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过了生态文明建设起步探索时期、发展深化时期和走向成熟时期,并在发展中取得了重大成就与宝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基本成型、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并积极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解读。同时,我国通过“四个坚持”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思想、党建、经济与民生方面积累了必须坚持生态文明思想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必须坚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理念的经验,为高质量发展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指引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黄娟 《创新》2016,(1):86-91
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两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必须走生态文明道路,经济新常态是探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道路的大背景,需要我们正确把握由此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文章在分析中国特色生态文明道路内涵与地位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经济新常态对生态文明道路产生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进而提出从建设绿色生态、发展绿色生产和培养绿色生活等三个方面应对新机遇和新挑战。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理念被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之中,这是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协调关系的科学认识的结果,是时科学发展观的丰富与发展.生态文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会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开辟了旅游业发展更广阔的空空.促进旅游业向更大的规模和更高的水平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影响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政策、经济、资源、产业、社会和旅游者行为等.要实现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从这些方面入手,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制定积极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建立旅游与自然和谐系统和旅游与社会和谐系统,完善旅游产业结构,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提高旅游者文明消费程度,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4.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需要深刻领会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法治建设重要论述,充分认识其时代价值。从基本理念来看,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根本遵循。从价值追求来看,重要论述彻底实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观与法治观的内在统一,为建设美丽中国确立了价值准则。从实现路径来看,重要论述系统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与法治建设的深度融合,为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水平铺就了基本路径。从国际视野来看,重要论述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审视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为通过国际法治实现全球生态正义指明了前进方向。科学、完整地理解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法治建设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不仅需要从上述四个方面进行探讨,还必须放眼未来,结合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长远发展来认识。  相似文献   

5.
李卫东 《社科纵横》2009,24(2):33-34,59
工业文明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因对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破坏而使其陷入发展的困境。由于人们对工业文明的理性反思和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转变,现代文明正经历着一场结构性的范式转型。作为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自觉选择,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必将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构建生态文明,需要从思想观念到道德行为、从发展模式到生活方式、从人与自然关系到人与社会关系进行彻底的变革和转型。  相似文献   

6.
在地球这个作为迄今为止唯一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世界中,人类是最具生命活力和能力的生命存在,人类面对世界的心态和观念不应该停留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层面,而应该提升为一种科学认识世界并合理改善世界的新世界观。基于这样一种新的世界观,我们才会有一种新的视点,才可能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行动方式。“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文学隐喻,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全新视境。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社会谋划,需要建立其清晰、完备、长远、科学的生态文明价值观,需要观念的引导和制度的规导,也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7.
"生态"本质上是自然意义的,"文明"本质上是社会意义的,实践把对立的二者贯通起来,使生态转化为文明。强调生态保护,既是对人与生态关系认识的科学化和深入化,也是对人类征服自然的沙文主义的反思和纠正。生态保护在哲学观、思维方式和价值目标上具有明显的缺陷,因此,必然要被更符合生态与人类发展的生态支持战略所取代。生态支持是促进生态进步和促进人类进步的辩证统一,强调生态与人的实践关系,强调促进生态进步的价值在于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强调生态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同步同构。生态支持是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之路,既体现了生态优化与社会发展相互依存促进的关系,也符合中国当下的国情和发展战略,有利于对立的生态与文明相互贯通,生态由此文明。  相似文献   

8.
《探求》2015,(5)
面对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中外学者和政府开始了深刻反思。生态文明理论在发达国家的实践中逐渐成熟,现阶段有较大争议的主要是生态中心论、人类中心论(主要指弱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三种理论。生态中心论者主要关心经济、政治阈值与生态阈值的比例等问题,人类中心论主要考量人与自然及其后代的关系问题,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行思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计划性等问题。广东相较于中西部的工业化程度较高,但是工业文明带来的问题也相对突出,因此研究生态广东理论、探索广东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路径、培育广东全民"生态思维"成为显课题。  相似文献   

