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立法机关正在制定劳动法。劳动法是调整我国各种劳动关系的基本法,是关系到全国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劳动权利的实现和劳动义务的履行的重要法规。如何确定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制定一部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劳动法的关键所在。因此,广大劳动法学工作者,对这一重要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这篇拙文里,作者拟对争论的几个主要之点谈些粗陋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劳动法)是规范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法律关系的重要法规,它的制定和颁布实施是新中国立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一般地说,劳动法是维护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但我国《劳动法》更多地保护着劳动者的权益。这是我国《劳动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一、《劳动法》位于劳动者广泛的劳动权利《劳动法》是与民法、刑法并列的一部基本法,它调整的社会关系非常普遍。《劳动法》把市场关系中最活跃的主体之一劳动者的活动纳入了调整范围,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  相似文献   

3.
我国劳动法的立法目的是倾斜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认定劳动关系是解决劳动法问题的逻辑起点,因此劳动关系的认定规则也应当遵从劳动法的立法目的。然而,我国现行劳动关系的认定规则却呈现出封闭、复杂的特征,其中退休返聘人员在工伤损害救济中所遭遇的劳动关系认定瓶颈是这一特征的重要例证。劳动关系认定规则的缺陷直接造成劳动关系认定的困难,进而影响劳动纠纷的解决。因此,根据劳动法的立法目的重新厘清劳动关系的含义,推进劳动关系的理性扩张,是对实践中存在的诸多因劳动关系认定困难而引发的各种争议的有效制度回应。  相似文献   

4.
论劳动法的利益保护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法基于民法而超越民法 ,有其独特的利益保护结构。正视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不平等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权利义务失衡状态 ,国家通过制定强制性法律规范并且允许工会团体力量介入 ,侧重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从而协调劳动关系 ,促进平等 ,追求实质性的公平 ,进而实现社会正义。为达这一目标 ,有必要增强劳动法的可操作性和执行性。因此 ,笔者建议制定《劳动合同法》和《劳动监察法》。  相似文献   

5.
劳动法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劳动合同是确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关系的法律依据。劳动合同、劳务合同、雇佣合同三者关系密切。将劳动合同、雇佣合同一并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畴,对保障农民工的权益意义重大。集体合同制度是全世界劳动法中普遍认同的制度,在我国,集体合同尤其是专项集体合同应当是农民工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之首选。《劳动合同法(草案)》对农民工劳动权益的保障、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重要意义,但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  相似文献   

6.
事实劳动关系是劳动法保护范围之内的一种关系.我国劳动法的实务中,大多数的劳动纠纷都是由劳动合同引起的.司法审判中事实劳动关系的认定及适用也存在着比较混乱的情况.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立法还远远不够,另一方面更为主要的是,理论界对于事实劳动关系的有关理论体系不是很清晰.事实劳动关系的界定、效力要与"视为"实施劳动关系的情况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7.
劳动法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劳动合同是确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关系的法律依据。劳动合同、劳务合同、雇佣合同三者关系密切。将劳动合同、雇佣合同一并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畴,对保障农民工的权益意义重大。集体合同制度是全世界劳动法中普遍认同的制度,在我国,集体合同尤其是专项集体合同应当是农民工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之首选。《劳动合同法(草案)》对农民工劳动权益的保障、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重要意义,但还有很多地方需兽字善.  相似文献   

8.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的劳动法研究设立比较晚。相比较国外发达国家的劳动法的发展,我国劳动法的发展基本上都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而不是向国外资本主义国家那样依靠工人自身运动争取利益保障而发展来的。因此,文章主要从我国传统文化方面来探求我国劳动法理念的发展,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劳动法理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劳动部部长李伯勇7月15日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对《劳动法》的制定和实施作了高度的评价。 李伯勇在回答记者关于劳动法遵循的基本原则时说:制定《劳动法》的基本宗旨在于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劳动法》全面规定了劳动者在选择职业、平等就业、取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接受职业技能训练,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提请劳动争议处理,参加和组织工会等方面的权利,也相应规定了劳动者在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  相似文献   

10.
学界对劳动法基本原则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分歧,有各种主张,一时之间较难取得一致认识.而劳动法基本原则十分重要,有必要将其明文规定.劳动法基本原则法定化,是完备劳动法律规范体系的需要,也有利于准确、公正地指导劳动法的实施.将劳动法基本原则法定化,也是大陆法系国家通行的做法.结合法律原则的特征和构成条件,劳动自由原则、禁止强迫劳动原则、禁止劳动歧视原则和三方协商四项原则在将来《劳动法》修改时应明文加以规定,予以法定化.  相似文献   

