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苏冷战关系和中苏结盟在亚洲形成了中美直接对抗的亚洲冷战体制。处于这种“一边倒”冷战体制之下 ,中国与美国对抗时希望苏联的支持 ,与美国缓和时需要美国的诚意 ,而当美苏缓和、中美紧张时 ,中国的外交就必然面临困境。从朝鲜停战开始 ,中国乘国际紧张局势缓和的大趋势 ,探索和平共处原则指导下的外交政策调整取得进展 ,但由于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坚持干涉中国内政 ,而苏联不支持中国因台湾问题与美国对抗以继续“缓和国际紧张局势” ,毛泽东便重新强化意识形态对外交政策的主导作用 ,提出有限和平共处思想 ,50年代中期的外交政策调整因此发生转向  相似文献   

2.
冷战前期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东西矛盾”、“南北矛盾”、“西西矛盾”、“南南矛盾”等 ,其中 ,以两大阵营的意识形态对抗为核心的“东西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冷战后期 ,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从两大阵营的意识形态对抗转向美苏争霸 ;冷战结束后 ,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从美苏争霸演变为超级大国称霸和主要大国反霸。造成冷战后国际社会主要矛盾演变的原因很多 ,其中主要是经济因素的增强和美国新霸权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冷战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中的特殊时期,中美关系的演变与冷战转型密不可分,其中意识形态问题占重要地位.中美传统历史文化的对抗和新中国与美国社会制度的不同都使两国产生敌对情绪,而走向对立;当意识形态的差异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相抵触时,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占了上风,中美关系缓和,冷战进入转型时期.  相似文献   

4.
通过观察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美国媒体在报道中国时使用的政治符号可以了解中美关系的大势。如果说冷战后的中美关系是非敌非友或者既敌既友 ,中美两国既冲突又合作的话 ,《纽约时报》上意识形态类政治符号与其它两类政治符号 (即地缘政治类和法律类 )的比率则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冷战后 ,美国媒体在报道中国时意识形态类的政治符号明显增多 ,但并没有出现 195 0、6 0年代意识形态类政治符号一边倒的局面。意识形态类政治符号的出现说明中美两国是有政治上的冲突的。很多美国人仍然认为共产主义是邪恶的 ,希望共产党在中国垮台。同时 ,由于改革开放 ,中国在经济、社会生活等领域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毕竟不是前苏联 ,她对美国的利益即使有“威胁”也远没有前苏联那么大。美国媒体上意识形态类符号的回归非常有限这一事实表明了这一点。它也同时表明中美两国合作的领域还是广阔的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美苏冷战持续了近半个世纪,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冷战的产生是诸多因素和条件所促成的,具有某种历史必然性.和平政治与两极格局的出现、美苏国家利益相悖、意识形态的分歧成为冷战起源的三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从国际格局与国际体系这一对概念的界定入手,考察雅尔塔与冷战概念之间的关系,认为雅尔塔与冷战是两极格局下本质截然不同的两种国际体系,反映了主要国际行为体的观念变化和时代特征.在此基础上,文章借用建构主义理论方法,以亚洲冷战的形成为例,探讨雅尔塔体系向冷战体系的演变.分析了远东国际关系体系的变动过程,认为随着中国内战的不断进展,中共与美国之间的相互身份与认识逐渐变化,不仅打破了由美苏两大国构建的远东雅尔塔体系,也确立了一种独特的亚洲冷战体系.因此,亚洲冷战体系形成的关键是中美关系的根本变化,是中美双方相互认同的本质转变.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美苏"冷战"持续了近半个世纪,成为20世纪国际关系的主流。战后两极格局的出现、美苏两国利益相悖、意识形态的分歧成为美苏"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美苏"冷战"持续了近半个世纪,成为20世纪国际关系的主流。战后两极格局的出现、美苏两国利益相悖、意识形态的分歧成为美苏"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从美国对朝鲜政策思想形成的角度观察,朝鲜半岛冷战萌芽于1944年。战后初期,在美国政府眼中朝鲜半岛的重要性更多地表现为展现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橱窗"。正因为如此,两次美苏联合委员会会议期间,美国才难以与苏联达成一致意见。不过,美国绝非导致朝鲜半岛冷战爆发的唯一因素,韩朝分立政权的建立及其意识形态对抗更多地应被视为美苏两大外部势力与当地左右翼四者间交叉互动的必然产物。朝鲜半岛冷战进程还昭示出,冷战起源研究应同时关注全球冷战、地区冷战和国别冷战,冷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为东西方意识形态分歧,有时第三世界国家当地政治势力对局部冷战的发生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学界对冷战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其对抗性一面,对为什么是冷战而不是热战则缺少较深入的探讨。原子武器及两极阵营结构抑制热战说轻率地忽略了冷战现象自身的时代内涵,并没有解释热战没有产生的真正原因。实际上,美苏国际冷战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双方所具有的一些时代共性因素决定的,冷战最深刻的时代内涵不是对国际和平的违背,而是对热战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二战以来冷战阴影曾笼罩世界40余年,关于冷战的起因问题,为很多学者所关注。然而多年来,国内和西方学者对冷战起因的解释往往过于笼统或失之偏颇。他们或是把冷战起因简单归结为美国对世界霸权的争夺,或是强调苏联战后的扩张行为在西方所造成的恐惧。本文则试图从国际政治理论的角度,在有关史料的基础上,就美国对苏外交政策的历史转折和美苏安全利益的现实冲突,对美苏冷战的起源作一较为全面和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冷战结束与美国对华意识形态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共主义意识形态一直是影响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政策的重要因素 ,并且在冷战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冷战结束虽然使美国认为共产主义已经不再对美国及资本主义世界的安全构成直接的威胁 ,但美国并未放弃反共政策。冷战结束使中国成了惟一的社会主义大国 ,中国自然是美国最主要的意识形态对手。这一变化对美国的对华政策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 :一是在美国寻找新的战略对手时 ,更易于将目光聚集到中国 ;二是当中国实力增长之时 ,美国更倾向于将中国看成是个“威胁”。“中国威胁论”的主要含义之一就是 :中国仍然是一个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强大后必然对资本主义世界构成威胁。中美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导致冷战后中美两国在很多事情上持对立的立场。  相似文献   

