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要谈西方哲学中的“以人为本”,不能不谈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因为以人为本是人本主义哲学所持有的观念。西方哲学有着深厚的人本主义传统,因此,以人为本也很自然地构成西方哲学中一个影响深远的核心理念。从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普罗泰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一直到西方近代  相似文献   

2.
丁丽燕 《浙江学刊》2005,(1):135-138
将适度的物质享受与注重审美的高雅情调相结合而创造一种闲适的艺术的生活是林语堂的人生理想,这是一种具有实践意义的符合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它强调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协调发展,不是通过消费量的无限增长来企求幸福,而是通过提高精神生活水平来获得幸福感.这种诗意的生活方式,即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地栖居".在探求人的生命本体和寻求诗意的栖居成为时代精神指向的21世纪,林语堂的闲适生活哲学给当代陷入精神危机的人们亮出了一种价值尺度,为重构生态平衡提供了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3.
自我的解放与背谬--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的深层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旨在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进行深层解读.在吉登斯看来,自我心理系统由本体性安全、实践意识和话语意识所组成.本体性安全是个体日常生活的基础,它以个体的生存环境具有确定性为条件.在这一理论前提下,他认为,启蒙运动以来的社会发展本质上是人类追求确定性的表现,它旨在以一种人为设计的方式在未来建立起确定性的社会.但是,20世纪晚期反思现代性社会现实表明,这种确定性追求反而导致了其背谬性后果,人类的解放追求不仅没有能够建立一个可以自我控制的社会,反而导致高风险社会的出现.在反思现代性的社会条件下,自我经受着一系列张力和磨难.  相似文献   

4.
关于"哲学史就是哲学"的论断已成为一种共识性的认识.哲学史系指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又是"言必称希腊"的学问.古希腊哲学以城邦的女儿、思辨的女儿、神话的女儿呈现出古希腊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的哲学特质:反思时代问题的时代性、理性思辨的民族性、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人类性,体现了西方哲学对终极存在做终极解释的终极追求,表征了西方哲学始终以人为"本"的精神关怀,体现了西方哲学史是一部不断向人敞开的人类精神解放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5.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纠缠不清的问题.粗略地说,古希腊哲学是一种宗教哲学:在中世纪,哲学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地位,沦落为证明基督教信仰的工具;近代西方哲学则试图以理性的名义压制宗教信仰.不满干近代西方哲学的这种世俗化倾向,俄罗斯哲学重拾哲学的宗教性这一古老的主题,这既表现在俄罗斯哲学的问题意识之中,也表现在其独特的方法上.然而,正是这种调和哲学和宗教关系的努力使俄罗斯哲学包含了不可克服的悖论.  相似文献   

6.
现代西方哲学一改古代哲学把人寓于宇宙本体和近代哲学使人寄存于认识论的做法,建构了一个全新的"人的世界",从而在使人变为哲学的中心话语、转向人的日常生活世界、注重主体之间的关系和突出价值、真理问题等方面,开启了现代人学新方向.这对于弘扬人的意义和价值具有不可磨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西方哲学的内在逻辑可以说是从对终极本原的追问到终极价值的追寻,即从"能否思想"到"有无意义"的探索过程,这一过程是人不断寻求自己生命本质和探索生活真实价值的过程.而时下流行的后现代哲学则以解构、批判、颠覆的方式消解着人的意义,试图建立一个差异的、多元的、自由的价值体系.然而这种肆无忌惮地消解和解构,使没有获得意义的人却再度丧失了意义,成了"无"、"虚"、"空".恰恰正是这种"无"、"虚"、"空"使人们能够看到这一"颠覆"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试释尼采之"永恒轮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立足整个西方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深刻剖析了尼采"永恒轮回"学说的意义所在它揭示了欧洲传统哲学和基督教神学企图以一个超越的"理念一神"来化解现实世界种种矛盾、不公、欺诈的虚伪性和欺人之谈,热情讴歌了感性的现实生活,激励人们勇敢地去破除那"绝对"、"永恒"的神话,正视现实,直面生活,恢复意志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莫放春 《社科纵横》2005,20(6):176-177
普罗泰戈拉的“尺度”理论与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在西方哲学史上都实现了一场以“人”为中心的革命,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惊人相似”。但在一些具体内容上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求是学刊》2019,(3):44-52
西方哲学史上形而上学本体论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情况到马克思那里实现了转向:寻求世界始基的本体论转换为人类意义世界如何奠基的问题。在马克思看来,抽象地谈论本体没有意义;人类以社会性的连接方式进行实践活动,产生意义世界,哲学应以此作为本体。然而,马克思面对的却是意义世界遭到了严重破坏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批判资本主义,重建意义世界,其意义本体论的价值旨归是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11.
在研究兴趣上,西方哲学已经历了从"观念哲学"到"语言哲学"的转变,而受制于科技发展倾向的21世纪哲学,人类理解世界的方式,将从"语言图象"的时代向"图象语言"时代转变.语言在交流中的媒介作用越来越被形形色色的、广义上的虚拟数字图象形式所取代,这样的趋势清晰表明语言的局限,即习惯心理所认为的语言再现视觉的能力,是相当有限的.在这个意义上,随着"印刷术文明"的衰落,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媒介"不使用语言"却能传达更丰富的、"言不尽意"的意义.语言的作用并非消失了,而是人们突然意识到,语言的本质,是一幅并不能实现指向外部事物功能的元图象,语言成为图象或者一种图象的语言.也许人类将培养起对图象的抽象能力,或许人性将因之彻底改变,人类的道德、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也将随之天翻地覆.  相似文献   

