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敦颐寓"廉"于"莲",寓"爱廉"于"爱莲",用"爱莲"的动情语言表达"爱廉"的深刻思想。倡廉反腐,"诚为本"、立公去私是根本,"肃之以刑"、制度化、法治化是关键。传承周子倡廉反腐的宝贵思想材料,对于今天的廉政建设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尔王>被誉为是莎士比亚剧作中"最伟大的悲剧".其中,"爱"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值得大家探讨.剧中,"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种是神圣的爱,这种爱维系着人的心灵及世间的和谐;另一种是肉欲的爱,这种爱臣服于世俗的私欲,是祸端之源.  相似文献   

3.
德育是学校重要的教育活动,教师活动的潜在动力是"爱与奉献","让教育充满了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点.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是教师主体对学生主体实施德育影响的过程,"爱与奉献"教育理念中蕴含着巨大德育效能.  相似文献   

4.
正以前听人讲,随着年龄的增长,夫妻之间的情感会由"亲爱",进入"恩爱",步入"怜爱"。当时不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如今年纪渐长,经历多了,终于有了实际的领悟。年轻夫妻间,所有的是亲爱。由"亲"而"爱",所以表面看爱得炽烈,但是由于属于肉体亲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家生态思想有其内在逻辑性。其天道依据是"生生",蕴含"时""变"观念。"仁"是对天道"生生"的人道承接,其内在规范性是以"位"为前提,"中"为尺度,"止"是"中"的精微之地,同时以"爱"为基础,"忠恕"为方法。先秦儒家正是通过对"生生之仁"的终身践行,参赞天地,化育万物,此即"生生而仁"。"生生而仁"是人对栖居之维度的筑造,先秦儒家通过生生而仁,通达天命,实现浑然与物同体的和乐境界。  相似文献   

6.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特质是"以仁为本"。仁爱之心的不断扩展,使人际伦理向生态伦理过渡,因为人与自然是同本同源的,"仁"(生物之德)是其共同本质。"仁"所要求的世界秩序是爱有差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以人为本,实现爱人与爱物的统一。人要发挥主体能动性,履行自己的天职,即"赞天地之化育",这便是"仁"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虽然现代社会提倡"人老心不老",但过分追求"返老还童"则是一种心理异常的表现.现在,有些老人"返老还童",是因为总感到缺乏爱、缺少关心而导致.他们表现出像小孩一样的情感,一会儿也离不开亲人,甚至学小孩说话来"取悦"身边的人,这些表现其实都是对爱的呼唤.  相似文献   

8.
《文史哲》2017,(2)
孝是在子女对父母依恋和爱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道德意识。它不仅加强了子女对父母的依恋和爱慕这种自然情感,而且还强调子女赡养父母和实现父母的志愿的义务。这种对赡养和承志的强调使人类超越于动物对父母的本能性依恋,奠定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在自然状态中,"子女对自己的子女之爱"常常大于"子女对父母之爱",孝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人为"平衡"自然",使人类超越于动物之上。不仅如此,孝还通过祭祀祖先、养育子孙和"三不朽",完成了个人对生死的超越。通过这些举措,个人的生命被深远地植根于过去,并通向未来,使个人通过基因的延续和对人类的贡献达到永生。可以说,孝架起了神和人、宗教与伦理之间的桥梁,达到了生与死的统一,完成了佛教的轮回和基督教的天堂的功能。它具有养生送死,且使人乐生安死的功能,这可以说就是儒家孝道的宗教性。  相似文献   

9.
正通常,我们说一个人不爱说话,常与性格内向有关,又或者更严重的说,这个人可能有自闭症。可再想一想,又不尽然,特别是网络流行的今天,"不爱说话"现象更为普遍。那么,说话是干什么的呢?它是表达内心的想法、感受和情感的,是完成内心思维意识化的一个工具,也是完成人际交流和沟通的手段。而不爱说话的人,难道就是不需要表达?没有内心想法、感受和情感的吗?当然不是,说话作为一种社会交往手段,有时候"不说"也是一种交往方式。那么,从心理的角度来说,"不爱说话"都有哪些心理机制呢?心理专家许浩  相似文献   

