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嫁     
我8岁上没有了父亲,第二年母亲执意要改嫁,她向男方提出的唯一条件是必须带上我。然而我认为母亲再嫁人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死活不肯跟母亲到继父家中。母亲没有法子,只好含泪把我托付给我的二叔二婶,自己一人到了继父家中。母亲改嫁后,常回来给我送新衣服和好吃的东西,可我不但不穿不吃,而且一见到母亲回来就躲起来不肯见她。二叔二婶家并不富裕,可供我上学读书却不遗余力,我很顺利地考进了大学。大学三年级时,我回家探亲,二叔告诉我:你母亲中风瘫在了床上,你得去看看。二叔往常没少催我去看母亲,总是说她有病,这回没准又是在哄我。我很冷漠…  相似文献   

2.
袁美华 《老友》2020,(2):42-42
我的婆婆今年82岁,因为姓叶,自称老叶。她虽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腿脚很好,喜欢旅游。新中国成立前,能读上书的女孩少之又少,婆婆从小有书读得益于她的大哥。她5岁时父亲就去世了,长兄如父,家里的事都由她大哥做主。她大哥当兵时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每次写信回家都极力说服母亲让妹妹去上学,学费由他负担,家里有什么困难他来解决。  相似文献   

3.
刘淑萍 《今日南国》2014,(12):30-30
她在家中排行老三,上有一哥一姐.农村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的观念让家长只舍得将有限的钱财供宝贝儿子念书,而女孩从小就要帮家里干活,到成年后嫁到别人家去了,有了文化知识自家也用不着,肥水岂能落外人田.所以她和姐姐只能有一人上学.母亲拿来一副金耳环和一块手表,对姊妹俩说:“你们一人得一样,得耳环的人不上学,帮家里放牛;得手表的人上学.自己选择吧.”放弃一个既是无奈之举,也未显得如何不公平.因为在乡民的眼中,金耳环远比手表贵重得多,是那些待嫁之女的心仪之物.姐姐高兴地选择金耳环去放牛,而她雀跃着从母亲手里接过手表继续上学.亲戚怜惜地说:“这个傻孩子!”  相似文献   

4.
《北方人》2007,(9)
她十五岁那年,父亲死于一场车祸。家里塌了半边天,她的心也完全塌了。从小她就是父亲最宠爱的宝贝,可是幸福到此戛然而止。那个沉闷的夏天,她封闭了自己,几乎不和任何人说话。她看着母亲依然衣着光鲜地上班下班,和别人谈笑自如,心就像被针尖一点点地刺了个遍。她不明白,难道父亲的离去在母亲心里竟然没有留下丝毫痕迹?  相似文献   

5.
我的老家在农村。20世纪60年代,父亲虽在矿上工作,但那点工资很难维持一家10口人的生活。母亲吃苦受累,冒着被“批斗”的危险,偷偷地养了20多只母鸡,用鸡蛋换点粮食、换点盐,艰难地维持着全家人的生活。那时候,读书不要多少钱,每个学期只要交三五元学杂费,可这区区三五元钱却常常愁煞了我的母亲。为了供我上初中,母亲卖了家里的布票,还卖掉了出嫁时外婆给她的惟一的陪嫁——一只银手镯。这些往事,我只要一想起,眼里就有泪。1974年,我高中毕业来到阳泉四矿当了一名煤矿工人。当时,每月工资70多元,除去伙食费,所剩无几。家里父亲常常生病,弟弟…  相似文献   

6.
从小,我一直不喜欢母亲,与父亲倒很亲近。我和父亲说草讲鱼、谈古论今,母亲在一旁时,总想插几句话,问些问题,我总是不耐烦地用三言两语打发了她。后来渐渐的,她也就不再问了,只是默默地听。此时,我心里总有一种隐隐的报复后的快感,我认为这怪不得别人,母亲完全是咎由自取,谁叫她这副怪脾气!  相似文献   

