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新学"形成的历史轨迹与时代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新学是容纳了西学的中国学术文化的新形态 ,也是中国传统旧学蜕变的时代产物。本文通过对新学、旧学与中学、西学范畴的厘定、辨析 ,通过对新、旧学之间历史关联和学术关联的剖解 ,展示了近代中国“新学”形成的历史轨迹 ,并揭示其基本的时代特征 ,有助于从历史纵向和学术横向上对“新学”地位的把握和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2.
严复,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进代表之一。他于一八九五年根据赫胥黎所著《进化论与伦理学》译述的《天演论》,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日趋深化的产物;严复对中国近代文化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翻译了《天演论》,而更重要的则是他运用进化论的思想武器,结合中国近代社会的实际,重新“改做”了《天演论》;严译《天演论》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有着深远的影响,占着重要的地位。严复对赫氏原著的“改做”,除了不取直译而为意译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他所加的“按语”的形式表现的。以一九八一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严译《天演论》本为例,全书共九十五页  相似文献   

3.
严复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杰出代表之一。他译述的《天演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一次深刻的清理,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严复是批判中国封建传统旧观念的斗土。为了拯救祖国,唤起民心,他反复表示:对传统的政教、学术及旧文化心态,“吾宁负发狂之名”,决不“更蹈作无耻之故辙”,表现出执着的勇士气概。但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全盘否定,而是在衡比中西文化异同中,“去其旧染而择其善而存之。”严复对旧文化的“旧染”,抨击是激烈的、深刻的、有意义的。现试从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来严复思想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复是推动中国古代思想近代化进程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涉及哲学、政治、经济、道德、宗教、教育、文学、史学等诸多社会科学领域,对近代中国史、近代中国思想文化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995年,是严复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著名论文的100周年,在此,拟将建国以来有关严复研究的状况,作一番梳理与总结。 一、对严复哲学的评价 (一)哲学形态。对严复哲学属于什么形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严复哲学是天演哲学(进化论哲学),理由是:1.严复自称是“天演宗”哲学家;2.严复介绍的所有思想中,进化论是其全部政治理论和哲学思想的基础与核心,进化思想贯穿了严复的宇宙论、历史观、知识论。第二种观点认为,严复哲学属实证哲学,其根据是:1.严复的翻译集中介绍  相似文献   

5.
论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及其近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深刻地制约着翻译,并合法地改变原语的思想性质,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就是在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汉语化的言说中建构起来的。某种意义上,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在中国近代的歧变过程也就是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建构过程。严复在翻译和介绍穆勒的自由主义思想时,颠倒了其思想的主次,明显压抑了个人优先原则这一前提,而张扬了个人自由应该受到限制这一附则。个人与群体的关系被纳入了严复自由主义思想的核心,严复始终从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来解释和定义自由主义。严复所理解的“人”主要是中国古代的“民”,这样,他就把“人”最终纳入了中国古代的言说轨道,纳入了国家和民族的范畴,其结果是必然从根本上削弱甚至否定个人。  相似文献   

6.
严复,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进代表之一.他于一八九五年译述的《天演论》是甲午战后中华民族危机日趋深化的产物;严复对中国近代文化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翻译了《天演论》,而更重要的则是他运用进化论的思想武器,结合中国近代社会的实际,重新"改做"了《天演论》;严译《天演论》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占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论辜鸿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一个不该被遗忘的学者近代中国激荡于“两极相逢”的时代巨变之中,在这个时代出现了不少文化怪人,辜鸿铭即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他早年游学欧洲,沐浴于西方教化之中,但回国后却崇奉“旧学”,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自觉维护者.他与严复、林琴南同乡同时,但不同道.辜鸿铭力倡东学西渐,向西方世界鼓吹东方文化,弘扬中国悠久绵亘的文化传统,为西方人了解和认  相似文献   