10.
丁为祥 《河北学刊》2013,33(1):39-43
在现实生活中,"人治"、"君君臣臣"、"为己"、"爱人"等儒学概念往往被人们从负面的角度加以理解。实际上,无论是"人治"还是"君君臣臣",其原初含义都是一种正面指谓。比如,"人治"源于《中庸》的"以人治人",是指以人道的方式对治人的过错,所以朱熹才将其注解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在现实生活中,"人治"往往被理解为完全出于一己之私的"其人之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则往往被理解为"专门以你的方法对付你"。再如,"君君臣臣"本来是孔子对人由不同职务所决定之不同职分的规定,但在现实生活中,则往往被理解成对特权等级制度的维护与肯定;至于"为己"、"爱人",本来都是出于道德角度的严格要求,现在则全然被理解为所谓"自利"与"偏私"。所有这些古今异俗乃至完全相反的指谓,都是一种值得深入分析的语言衍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许小主  李青 《云梦学刊》2007,28(2):71-73
作为科学发展观本质和核心的"以人为本"的"人",首先是指"人民";但是,从根本上讲,"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每一个人",即"所有的个人","每一个人"是构成科学发展观的历史主体.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历史主体上坚持"人民"和"每个人"的辩正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对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12.
两周时代由孔子奠定的"正命"观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学艺术的人文趣向,也直接构塑了中国"悲"意识的特殊表现形态,即由"冤"而生"怨",由"怨"而到"圆"。其中,"冤"体现的是中国人的"命"意识,"怨"体现的是中国人的"悲"意识,"圆"体现的是中国人的"和"意识。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1.以人为本中"人"的含义"以人为本"的人,是以"现实的人"为根本前提。在马克思看来,"有生命的人的存在"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既不是黑格尔的"想象的主体想象的活动",也不是费尔巴哈的"处于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①而是"现实的人"。马克  相似文献   

14.
孝道是中国古代道德教化的一个成功范例。在古代,孝道被视为"德之本""仁之方",它植根于人先天具有的"良知良能",可从中培育出爱、敬、仁、义等美德,并通过推己及人,行之天下,使家庭伦理扩展为社会伦理,发展为政治伦理,成为稳定社会的基石,"孝治天下"的重要工具。"孝"文化虽然存在若干历史局限,但它所包含的合理性仍可以抽象继承。孝道最符合人的天性,以它作为道德教化的突破口容易被人们接受;孝道是善良的种子,它的生根开花必定会结出道德的果实;孝道是一种永恒的价值,它的升华可成就无私的博爱。社会化与政治化巧妙结合是古代由"孝治"到"德治"的战略设计,"倡"与"导"同时并举是古代推广"孝道"的战术举措。借鉴古人对孝道的社会化与政治化作无缝对接的战略思维,可以为当前推动道德建设、净化社会风气找到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日益深化,其结构性要素的变迁使"现实人"的活动方式日益呈现出与"前转型期"明显不同的特征。概括起来,其一,"现实人"的"社会存在方式"越来越具有"异质性";其二,"现实人"的"价值实现形式"越来越具有选择性。但无论是"异质性存在"还是"选择性实现",都与社会结构转型的要素变迁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中,"人能弘道"被视作君子的行为,是德性生命的在世方式。实际上,"人能弘道"还蕴含着对话逻辑,它以"孝悌"的亲子之爱为出发点。"人能弘道"的对话意识是生命最本真的意识,沉沦在日常生活中的人们可以借助"慎终追远"的方式,唤醒这一本真意识。"礼"是"人能弘道"的具体对话形态。这种思维方式不仅有助于生命回归本然状态,还提升了生命的创造力,为理性文化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致思方式。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沈从文是现代文学作家里少有的将生命意识上升到哲学高度的人,沈从文生命意识的复杂既表现在"乡村"与"城市"的对立,"生活"与"生命"的差异,也表现在以原始生命为基础的对生命美即神性的追求。面对这"不大会思索也不容许思索的生命",本文着意从偶然、死亡、爱与死相邻的角度出发,分析沈从文生命意识形态的连续性与其中原始生命形态的基础性作用,从而为研究沈从文作品乡村与都市的二元对立形态提供一个道德评判角度外的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帕特里克·怀特的短篇小说《一杯茶》延续了怀特一贯关注"悲惨的生活闹剧"的这一"积念已久的执着",通过人物萦绕心头的孤独感、对爱情的无助渴求以及对孤独的挣扎摆脱,反映了人类爱欲的破坏性倾向,揭示社会变革对人心灵的冲击。一杯茶象征生活,经历了"爱死"到"爱生"的人性倾向的破坏和再生的过程,人终将顿悟生活的真谛。  相似文献   

19.
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通过描写崔莺莺与张生的故事提出了一个超越时空的婚恋观: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因情而生爱,因爱而结为婚姻。提倡"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高于现实之上的纯真爱情的基础,反对"门当户对"、"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封建婚姻观念。  相似文献   

20.
孟子仁政说的正己去治化基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美宏 《中州学刊》2008,8(3):135-138
从理论内涵上讲,"仁政"不等于"仁治".孟子的"仁政"说缘起于孔子关于"仁"的论说,其根本精神不在于构建长效性的"统治术",而只是宣示一种以"修身正己"为契机,构筑美好生活的"内省功夫"."政"在经验生活中的达致具体展现在"仁"的伦理向度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仁政"说所固有的伦理基质和去治化性格.基于"政"和"治"分殊的论域,也可把孟子"仁政"说看做是一种主张"向爱还原"的学说,其本旨在于重塑人对人的关爱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