噘起小嘴巴说"不",比如妈妈叫"宝宝吃饭啦",她会说"宝宝不吃饭,就不吃饭"!让人一肚子气又无可奈何。面对喜欢说"不"的宝宝,我们该如何正确处理呢?说"不"预示着成长原本温顺听话的孩子,忽然变得调皮、不听话,这是因为宝宝的第一个反抗期来临了。这种现象一般在2岁左右出现。  相似文献   

7.
正昨天在群里问了大家一个问题,说除了现在的工作,你还有没有第二个技能能养活自己。有人说做兼职,还有人说,别说技能了,连自己喜欢什么都不知道。蔡康永说过,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份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能说:"我不会。"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  相似文献   

8.
正我儿子今年4岁了,"小鸡鸡"的皮很长,完全将龟头包裹着,尿尿时才能露出一点点,朋友说是包皮过长。我既担心包皮过长影响"鸡鸡"长大,也担心发生感染,希望能尽快做手术。医生却说过几年根据具体情况再决定是否做手术治疗。我该怎么办?湖南宋女士  相似文献   

9.
陪伴     
正我下班回到家,7岁的女儿跑过来搂着我撒娇:"妈妈亲亲,妈妈我爱你!"我亲一下她:"我也爱你啊。"正从厨房出来的老妈念叨:"不要老把这些话挂嘴边,老说就不珍惜了……"我很想辩解一下,跟她讲讲现代的育儿观念和相处之道,但终究没有说,只是笑笑而已。从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我自己也不知道,也许,只是长大了。  相似文献   

10.
一生牵挂     
朋友的妻子,生了个千金。朋友的丈母娘又喜又忧,抱着粉嘟嘟的孩子说:"生了个牵挂。"我笑着说,是"千金"吧,老人家仍不改口。女儿咋就是"牵挂"呢?老人家自有她的说法:女娃娃,小时候好养,但到了七八岁,就有点牵肠挂肚了。我问这是为啥,老人家说,眼看着她长成姑娘  相似文献   

11.
现代刑法关于因果关系的研究其实起源于关于正犯的刑事责任不同于帮助犯的解释理由。关于普鲁士法中的"发起人"与"帮助人"对于结果发生的不同原因力问题,刑法学界最初形成了(1)原因说(客观说)、(2)条件说(主观说)与(3)黑格尔学派的三足鼎立局面。为了弥补"条件说"的不足,相当因果关系说应运而生。但是,关于过失帮助、异常因素的介入、中性行为引发结果等问题,相当因果关系说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答。因此,在德国,客观归属论取代了相当因果关系说的通说地位。而在日本,因为有"实行行为论"的辅佐,所以通说仍坚持相当因果关系说。但是,伴随着"柔道整复师事件"、"大阪南港事件"等案例的出现,相当因果关系说也出现了危机。以此为契机,主张以客观归属论取代相当因果关系说的观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国刑法学在重构关于因果关系的理论时也应借鉴客观归属论。  相似文献   

12.
父亲是中学教师,一向温文尔雅,是出了名的好老师、好丈夫、好父亲.可是,他在61岁那年,竟然得了老年痴呆症.从此,我们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开始了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父亲患病那年,我刚参加工作,平时住在单位,周末才回家.父亲一见我,总是惊喜地说:"小雨,你回来了!什么时候回来的?"可过不了一会儿,他从里屋出来,再见到我,仍然会惊喜地重复刚才说过的话.我和母亲都说他"老糊涂了",他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相似文献   

13.
一位13岁的女孩回家后对母亲说:"我刚才被自行车撞了."母亲急切地问:"伤着哪里了吗?"女孩说:"撞倒时感到很痛,现在好多了,我想躺下休息一会儿."晚饭时,母亲叫女儿起来吃饭,女儿迷迷糊糊地说:"我头晕,还想睡一会儿.  相似文献   

14.
《家庭科技》2012,(10):14
英国的沃克医生已经退休了,小女儿林妲有一个两岁的女儿凯茜,有事时就会打电话请沃克为她照顾凯茜。向沃克夫妇问起外孙女的教育情况,沃克医生说:"我们很知趣,从不去抢夺孩子的母爱和父爱。我们也不做保姆,但会给儿女做育儿参谋。"  相似文献   