11.
论船员劳动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分析了船员法所赖以建立的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殊性,主要包括船员劳动力的特殊性、船员劳动关系的特殊性和船员劳动过程的特殊性,结论是船员劳动在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方面、劳动关系中主体双方的权利和地位方面、劳动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结合并形成产品——海运服务的过程方面,都具有不同于一般陆上劳动的特殊性,因此,用于调整一般陆上劳动关系的劳动法不适应船员劳动关系调整的需要。在我国为了保护海上劳动者——劳动权利,促进海运业的发展,必须制定作为劳动法之特别法的船员法。  相似文献   

12.
由于家政工作与家庭和非生产性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家政工作较之其他劳动呈现出特殊的"面相".鉴于家政工作的特殊性,制定专门的法律以规范家政劳动应当是我国未来家政劳动立法的方向.但为因应家政工人劳动权益保护的紧迫性,目前可根据家政工人就业的不同模式分别将其纳入劳动法和民法的调整范畴,并制定各个层级的行政法规和规章予以配合.  相似文献   

13.
劳动法不仅是平衡劳动关系的法律,更是劳动者的人权保障书.我国劳动者的人权保障通过<劳动法>以及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的实施来实现.劳动者人权法律保障呈现广泛性和多样性、真实性和可操作性等基本特点,其实现有赖于物质、政治、法律、文化、观念基础和国家公权力的保障等方面的基础条件.劳动者人权在劳动法律、法规中的具体体现可以概括为人身和人格尊严权以及劳动权两大方面.目前应加快制定并完善与<劳动法>相配套的劳动法律法规,构建完整的劳动者人权保障法律体系,以切实提高劳动者人权的实现程度.  相似文献   

14.
组织未决羁押者进行劳动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当前看守所日常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未决羁押者劳动的权利属性有不同的认识,包括宪法意义上的劳动权、行政法意义上的被行政管理(强制性义务)、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权利以及兼具宪法和劳动法意义的权利。未决羁押者是介于普通劳动者与罪犯之间的特殊群体,基于禁止强迫劳动和无罪推定原则,未决羁押者的劳动应不是一种强制性义务,而应归于宪法和劳动法意义上的权利。  相似文献   

15.
我国《劳动法》调整范围以外的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应是同质的社会关系,雇佣关系为劳动关系的特殊形态。现阶段司法实践对两者的调整分别适用民法和《劳动法》的做法,只能是在雇佣关系目前尚未由专项法律予以明确规范情况下的暂时性应急措施,今后应建立由《劳动法》对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的统一调整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不同,在当代经济社会中,人类劳动领域大大拓宽了,劳动方式、劳动形态以及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我国劳动法学界对劳动关系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早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畴,劳动法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必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劳动关系概念必须进行理论上的修正。  相似文献   

17.
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不同,在当代经济社会中,人类劳动领域大大拓宽了,劳动方式、劳动形态以及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我国劳动法学界对劳动关系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早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畴,劳动法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必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劳动关系概念必须进行理论上的修正。  相似文献   

18.
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制度是我国劳动法中的特色规定,体现了我国对劳动者的倾斜保护原则。《劳动合同法》在《劳动法》的基础上,扩大了用人单位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情形,增加了当劳动合同因期满发生终止时要支付经济补偿的规定,并取消对普通劳动者经济补偿的年限限制,但对高收入者仍有上限规定,新法的制定很明显加大了对劳动者倾斜保护的力度,但是作为一项制度,关于经济补偿金的规定仍存在很多不足,有待于继续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也是我国立法的一条重要原则。考察从苏维埃劳动法到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劳动立法两次转变的历史过程,充分说明,这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基础的过程,它具体地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和立法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20.
我国劳动关系发展经过了计划经济时期、市场经济初期及市场经济完善时期等几个重要阶段,每一种运行模式无不与经济体制及社会形态相适应。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及劳动关系主体的多元,使劳动关系呈现出若干新的发展趋势。劳动力的流动性不断催生非标准就业,集体劳动关系快速发展成为带有普遍性的劳动关系样态,劳动者生存权层面与发展权层面的权利需求共生,利益差别引起主体分层,都给劳动法的传统立法理念带来挑战。劳动法研究应快速改变单一的标准劳动关系研究思路,寻求适应和契合劳动关系发展趋势和规律的理念和方法,通过劳动力结构研究、内外部劳动力市场良性转换研究、多元协调模式研究以及非标准劳动关系规制方法研究等,推进和提升劳动法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