7.
唐风 《山西老年》2012,(10):27-27
母亲年逾七旬,我也已至不惑之年,可在母亲身边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也许自己在兄弟姊妹中最小吧,母亲总爱当着我的面唠叨。结婚以前我总嫌她烦,有时母子俩谈不上一会儿就不欢而散,顶撞母亲几句也是常有的事。现在自己的儿子也上了学,才发觉母亲的话总是透着朴素的人生哲理。母亲勤劳、宽容、善良、节俭、大方。说她既节俭又大方其实一点都不矛盾,她的节俭体现在对自己,在我们姐弟几个没成家之前我没见过她给自己添置什么新衣服,有什么好吃的东西也总要先紧父亲和我们;而对外面的人她总是很大方,记得小时候家里虽然很紧张,但家里总是宾客盈门,妈妈总是尽自己的所能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招待客人。我们几个孩子怕大人吃了属于我们的好东西,有时就会向妈妈提出抗议,可妈妈总说“有手不打上门客”“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之类的“格言”。  相似文献   

8.
吴闯是我高中同学,他家是农村的,家里很困难,父亲早年因患类风湿而瘫痪,家里家外全靠他母亲一个人忙活,既要照看他父亲,还要每天在田间辛苦劳作,用挣来的钱给他父亲治病、供他上学。吴闯很聪明,也很用功,学习成绩一直是前几名,连老师们都说,他将来考上个重点大学没有问题。然而命运却总是捉弄人,就在吴闯读完高二准备升入高三的那一年夏天,他的母亲忽然昏倒在地里,等人们发现把她送到乡里的医院时,人已经不行了。吴闯大哭了一场,在众乡亲的帮助下把母亲安葬了,  相似文献   

9.
轮椅情深     
早在十年前,母亲就离不开那轮椅了。轮椅不是母亲坐,而是推。父亲患了脑中风,偏瘫了,母亲买来轮椅,除了睡觉休息,她和轮椅形影不离。岁月就在轮椅周而复始的轱辘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悄然流逝……清早去买菜,她推着轮椅上市场。儿女们上班,孙儿们上学,家里无人,她怕留下父亲独自在家有什么闪失,便推着父亲一道儿出去。  相似文献   

10.
母亲的新家     
父亲过世后,母亲一下老了许多,年近50的她看上去竟有60多岁。可惜当时我并不十分了解母亲的艰辛。两年后,有人给母亲介绍了个老伴,母亲在和他谈话时特意叫上我,说那人如何厚道,如何会体贴人云云,想让我从心理上接受他——我未来的继父,看样子母亲是动心了。她也许真的很想过一段被人体贴被人爱的生活。我心里却想,母亲改嫁的时候也就是我离家的时候。那年初夏,母亲终于去了她的另一个“家”。坐着一辆小车,母亲在一片冷清中出嫁了。在此前的那个晚上,我背上包袱毅然离开了家。不久,母亲给我打来一个电话,在电话中我不愠不火地跟她讲着,意思…  相似文献   

11.
为母亲找乐     
沧桑洗礼,曾经受尽苦难的母亲一年比一年老了。为了使母亲的晚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我变着法儿地逗母亲乐。20年前父亲去世,我怕母亲生活寂寞,就给她买了一台高灵敏度的袖珍收音机。从此,这台收音机便成了母亲日夜不离的伴侣。她不仅爱听戏,爱听评书连播,而母亲90岁生日那天,我这个65岁的儿子为她老人家南腔北调地唱了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为且还爱听新闻联播。每当我回到家里看望她时,她就和我聊新闻,话社会。老人家知道的天下大事还挺多的呢。只是因为耳背,有些话听不清楚,和我交谈时,不免张冠李戴。譬如,前几年她常把美国总统“克…  相似文献   

12.
万令 《老友》2014,(12):40-40
在职时,单位里的同事常笑我是“妻管严”:“在学校,学生听你的;在家里,你听老伴的。”此话不假。我大多数时间待在学校,家里的事全由老伴打理。每月我的工资除去在校的伙食费和零用钱外,其余全交给老伴:处理人情世故、父母的生活费用、儿女上学费用等一切由她安排。由于老伴掌握了“经济大权”,周围一些邻居、家里老小有什么事都去找她,我完全被“搁置”成了局外人。  相似文献   

