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晚清小说名家吴趼人创作的<恨海>等写情作品,从情感的角度重新叙述和宣扬中国的传统道德,使他的这类作品成为表彰民族固有特性、恢复"中国性"的"象征主义"作品.在创作中,他以身作则,不断通过议论为其他作家示范如何写情,努力修复被才子佳人及狭邪小说所破坏的传统道德世界的作法,表明他同样重视"写作"这一行为本身的象征性,从而构成文学史上不可多见的一幕.  相似文献   

2.
马识途的小说创作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虽然他不愿意谈论他的作品已经形成了什么样的风格。他只是谦逊地表示,他正在努力追求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他甚至还曾质朴地把他的《夜谭十记》、《三战华园》等作品称之为“新评书”、“新传奇”,说它们不过是“我摆的一个龙门阵”,“一个革命斗争故事”。广大读者和文学界对他的作品的赞赏,使我们觉得有必要对他的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剖析一下他“继承了我国的小说传统”,“用摆龙门阵的方法”写出来的小说,为  相似文献   

3.
石秋仙 《东岳论丛》2005,26(2):109-112
现代言情小说作为通俗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 ,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这类小说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 ,它使得作品投合了广大市民的审美心理。对情的描写与表现投合了中国这个重情国度人民重感情、重家庭、重人伦道德的欣赏心理 ;将“情”表现为“怨”、“哀”、“悲”是和中国人“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及中华民族属含蓄内倾情感型的女性化偏向性格有关 ;这类小说的结构方式———按照故事发展的脉络来结构小说 ,是和中国人的线性思维方式分不开的 ;小说所塑造的主人公“才子佳人”的人物形象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善合一 ;从审美旨趣来看 ,言情小说几乎是按照广大中下层市民的欣赏口味进行创作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有自我意识的并形成潮流的元小说创作始于马原。元小说写作对中国以现实主义为主体的小说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传统小说叙事观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本文以为,解“叙事性”是“马原式的叙事革命”的意义之所在。它通过叙述的自觉,实现小说从“写什么”向“怎么写”转变;通过写作小说的寓言,实现小说在“写怎么写”上的创新;通过互文性写作,实现小说对虚构本质的哲学反思,创作出“写写写……”的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5.
欲废其名的冯文炳终究还是得了一名,而这“废名”却又似乎在外现着他的笔就是在写着那些不可名状之味。废名的小说既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又体现着西方文学中一直坚持的客体主写实的要求。他笔下让当代人追逐的称为晦涩的形上的“韵”,无法说清,却又的确别具一“味”。废名作品“韵味”的建构是于心性纯粹的坚守、于自我叙述的陶醉以及对中国传统诗歌意蕴创作的承继。  相似文献   

6.
论风格的本体构成杨忻葆文学风格历来是作家们精心追求的创作佳境。巴金在1979年写的《长官意志》一文中说过,他写小说时,“从来没有想过我要写什么主义的作品”,他感到“一个从事创作的人发明种种的创作方法来限制自己,等于在自己的周围安置了种种障碍,除了使自...  相似文献   

7.
著名作家浩然的创作经历是非常独特的:“文革”前,他写出了不少好的或比较好的小说作品,获得了广泛的读者;“文革”中,在绝大多数作家都不能写或不想写的情况下,唯有他,写出了不少迎合那个特殊时代的作品,致使他的创作误入了歧途;“文革”后,他重新认识生活,重新认识自己,又写出了大量的为读者喜爱的小说佳  相似文献   

8.
论李渔小说创作的新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蔺九章 《学术探索》2011,(1):137-140
李渔小说以其“无声戏”理论为指导,创作出具有独特个人风格的小说作品,在清初小说作家中独领风骚。李渔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从改编到独创、从实录到虚构、从道德说教到作家主体意识觉醒的飞跃。因此,李渔小说显示出不同于前人的独特风貌,他在中国小说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应得到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相似文献   

9.
《灭亡》是巴金的第一部悲剧小说。《灭亡》的创作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巴金为了发泄刚到法国时内心的痛苦而写的,第二阶段是写有关凡宰特、沙珂和朋友来信的部分,第三阶段是收到大哥的来信以后写的,第四阶段是他最后整理、抄写的时候插进去的内容.第一、二阶段是巴金创作的“自在”时期,第三、四阶段是巴金创作的“自为”时期。  相似文献   

10.
浅谈鲁迅小说的“意识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起“意识流”小说,人们很容易想到王蒙前几年写的《春之声》、《蝴蝶》等作品。其实,在我国最早把“意识流”手法系统地运用到小说创作中、当推伟大的文学革命先驱、杰出的新文学现实主义大师鲁迅先生。“意识流”这种创作手法,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不是没有,但大多是偶然地、零星地出现,或者可以说是作者无意识采用的。但到了鲁迅则不同,他是有意识地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采用当时流行于西方的这种“良规”,同时又融进了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营养,加以自己的发挥,形成了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意识流”。这也是鲁迅对我国现代文学的杰…  相似文献   