12.
于桂凤 《社科纵横》2007,1(9):24-26
本体是哲学的核心范畴,确立本体观念曾是哲学的最高目标。无论哲学家们所确立起来的本体观念是什么,其含义都可归结为本体与境界两个方面。这是由人的矛盾本性决定的。西方传统哲学充分发展了本体之维,并试图在意识领域内消解本体与境界的二元对立。但其固有的知识论立场反而使这种对立得到强化,并导致哲学的"异化"。马克思哲学诉诸于人的感性活动,不仅消解了本体与境界的抽象对立,克服了哲学的"异化",而且为本体论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康德对自然与精神的划界,导致价值从认识论隐退,从而使实证主义有机可乘,以知识论取代了认识论,这让哈贝马斯感到震惊,于是,哈贝马斯通过重新考察认识论,以兴趣为导向作认识的基础,力图恢复认识论的价值意义。为此,他分析西方实证主义兴起对社会科学产生的重大影响,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探究社会科学,认为把价值从社会科学中驱除的做法,危害着社会科学自身存在的价值,应该通过辨析自然科学方法使用在社会科学上的危害性,提出社会科学应该采用批判解释学,摆脱自然科学方法论阴影,从而克服社会科学所产生的危机。  相似文献   

14.
张蓬 《浙江学刊》2006,1(3):67-73
在西方哲学问题的历史逻辑中,不仅存在着从近代的认识论哲学向语言哲学的转向,同时还发生着从近代的"解释哲学"(认识论哲学)向"历史"(哲学)的转向.应该说马克思的哲学引领了后一个哲学转向.马克思哲学对哲学的消解和对现实历史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使哲学从"解释"走进了"历史".哲学在"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批判的性格,当代西方哲学的批判性就是哲学的这种转向给予的.当代西方哲学中的"经济政治批判"、"社会批判"、"文化批判"都是这种转向的逻辑在历史中的延伸.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形而上学”这个西方哲学范畴为例 ,探讨 2 0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在引进西学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个普遍而独特的现象 ,即在对西方学术思维还没有搞清的情况下 ,就已迫不及待地用中国人自身的传统观念来理解之。本来在西方 ,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s) ,曾被长期作为最高层次上的“科学”来追求 ,因而其理想一直是成为严格的科学知识而非追寻人生的终极答案。但是 2 0世纪以来 ,中国学者在引进西方“形而上学”范畴时 ,极为普遍地将它与中国古代的求“道”之学混为一谈 ,视之为一门专门追求人生的最高价值或境界———即“形而上”的价值“本体”———的学问 ,甚至于把宋明理学当成了真正的“形而上学” ,从而对“作为科学的皇后的形而上学”这一西方哲学中的历史事实及其所具有的深刻意义从未真正理解过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要改造旧唯物主义在本体论观念上的形而上学,使之成为辩证法赖以建立的逻辑基础,必须引入矛盾分析,把本体概念的认识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高度。例如把物质和运动的矛盾作为分析本体论的基本矛盾来认识便是一条出路。但是长期以来,物质和运动在实际上不可分割和在认识中对立演变的矛盾关系一直未被西方哲学自觉到。从古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到近代的科学哲学,就是在不自觉中将物质现象和运动现象分割开来认识,从而各自走向一个极端,在认识世界统一体的过程中陷入了两种本体论的对立。这种对世界完整本原缺乏自觉、分割对立的认识方式几乎贯穿了传统的西方哲学,造成了本体论和辩证法的割裂。黑格尔哲学通过对精神本体的矛盾分析展示了精神本体和辩证法的统一;而物质本体和辩证法的统一,马克思在《资本沦》中,是通过对物质和运动这一对矛盾的分析完成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观内在逻辑上的贯通。  相似文献   

17.
与热衷于探索宇宙奥秘的西方哲学不同,中国传统哲学(1840年以前)则习惯于为人寻找安身立命之所.这不仅使天和人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两大主干范畴,而且也使天人关系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亘贯终始、恒提恒新的主题.在天人关系上,与西方哲学侧重主客体的对峙和分离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主客体的和谐混一,这使天人合一成为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各家各  相似文献   

18.
幸福一直是西方哲学所关注的问题,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哲学形成了一种国家主义幸福观.国家主义幸福观有其特定的哲学和心理学发展路径.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赖西和弗洛姆等人对国家主义幸福观现象的内在原因从心理学层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的研究对解析人们的幸福渴望与极权主义国家悖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体论正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体论,这个名称容易使人误解为它是关于世界本原或本体问题的哲学理论。其实,本体论是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核心原理部分,表达为由逻辑推论得出的范畴体系。它是西方历史上特有的一种形而上学的形态,其所凭籍的思想方式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方式有很大的差异。研究和解读西方本体论本来的意思,是深入西方哲学堂奥的关键,本文以浅显的语言勾勒出本体论的本意,有利于对本体论的正确领悟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论德里达的"延异"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致说来,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思想的目标,是用"游戏"概念否定结构、中心和形而上学,或者说对它们进行解构,以便做到反传统和创新.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策略,是颠倒说话对书写文字的优先地位(即所谓反对"语音中心论"),从而提出"原初书写"概念,把书写文字提高到语言本源的地位.而这一切的理论基础,则是从索绪尔语言学中的价值差异论和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本体差异论引申和发挥出来的"延异"论.延异作为解构主义的核心思想,也具有形而上学本体的意味,但更具有认识方法的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