13.
《北方人》2008,(5)
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母亲是父亲费尽心机才追到手的。那时,母亲几乎天天唠叨,说父亲见到她的第一天,就要求住在她家,借口是天黑路远,回不去了;说父亲为了追她,不惜冒着被处分的危险,半夜从部队跑出来坐火车去看她;说父亲最后还是为她挨了处分,肩章上被撸掉了一颗星……父亲和母亲的生活不算幸福,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4.
说起母亲下跳棋的历史,得追溯到二十多年前的一个春天。一次父亲出差到外地,归来时带回了一盘跳棋。起初,四十多岁的母亲对此并无兴趣,然而,在她“观赏”了几盘之后,居然被这些小小的圆球儿给迷住了,一有空不是喊姐姐就是叫我,与她“厮杀”。有时下得入了神,竟耽误了做饭。为此父亲免不了唠叨她几句。母亲却莞尔一笑,反诘道:“当初这跳棋是谁买的?”父亲哑口无言每亲便心满意足地去做饭,之后又陷入了她的跳棋世界。  相似文献   

15.
谁该示弱     
孩子上学需要接送,于是将母亲接到家里来住。母亲来了之后,照顾孩子之余。她还能兼顾给我们做做饭。和以前一下斑就忙着奏“锅碗瓢盆”交响曲相比较。我和老公现在下班就能吃到现成的饭菜,而且花样翻新,滋味丰美。可没过几天,我就发现了问题。母亲爱孙心切,只要孩子想吃爱吃,花销多少她都不会计较,也从不考虑营养是否均衡。于是,我责备母亲不该由着孩子。  相似文献   

16.
娱乐世界     
笑话与幽默 戒酒 一位好心人规劝他的朋友 说:“阿福,你应该下决心戒酒,忍 不住要喝酒时,就想想家里的妻 子。” “问题就在这,我一想到她就 觉得应该喝上两口给自己壮胆。” 撒谎 父亲:“小孩子不应该撒谎,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从来没撒过谎!” 孩子:“那你是从多大开始撒谎的呢?”  相似文献   

17.
生日时候     
有一次去商店,看到一位年轻的母亲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蛋糕,说今天是她儿子的生日。看着她开心兴奋的样子,我也被深深地打动了。掰起指头一算,再过几天,自己的生日也要到了。 记得小时候家里穷,每逢生日,母亲就要单独给我做上一碗最爱吃的鸡蛋羹或者在我的“长寿面”里放上一个大大的荷包蛋,馋得小弟望着我的碗直发呆。后来我上了  相似文献   

18.
在我的印象中,父母的感情很好。可近几年,人越老越孩子气,常常因一件小事红脸。几年前,我在部队被选改为士官不久,母亲就吵着让父亲到部队看看我,顺便到南方城市转转,说看到他在家里晃悠就烦;而父亲却叫母亲到部队探亲,到我这里住上十天半个月也好,说听到她唠叨就生气。  相似文献   

19.
石兵 《山西老年》2010,(8):44-45
从懂事那一天起,我就感觉母亲是恨父亲的,父亲做的每一件事都会被母亲诟病,母亲一见到父亲,便开始无休无止地指责,小到衬衫上掉一粒纽扣,大到家里添置一套家具,只要是父亲经  相似文献   

20.
王忠 《新天地》2016,(5):16-17
不管单的还是棉的,不管单鞋还是棉鞋,都是母亲一针一线亲手做的。记得有一次,我因为贪玩,衣服刮了个口子,可叫母亲没头没脸地打了一顿。事后母亲又非常心疼地问我:“还疼吗?”而且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咱家困难,哪有那么多闲钱置衣服呀,衣服甭管新旧要爱惜着穿。”
  “我少吃一星半点儿,不碍事”
  我的母亲出生在北京离长辛店不远的一个叫李家峪的小山村。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束缚下,母亲一直就把带好孩子、过好日子当作女人该着该份的事。我小时,全家6口人只靠父亲一人的工资养活。父亲住在单位宿舍,将近50块钱的工资自己要留下十来块,能给母亲过日子的也就不到40块钱了。4个孩子都要上学,吃的、用的哪样不得花钱。特别是9月份开学时,学杂费、书本费,虽然那时上学便宜,但4个人加起来也是个不小的数目。可母亲早就做好了安排,不仅学杂费给我们准备好了,而且还给大姐和哥哥置上了新衣服。我和二姐虽然穿的是他们穿剩的旧衣服,但母亲也都补染浆洗得像新的一样。母亲常说:“衣服不怕旧,就怕脏和破,破衣拉撒的叫人笑话”。我们姐弟四个平时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