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所谓"突进性",指事物的发展具有迅速的、猛烈的、勇往直前的性质.所谓"渐进性",则指事物的发展具有平缓的、温和的、逐步演进的性质.在十月革命过程中,俄国的政治变革具有迅速的、猛烈的、勇往直前的性质;经济社会的发展则具有平缓的、温和的、逐步演进的性质.或者说,政治变革的突进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渐进性,是十月革命的特点之所在,是十月革命的精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守经和行权是古典司法的两种基本样态.行权主张反经而善并怀其常经,是一种坚持原则又灵活运用的法适用理论.权的实质是通过法律的合理化解释,来解决个案中律法不可用的问题.法律的有效性处置和判决的合理性证成问题,是行权司法须面对的两个难题.由于缺失具体的方法指引,行权始终存在擅权和叛经失节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祝曙光 《江汉论坛》2007,22(7):98-102
日本铁路是日本近代化的产物与标志之一,而它又反过来影响并推动日本近代化的发展.铁路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铁路的出现和延伸,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的资源开发和城乡商品流通,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区域化,加速了传统经济结构的解体和近代工业的发展.此外,知识的传播、教育的发展、社会风气的变化以及生活习俗的嬗变等也都与铁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论人寿保险受益人的维持与变更——以离婚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寿保险能够有效地规避一个家庭可能遇到的风险.但是,离婚时原配偶的受益人资格是否因为离婚而被撤销对各方当事人的利益具有较大的影响,而我国保险法的相关规定却存在缺陷而无法妥善地应对实践.因此,通过借鉴保险法律制度比较先进的国家或地区的经验而完善我国的具体制度,可以推动我国人寿保险的发展与解决实践中的纷争.  相似文献   

5.
从哈尔滨方言中的俄语借词看俄语与汉语的相互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不同文化的交流体现了人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历史潮流,在吸收外来文化的态度中体现了不同民族的包容精神和学习兴趣,这种交流必然伴随着语言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对两种语言相互影响的分析,能够为两者文化交流的考察提供充分的根据.通过对哈尔滨方言中的俄语借词的考察和分析,使我们看到两种文化相互作用的历史和发展轨迹,为双方更进一步的交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搜索和选择是求解思维的基本逻辑操作,是人们进行问题求解时所采用的基本的"工艺"操作手段.搜索以人们以往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通过检索、提取和重组的方式完成.搜索遵循着匹配、类比和综合的顺序进行.搜索的逻辑是以"关联蕴涵"为基本关系的抽象的或然的逻辑.选择可以分为评价、比较和择优三个逻辑环节.选择的逻辑是以恰当性为基本评价标准的具体的逻辑.选择要受到问题和解题者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7.
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已经成为世界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参与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选择.南美洲、非洲、亚洲的欠发达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昭示了南南合作的新趋势.本文从南美共同体的成立与发展、非洲联盟的发展现状与展望、中国参与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三方面分析了区域经济集团间的合作及超越地缘界限的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8.
"精神的三种变形"是尼采的重要思想,对于它的正确解读可以让我们准确把握尼采思想体系的关键,领略他的斗争魄力、创造精神.负重的骆驼是传统精神的象征,是奴隶道德的牺牲品.狮子是自主道德的攫取者,旧道德的破坏者、批判者.单从狮子精神所体现的对人类精神奴性的批判来看,尼采就无愧于伟人的称号.赤子是超人的征兆,未来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宗教思想轨迹是:信奉、批判、反思.在第三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对宗教消亡的看法发生改变,认为宗教不会随着私有制的灭亡而消亡;他们对宗教的文化价值也有了新的认识.宗教的文化价值包括工艺和技术的进步、理性的有限发展、大学的形成以及对自由思想的培植等.提出了任何一种信仰体系所必然具有的宗教性的存在这一概念.马克思主义在求善的价值追求上与宗教有相似性;对未知的承认和无限的追求,同样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否则人们会因为在此生不一定看到美好的未来而放弃自己的信仰.  相似文献   

10.
踩卵石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健体养生方法,由来已久.其原理是通过卵石高低不平的表面,对足底相关穴位按摩,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传统医学认为,脚相当于人的"第二心脏",分布有肾经、肝经、膀胱经、脾经、胃经和胆经等六条经脉的60个穴位.中医有"病从脚底起"的说法,足部的气血通畅与否,关系到人的整体健康.赤脚踩石,对足部穴位的按摩,较之手搓脚心、脚踏木轮的刺激更为强烈,使足部气血流畅,促进周身血脉流通,提升精神状态,从而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崔德华 《琼州学院学报》2010,17(3):19-21,27
本文主要探讨爱与人性的关系、爱与欲的关系、爱与真善美的关系、爱育与其他几个方面教育的关系和爱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王海明 《齐鲁学刊》2004,1(5):76-81
我国占统治地位的现行伦理观,仍属于利他主义而渊源于儒墨。只不过,儒家是爱有差等的利他主义,主张爱亲多于爱民、先亲后民、"亲亲而仁民";墨家是儒家的否定,是爱无差等的利他主义,主张同等爱亲民;现行伦理观则又是墨家的否定、儒家的否定之否定而成为一种新的爱有差等的利他主义,它主张爱民多于爱亲、先民后亲、"全心全意为人民"。  相似文献   