13.
冷战不仅仅是美国与苏联的事情;美苏冷战的结束不代表美国冷战任务的完成;美国冷战任务完成的标志应该是使得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在全球消失,并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建立起符合美国标准的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在东欧、独联体原社会主义国家和地区以及当前的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冷战任务的完成情况具有不同特点.总体是:美国还在推进冷战任务完成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4.
朝鲜半岛是冷战的焦点地区之一。两极格局瓦解后,冷战阴影在朝鲜半岛仍然挥之不去。两极格局瓦解后的朝鲜半岛冷战现象更多地具有不对称性和不平衡性,体现了美国东北亚外交的主导性。美国继续并强化在朝鲜半岛的冷战外交是美国东北亚战略利益的需要。当代关朝关系发展体现了冷战在亚洲结束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5.
中美关系在 2 0世纪 90年代初期跌至中美建交以来的最低点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国际格局的急剧变化使中美之间共同的利益基础消失 ;冷战思维的惯性导致“中国威胁论”和遏制中国论的出笼 ;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严峻对立 ;美国内新保守主义的得势及国会强大的反华势力等  相似文献   

16.
何越 《南都学坛》2004,24(4):31-32
冷战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中的特殊时期,中美关系的演变与冷战转型密不可分,其中意识形态问题占重要地位。中关传统历史文化的对抗和新中国与美国社会制度的不同都使两国产生敌对情绪,而走向对立;当意识形态的差异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相抵触时,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占了上风,中美关系缓和,冷战进入转型时期。  相似文献   

17.
一冷战期间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战略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苏通过雅尔塔会议重新划分了两国战后在欧亚的势力范围。此后不久美苏之间展开了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在这种两极对峙的国际政治格局和美苏两霸的激烈争夺下,刚刚获得独立的原殖民地国家“共同面临着来自东西方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威胁,这种威胁使他们随时都有丧失政治独立的危险。这种危险对于历经艰难曲折,刚刚获得独立和解放的国家来讲,无疑是最根本的国家利益。”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聚集在了“第三世界的旗帜下,奉行和平、中立、不结盟的对外政策,成为独立于两极之外的…  相似文献   

18.
素有当代美国社会“编年史家”之称的约翰·厄普代克的创作生涯涵盖整个冷战时期,不仅其本人曾经一度以一种不情愿的方式卷入到美国文坛有关冷战的争论中,其作品也不可避免地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涉及到冷战的相关话题。厄普代克的代表作《兔子·安斯特罗姆:四部曲》的主人公“兔子”哈里作为相对保守的中产阶级一员,其价值观念和日常行为也体现了以美苏两国为代表的东西方两个阵营之间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冷战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美国社会的冷战政治。  相似文献   

19.
1991年以来,随着前苏联解体、部分档案的解密,国内外关于冷战起源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观点美国史学界大致有三种观点1.重申美国早期正统学派的观点,强调是苏联挑起的冷战;2.认为冷战是由多种复杂因素综合引起的,是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对立的结果;3.冷战既不是苏联决策者也不是美国决策者制造的,而是美苏双方对战后国际形势错误判断造成的.中国史学界产生了以下新观点1.认为冷战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形成的;2.认为英国在冷战起源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二战胜利是战时同盟密切合作的成果。战后美苏两国在世界安排等诸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明朗化,特别是在东欧和德国问题上发生了激烈冲突,导致美苏联盟破裂,进入冷战时期。美苏由盟友变为敌人,最主要的原因是两国战后对外战略构想的对立碰撞。研究美苏由同盟走向对抗的原因,对于认识当今美国和俄罗斯的对外战略及世界格局的演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