11.
鲁迅早期的重要作品是小说创作,他的小说是以显示“文学革命的实绩”,思想的深刻和艺术的卓越成就而奠定了他的文学家的地位,并以此为世界所知名。但是鲁迅的创作小说,并不自提倡文学革命后的《狂人日记》始,早在1911年冬,他就曾写过后来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文言体小说《怀旧》。《怀旧》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并以  相似文献   

12.
走近叶文玲     
走近叶文玲——“叶文玲创作研讨会”综述叶文玲是我国当代有成就、有影响的重要作家,至今已有400万字、计24本作品结集出版。她1958年发表处女作,小说《心香》曾荣获1980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无梦谷》出版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她还写了大量情...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是作为他实践自己创作主旨的秘密代码而存在着的。在他所构建的湘西小说世界里,写于1932年以后的小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这一年,沈从文走出了自己的精神误区,他高扬起“民族品德”和“人的品德”重造大旗,作为自己小说创作的追求。沈从文...  相似文献   

14.
张乃良 《西部论坛》2001,3(3):50-52
古代诗人的创作中有大量咏马写驴的作品,诗人借马以写壮怀,借驴以抒逸情。咏马写驴反映的是中国文人的两种价值追求和不同的审美心理。诗人借马展示的是一种英雄形象,借驴实现了一种诗人的造型,从而表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对“侠”和“儒”两种角色意识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文革”时期小说的创作队伍有三类:一是在“文革”前已创作出有影响作品而又被允许继续创作的,二是在“文革”前有习作练习或发表的;三是从未写过作品的。这样的创作队伍构成,反映了当时对“十七年”文艺的否定和现实政治的需要。与此相关,“处女作现象”和新时期一些有成就的作家在“文革”中开始起步,成为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以伦理为本位的传统文化使古代小说创作主体形成了聚向伦理中心的思维定势 ,这一思维定势对才子佳人小说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才子佳人小说中男女主人公“以理节情”的情节模式、“千人一面”的人物塑造以及“奉旨完婚”的大团圆结局等美学范式都可从传统小说思维中找到确立的依据。传统小说思维是促成才子佳人小说审美范式确立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叶朗同志新著《中国小说美学》,描述了中国小说美学历史演变的轨迹,揭橥了中国小说独特的理论范畴,提出不少独到的见解,如“小说的美学风貌”、“情节要适应读者美感心理”、“艺术形式美的规律”、“闲笔”等,最使人感兴趣的是作者对中国小说美学关于人物塑造这一基本课题的理论阐释和总结。重性格的美学传统《中国小说美学》认为,“中国小说美学强调,小说的中心是写人,是塑造典型住  相似文献   

18.
世情与言情——张爱玲与中国传统小说的精神缘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 ,是充分汲取传统小说丰富营养并籍以形成独自个性的作家。她深受中国传统小说的影响 ,尤其欣赏《红楼梦》、《海上花列传》等写实作品。她的小说创作 ,便是在世情小说的基础上 ,形成对惨烈现实的如实描绘 ;在言情小说的传统上 ,形成对情爱世界的冷峻审视。因严酷的“世情”而寻求温馨的“言情” ,又由颓唐的“言情”返归无奈的“世情” ,构成张爱玲创作的基本路径 ,由此 ,她也激活了现实主义的小说传统。  相似文献   

19.
吴组细是以少数量高质量的小说创作饮誉现代文坛的。在这些作品中,正如他自己所言:在“取材方面,大多写内地农村,其中又以反映农村破产时期动态的居多……”①而这所谓“动态”并非很多左翼小说家所写的革命动态,而是破产时期乡村的经济破产状态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生变动。为了论述的方便,笔者将吴组细这部分破产题材小说简称为“破产小说”。这些小说包括《小花的生日》、《栀子花》(1931年)《官官的补品》(193年)《黄昏》《一千八百担》(1933年)《天下太平》、《樊家铺》(1934年)等作品。这部分小说与他早期偏重于心理分析的…  相似文献   

20.
民国初年,文学期刊刊发了一批加注“侠情小说”“义侠小说”“技击小说”等各类标签的短篇小说,构成了民国武侠小说的早期形态。这些小说包含翻译小说与原创小说两类。小说翻译家通过他们所翻译的作品,强调了以现代国民意识为核心的侠义精神。一部分原创小说在寻求各类现代道德伦理的建构路径中,体现出与译作近似的价值取向。以“技击小说”为代表,另一部分原创小说则对技击功夫和习武者的自我修炼等方面予以较为充分的表现。这些短篇小说的活跃状态,昭示着现代长篇武侠小说的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