13.
《牡丹亭》是一曲“情”的颂歌,它所礼赞的“至情”、“梦情”是对礼教社会的决绝反抗。作者没有给杜丽娘所体现的“情”设置具体的对立面,她的青春觉醒也并非是自觉地以情抗理,惟其如此,更说明礼教统治的严酷。杜宝、柳梦梅等人以对情的无知为代价所换来的只是微不足道的功名事业而已。  相似文献   

14.
《长恨歌》、《梧桐雨》和《长生殿》三部文学作品遵循了两大规律,即爱情与责任双线并行的文脉规律、爱情与责任双线汇聚生成结局规律。两者对立时悲剧发生,和解时成功团圆。而且这两个规律也通适于多数古代爱情作品。规律存在的根本原因是自由爱情的享有者与责任自觉的担负者必须是同一主体。两大规律的发现,既昭示了古代自由爱情通向现代爱情的必由之路,也使我们对当下文学研究以及创作中把爱情或责任,尤其是前者绝对化的趋势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印度尼西亚土生华人文学中,有着大量的情爱故事.在故事的叙述中,透露出土生华人了解中国的强烈愿望.他们将中国的情爱故事--梁祝故事,转化为一种对"神话"的记忆男为爱生,女为爱死的情与爱的神话.这个神话,通过"记忆",深化在印尼土生华人情爱故事中的"一些套子"与"结构"之中.土生华人在"重写"自己的情爱故事时,一方面透露出一些"中国神话"的影子;另一方面,这种"重写",也重在发挥,在发挥中叙述"自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罗紫鹏 《理论界》2014,(10):139-142
民国初年各类书信尺牍的出版一度高涨,而其中的艳情尺牍因其骈四俪六的绮艳文风尤为一时风尚,特别是以徐枕亚等人为代表的旧派小说家陆续发表的一些"创作型"、"代言体"书牍,在一笔操办往复书信的过程中,竟使其具有了小说的情节和架构,具有了类似于《玉梨魂》一派写情小说的特点。然而到底是此类艳情尺牍的创作和出版催生了《玉梨魂》一类兼具书信体特点的小说的出现,还是民初《玉梨魂》等写情小说的流行刺激了艳情尺牍的出版和流行呢?笔者通过比较明清以来言情小说的基本情况,认为尺牍在小说中的运用一直存在,民初艳情尺牍的出版和风行应该是源自于写情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一部《围城》,差不多所有的男女都或多或少地涉及情爱领域,钱钟书先生用其不朽的笔描绘了关于情与爱的众生相。本文试图围绕着方鸿渐,把《围城》所展示的情与爱分为一夜情和偷情、旧式婚姻及新式恋爱三种样态,并根据作家对待情与爱的态度和传统道德观念,按照庸俗、传统、世俗、理想的情与爱顺序展开论述。笔者认为《围城》真实地揭示人生的困境和感情的困惑,但是,钱先生的情爱观是传统的、矛盾的、悲观的、失望的。  相似文献   

18.
李商隐用深微婉曲、博丽精工的诗歌,陈述了他爱情的欢乐与痛苦,创造了一个深情缠绵、绮丽精巧的爱情诗国,这种创作上的巨大成就,来源于他的生活经历和情感感受,与他一生中三次奇特的爱情遭际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世纪之交小说情爱主题的沉浮与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艺虹 《齐鲁学刊》2006,(3):113-115
新时期文学中的情爱主题几经沉浮,出现了许多值得注意的重要变化。在探究爱情由理想化走向世俗化、商业化的过程中,一些作家无奈地接受了爱情理想的销蚀和幻灭,他们由此探索人性嬗变的过程与实质,企盼与呼唤人类灵魂的提升和情爱理想的觉醒与回归。  相似文献   

20.
对安娜爱情悲剧的解读见仁见智。安娜追求真诚的爱情和上流社会虚伪道德之间的猛烈冲突,自身的幸福观和传统道德感之间的激烈碰撞,理想的爱情和现实引力之间的殊死搏杀,是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