15.
最近,5岁的小普正处于"诅咒敏感期"和"叛逆期"。之前,他喜欢说"把你的头砍掉""把你杀死"这样的话,现在喜欢用"脏词",诸如"臭屁""屁屁",一不高兴就给人扣上"臭屁"的帽子。我读了很多育儿书籍,专家们都建议用"淡化"的方式,比如充耳不闻、不搭理、不正眼与他对视:或者用反着说的办法,比如说"香普普""我好  相似文献   

16.
脖子保卫战     
脖子的"战略地位" 每个女人都知道,面部保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然 而,脖子对女人也很重要。女人哪儿最先老?脖子。这 是美容老师说的--这儿是最先出现老化现象的地 方。即便再年轻的女人,如果光照顾面子而忽略了脖子 的护理和保健,"老化"的表情依然会毫不留情地昭告 天下你有多少岁,就像数数年轮就能知道大树有几岁 一样。  相似文献   

17.
孟伟 《河南社会科学》2011,(5):117-121,219
微小说自诞生至今只有一两年的时间,是随着微博的盛行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网络文学文体。微小说就其文本特征而言,与传统小说比较起来,具有"短"、"简略"、"碎片化"、"即时性"和文学"信息化"等五大显著的文本特征;微小说的传者和受者身份也发生了趋同性转换,呈现出多层次的互动合作可能;微小说的传播模式也呈现出开放性和集成性以及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诸种特征。从传播学的角度解读微小说,可以发现微小说流行的内在原因、存在的意义。目前我们尚无法估计微小说是一种"短命文体",还是小说的"革命文体"。  相似文献   

18.
不愿看见你     
我家乡大奶奶命很苦,20岁就失去了丈夫,千辛万苦把遗腹子——我堂叔拉扯大,娶了儿媳,有了孙子、孙女。1965年秋,一夜之间,刚满40岁的堂叔急病猝死,撇下大奶奶和堂婶以及4个未成年的孩子。在那个全靠工分吃饭的年代,大奶奶把做饭、拾柴、带孩子等家务活全包了,让儿媳去干活挣工分。七八年后,孩子们都大了,能下地干活挣工分了,堂婶就嫌弃大奶奶多余了,教唆孩子们不理奶奶。一天午后,大孙女说:"奶奶,我给你说个事。""啥事呀?""奶奶,我妈妈说她不能看见你。"奶奶顿时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孩子,我都六七十岁了,你妈妈不能看见我,那是叫我死还是另嫁人哪?"孙女也哭了,  相似文献   

19.
你有权变老     
近十年来,"年轻"二字成了生活格言,"永葆青春"成了媒体宣传的口号,"看上去年轻"则成了自律的基准.化妆师开发出无数针对衰老肤质的乳液,每一句广告背后的消极暗示都令30岁上下的女人感觉身陷囹圄,"肉毒杆菌注射剂"成了畅销产品,抗衰老(Anti-Aging)成了当代德语热词,无数这些亮晶晶的小册子都在提醒你:年老是过时的象征. 最近,我在一堂讨论课上向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士询问年龄.她撇撇嘴说:"29."我问她刚才做出那种表情是什么意思,她回答说:"我觉得很难为情,我快30岁了,我不想变老,变老好可怕."其他参加讨论的女性,年纪都在35-55岁之间,她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表情也开始尴尬起来.好在我花了十分钟便与这位女士达成共识:"forever young"的好处显而易见,甚至应该令人称绝.  相似文献   

20.
儿子今年12岁,上小学六年级。昨天放学回来,突然感慨地说:"明天就是儿童节了,这是我最后一次过儿童节,以后我升入中学,就是少年了。"我惊讶地看着儿子,儿子确实长大了,最起码他意识到自己将要长大。那今年"六一"节怎么过呢?我问儿子。儿子说:"我想过一个有意义的节日。"我继续追问,儿子笑而不答,只说:"明天你就知道了。""六一"这天,儿子放假在家,我和他爸还要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