8.
论严复的启蒙“三民”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复在理论上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启蒙“三民”主义,是近代中国著名的一种救国方案。它注重于主体意识的重塑即人的近代化。严复认为中国国民性的弱点为民力已、民智已卑、民德已薄,其根源有人种、地理环境、政治、文化等,把反省民族文化心理与反封建主义很好地结合起来。他主张通过提高人民的血气体力、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把封建专制束缚下的臣民改造成现代资产阶级的国民。严复把“三民”看成是治本之举,而对政治实践较为冷漠。但应该肯定,他的启蒙“三民”主义开启了中国近现代改造国民性思潮。  相似文献   

9.
严复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他所关注的是思想启蒙。作为探讨严复近代启蒙思想之系列论文中的一篇①,本文想通过对严复政治哲学的探讨,以揭示以下主旨:在倡导思想启蒙时,他如何以西方近代的政治学说破除中国传统的政治意识,以引导广大民众树立近代的政治观。严复的政治哲学,集中体现在《政治讲义》一书里。此著虽系八篇讲稿整理汇编而成,然端的是“清末之第一部政治科学著作”③,因为其主旨在于阐述近代的政治观。在这部著作中,严复通过对西方近代政治学的阐述,告诫人们要破除政治愚昧,把政治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并且着重…  相似文献   

10.
严复与戊戌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戌维新时期,严复在实地考察和中西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认识到西方的富强与中国的贫弱这一巨大反差。他从国民素质、学术传统、政治司法制度、思想观念等多方面深入探讨了西方富强的奥秘之所在;另一方面,以西方为参照,以西学为武器,对中国的国民性、专制制度、传统文化和科举制度均作了有力的批判,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救世方略。这使得严复成为当时对西方认识最深刻,最了解中国的国情民性、对中国现实批判最深刻的思想家。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严复以传播西学为己任,译介了大量的西学理论和西学背景知识,在中国知识界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尤其是《天演论》一书,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残酷法则敲响了民族危亡的警钟,为救亡运动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使严复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杰出的启蒙大师。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的话2004年1月8日是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的150周年诞辰,本刊在此发表一组论文,评述他在近代思想史上的杰出贡献,作为对先贤的诚挚纪念。近代中国是社会转型的大动荡时期,中西文化的冲突十分激烈。作为一位大思想家,严复在这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时期发挥了什么样的积极作用呢?黄顺力先生把严复放到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长过程中去考察。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严复引进的西方进化论,以及自由、平等、民主思想,堪称思想史上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学习西方的进程,不仅从器物文化层次发展到了制度文化层次,而且已经临近思想文化的核心层次了。这一…  相似文献   

12.
武云 《学术研究》2003,19(2):78-82
辛亥一代知识分子的主要代表严复、梁启超、章太炎、孙中山等 ,在民国初年无一不经历了转向传统的心路历程 ,这主要是由于其时受到国内黑暗社会现实和国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 ,使他们对西方式的科学、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的理想从原先的期望、憧憬一变而为愤懑、失望 ,从而萌生了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眷顾之情。这种文化取向主要从伦理道德层面体认文化的民族性 ,强调新文化的建设必须凭藉民族传统。这无不体现了他们对民族命运乃至人类文明的深切关怀 ,然而客观上却难免阻碍近代中国对至为宝贵的科学精神的发扬 ,淡化近代中国面临的文化转型的历史使命而成为近代化进程的阻力  相似文献   

13.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发展到近代,无论是从其历史走向上还是从其形态和内容上来看,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其结果是导致一种既不同于传统中学亦非西学的所谓“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梁启超语)的,充满着新的认知形式、新的价值观念的近代“新学”的逐步形成。毫无疑问,在传统中国“旧学”走向“新学”的过程中,西学的浸润渗透至关重要,但是,作为民族特性极强的近代“新学”,毕竟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近代形态。因而,传统学术文化本身就蕴含着由“旧学”走向“新学”嬗变更新的内在动因──那就是“经世致用”。道咸之际,在“…  相似文献   