9.
GDP崇拜不仅导致经济与社会发展严重失衡,更通过笼罩在其阴影之下并作为其实现形式的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为基本模式的"苦役踏车",造成了当今世界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人类中心主义内在地分为绝对人类中心主义与相对人类中心主义两个范畴,在人类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绝对人类中心主义正在逐步实现向相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嬗变。这种嬗变必然导致以绝对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观基础的工业文明向以相对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观基础的生态文明转变,必然导致工业文明的发展观GDP崇拜向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观转变。而GDP崇拜的实现形式——"苦役踏车",也必将蜕变为符合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观的可持续的、多样化的、生态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及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10.
李欣广 《创新》2019,13(3):66-73
时代变化,要求社会主义事业由建设工业文明转向建设生态文明,由此需要有一些重大的转型。文章对社会经济根据生态文明的未来而转型做出了前景规划,在走向生态文明的意识形态方面提出了超越市场经济理念、解决物质欲望过强的思想。在农业领域、工业领域、服务业领域要有生态文明的产业转型。在生产关系方面,从产权关系的作用、竞争模式、调节机制、共同富裕道路要有生态文明的转型。  相似文献   

11.
张谨 《社科纵横》2008,23(3):12-16
从科学方面来看,人类只是自然有机体的一个基本元素,要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体系,必须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有机而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从文化上讲,中国古代的儒家和道家在哲学文化领域探讨的基本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主张天道与人道、天与人是和谐统一的.在后现代时期,只有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向人本主义回归,才有可能深刻把握生态文明观的基本旨趣.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强调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体现了人类取得的物质、  相似文献   

13.
地球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新概念,是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来源。要使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成为指导我国环境立法、实现生态文明的科学依据,需要深刻理解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内涵与逻辑构造。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贯穿了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其逻辑起点是以人为本,而非以生态、资本为本,其逻辑要义是以新发展观、新生产力观、新文明观组成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辩证统一,其逻辑指向是坚持环境正义的人类命运共生发展。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将自然—人类—社会三者进行有机统一,坚持人类的根本利益,从地球整体视角统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重塑发展和环保的联系,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环境正义,以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全球气候变化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一问题已成为全球共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气候变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成为现代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国际社会反思危机的根源,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并采取行动。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其包涵的丰富的生态伦理文明思想成为现代生态文明的有益补充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蔡娟 《学术交流》2007,(4):76-79
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高级形态,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但生态文明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从国际视野看,我们正处在一个文明与生态不和谐的现代文明时代;从国内视角看,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人口众多等的阻击,因而有必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为此,我们要理性选择生态文明发展的路径:一要加强生态道德建设,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道德规范约束人们,使人们更加自觉地发挥聪明才智去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二要倡导并建立生态经济,保障能源的供给和生态的平衡;三要树立生态消费理念,减少原材料与能源的耗损,倡导绿色消费,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通过实现新一轮的“生态革命”,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虽然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还存在差异,但普遍认为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绝对不容忽视,所有人均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第三次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国际学术会议围绕生态文明与气候治理这一主题展开,在科学认知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理性思辨应对气候变化的伦理基础及实现路径,合理定位气候治理对策与气候变化应对机制,有效融合能源战略、生态环境与经济的管理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李欣广 《创新》2013,(5):32-35
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开发目标一致,任务不同,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成为扶贫开发的基础工作与重要导向。扶贫.Y-作具有跨越经济、生态、社会三维系统的综合性,因此,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相互关系至关重要。两者之间存在相互矛盾、互不干扰、长远有利、相互融合四种关系,针对不同关系其处理对策亦不同。通过实施科学选择产业、产品类别、重视智力指导、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解决生活用能、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等战略措施,将扶贫开发置于生态文明建设约束下。  相似文献   

18.
刘玉君 《探求》2004,(4):9-11
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可持续的发展观和科学消费的生活观是生态文明的丰富内涵。要建设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小康社会,必须培育社会的生态文明观,加强生态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9.
亲近自然—人类生存发展之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世纪的人类社会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有些是未曾预料或难以预料的,但发生了,如“9·11”爆炸事件;有些已经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如生态、环境问题。事实证明,要解决这些问题,只靠科学技术、经济手段是不行的,还必须进行文化价值观的调适。“全球化”使这个问题更加突出和尖锐了,迫使人类不得不进行认真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并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甘南作为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要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转型发展是必然选择,而推动转型发展,必须首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因此,我们在推动转型发展的决策中,必须首先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正视当前的生态环境现状,深入分析各种生态环境问题背后的原因,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坚持走资源合理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转型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的路子,也就是坚持走"举生态旗、谋生态策、走生态路、吃生态饭"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