14.
甲午以后,随着西学异质文化的大规模传入,崇尚西学、新学之风日盛,中国传统学术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文化秩序处于重建的大动荡中.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接受新知与保存、改造传统之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以刚接受的西方新知、新理、新法整理中国传统旧籍,发明中国旧学之新义,以适应近代学术演进之大势,成为晚清学术演进之必然趋势.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打开了中国近代思想家的视野,使近代学人得以从一个崭新的角度重新认识宇宙、认识自然,客观上促进了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开辟了一条文化秩序重建的道路.章太炎、康有为及粱启超堪为其中之典范.  相似文献   

15.
严复对传统虽有批判,但并未背弃,对近代西方文化虽曾大力宣传,却一直是选择性的接受;“西学”与“中学”在严复头脑中始终不断“交融互释”着。严复晚年重估中西文化,是在致力于发扬中国文化的优点,质疑西方科技文化的局限,是对早年中西文化观的补正。这与其说是一种倒退,还不如说是一种更加成熟的表现,是在更高层面上理解和把握中西文化。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入侵以及中西文化交融使得中国面临着制度选择和文化选择这样一个严峻问题,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胡适、鲁迅等文化先辈们选择了一条先改造文化再改造制度,或者二者并举改造的革命道路。朱学勤认为中国近代以来的知识分子的文化理想导致了革命之恶,导致了政教合一,并最终引爆了文化大革命。他的这一判断违背了基本史实,他将知识分子的文化启蒙等罪于文化和精神垄断,实际上是混淆了两个不同问题的基本前提;在论证制度与文化关系时,他也不断陷入自己设置的逻辑悖论之中。实际上,中国社会一百多年来制度转型进程中文化启蒙的意义十分重大,近代以来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文化改造的努力和功绩不容否认。  相似文献   

17.
严复(1853——1921年)是近代中国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是“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毛泽东选集》第1358页)之一。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帝国主义与封建统治者相勾结,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历史。1894年甲午战后,帝国主义的瓜分恶浪,使中国面临危亡的绝境。当时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有两个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挽救民族危机和发展资本主义。1898年的变法维新运动正是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摆脱封建束缚的要求。改良派和封建统治者围绕着变革与反变革,救国与卖国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与此相适应,在文化思想战线上也展开了反孔与尊孔,新学与旧学的斗争。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用"反向格义"(reverse analogical interpretation)方法来研究、诠释中国本土哲学,严复是代表性人物之一。严复认为中国之所以一直没产生"精深严确之科学哲学",其奥秘就在于本土文化的概念、范畴存在着"含混闪烁"之逻辑缺陷,缘此,严复对中国传统气概念进行了颠覆性的诠释与重构。"气"嬗变为一有重量的、有广延性的、细微的物质基本粒子。中国古典气论中的"含混闪烁"之逻辑缺陷,终于得到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超越。但是,严复赋予气一些可用科学实验手段获得的物质性质,其逻辑内涵越来越确定、逻辑外延越来越稳定,气也因此逐渐嬗变为某种特殊的、具体的存在。严复"格义"和"汇通"之后的"气"已非宇宙本原,也并未"西化"为黑格尔哲学意义上的"纯粹概念"。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的背景下,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有其独特的内涵、特色和意义.本文认为,严复不仅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点燃自由圣火的启蒙思想家,而且,他关于自由问题的思考与论述,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化的思想构架.这一思想遗产在当代文化思想语境中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学的兴起,"中国传统之学""自谦"为"旧学";称谓的变化,表示了其无奈与失落.于是,振兴、变通中国文化学术,成为当务之急;着意学校、着力教育,成为"晚清共识".教育因之成为新旧之学共处与接力的平台.作为"旧学邃密"和"新学熟谙"之硕学鸿儒,且身兼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的吴汝纶乃朝野众望所归之不二人选.他由此而写就的<东游丛录>,成为中国近代首部具有新学色彩的教育学专门著述,不仅内容为教育"专门之学",而且其文学书写亦昭示了晚清古文的新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