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纳兰词风的形成是因"初入中原,未染汉人气息,故能真切如此。"事实上,纳兰词学成就的取得恰恰得益于他与汉人,特别是与江南文人的交流。在其词中,他不仅屡提江南地,且常写江南景,同时不断地抒发与江南文人间的深厚情谊,这些均在证明他已染汉人气习,汉人的习性情趣、诗文风格对纳兰词成就的取得颇有助益。  相似文献   

2.
纳兰性德是清代词坛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词在康熙朝一度盛行,清中叶纳兰词逐渐被遗忘,直到晚清才重新获得王国维等词家的重视。民国前期况周颐、梁启超等人对纳兰词给予了高度评价,一批担任学校教员的学者通过校园授课、社团演讲等方式宣扬纳兰词,同时报刊业的迅猛发展也催生了许多研究专论,纳兰词价值得到广泛认可。民国后期纳兰词在文学史书写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大众读者中受到普遍欢迎,关于纳兰词的研究成果有深度、成体系,纳兰词的经典地位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3.
《人间词》是王国维写的词作总称,他填词以抒怀自遣,勤于索句,其《浣溪沙》(月底栖鸦)下片云:“为制新词髭尽断,偶听悲剧泪无端,可怜衣带为谁宽?”表达了自己创作中的苦辛。王国维词集何以命名为《人间》呢?有一根明显的线索,就是在甲、乙两稿词中,“人间”之句屡见。如:写景,“人间夜色尚苍茫”;述怀,“人间总被思量误”;抒情,“人间只有相思兮”“人间第一耽别离”。尤多对“人间”思考,“人间总是堪疑处”,或“最是人间留不住”,或“人间孤愤最难平”,等等。综  相似文献   

4.
《〈人间词话〉〈间词〉注评》(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是国内王国维研究权威陈鸿祥先生的新著。其突出的特点是,从东西文化的比较视角、现代与传统的张力场中,对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人间词》,给予了一种新的注释和新的阐述。并在这宏阔的综合注评中,给《人间词话》《人间词》的文本研究,拓展了一个新的领域,起到了迄今为止对《人间词话》《人间词》的当代注评的总体叙述的惊人效果,为我国对王国维《人间词话》《人间词》的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水平。王国维一生在文艺研究与创作上有三大贡献,即“论”“话”“考”。“论”为第一个…  相似文献   

5.
词学三题     
施议对 《学术研究》2003,(10):139-141
全部词学史以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发表为界划分为古词学与今词学两个阶段 ,今词学又可分为开拓期、创造期、蜕变期三个时期 ,而李清照“别是一家”说、王国维境界说、吴世昌词体结构论则是中国词学史上的三座里程碑 ;王国维《人间词话》涉及到天、地、人三者关系的问题 ,是一种人文精神思考 ;王国维的境界说曾被推衍为风格论 ,境界说的回归与再造 ,迟迟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6.
<〈人间词话〉〈间词〉注评>(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是国内王国维研究权威陈鸿祥先生的新著.其突出的特点是,从东西文化的比较视角、现代与传统的张力场中,对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人间词>,给予了一种新的注释和新的阐述.并在这宏阔的综合注评中,给<人间词话><人间词>的文本研究,拓展了一个新的领域,起到了迄今为止对<人间词话><人间词>的当代注评的总体叙述的惊人效果,为我国对王国维<人间词话><人间词>的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人间词话)(人间词)注评》(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是国内王国维研究权威陈鸿祥先生的新著。其突出的特点是,从东西文化的比较视角、现代与传统的张力场中,对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人间词》,给予了一种新的注释和新的阐述。并在这宏阔的综合注评中,给《人间词话》《人间词》的文本研究,拓展了一个新的领域,起到了迄今为止对《人间词话》《人间词》的当代注评的总体叙述的惊人效果,为我国对王国维《人间词话》《人间词》的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词心"是冯煦在总结前人词学思想并借鉴司马相如"赋心"理论的基础上,针对秦观词提出的重要词学范畴。冯氏"词心"说以秦观敏感心性与外在遭际变化为阐释核心,统摄少游令、慢诸体创作,为其词风迁变增添新的解读语境和接受话语。冯煦之后,沈曾植、况周颐、王国维等学者又各从不同维度对"词心"说予以增益,进而使其在学术内涵上呈现出流动性。在"将身世打并入词"的创作语境下,秦观之身世沉浮与其词风迁变确具共时同振关系。秦观个人遭际的阶段性特征,通过词心而推动词风变化,使其词由俗艳,经哀怨,迁为愁苦,终滑入凄婉、凄厉之调。词心助秦观词品提升,并最终造就了他雄霸元祐至崇宁三代词坛的词史地位。  相似文献   

9.
张世斌 《江淮论坛》2005,(2):171-173
纳兰性德是清代词人中引人注目的一位满族天才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被并称为“清初三家”,而朱、陈二人都曾提出了自己明确的创作理论,并开创浙西、阳羡二派。纳兰虽未开宗立派,但其词学见解、思想在诗、词、文中亦多有涉及,而目前学界对这方面的研究明显不足。本文将重点论述纳兰词学思想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张远林  刘进 《天府新论》2002,2(5):73-76
本文将纳兰词放在明末清初词风演进的过程中加以考察 ,指出 :纳兰词及其词学观与浙西词派有多方面的联系 ,既有一致之处 ,又有分歧和差异。本文还结合清初社会风习分析了纳兰词中的情感新质及其产生的原因和社会背景 ,从另一个侧面回应了清初词风演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五则是针对李姐及其词作的人们对这五例词话的认识分歧很大。本文以这五则调话为基本材料,力求全面客观地探讨王国维《人间词话》对李煜及其词的评价问题。王国维紧紧把握住李煜词情感底蕴与哲理内涵,挖掘其深广的抒情境界,特别注意挖掘其根源与成因。我们承认,王国维的阐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结论也并非无懈可击,但在方法论上却可以给我们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清真词概论     
清真词向有集大成之称,历代词论家把人们称颂杜甫的话,又一字不改地用在周邦彦身上,如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中就将他喻为“词中老杜”,陈匪石在《宋词举》中也说:“周邦彦集词学之大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过,这仅指他在艺术技巧上综合前人之长而言,并不是指其词的内容像杜甫那样负海涵天,博大深厚。与他那精工的艺术技巧相比,清真词的意境与情感要显得贫乏单调得多,连王国维也惋惜他“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人间词话》)。清真词在创作方法上是北宋与南宋之间的转折点。他以前的词人,不论是豪放如苏轼还是婉约…  相似文献   

13.
柏秀娟 《江淮论坛》2002,(4):103-106
王国维<人间词话>对李煜、温庭筠、韦庄词的评论,注释者通常引用<介存斋论词杂著>"李煜词"一条来注解.实际上,王国维的品评之词是综合了诸多具体材料作出的评论,而并非仅限于<介存斋论词杂著>.  相似文献   

14.
纳兰词评价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熙十二年,年仅十九的纳兰性德投书客居潞河的朱彝尊。这时,朱彝尊主持编选的《词综》已在上一年着手,他与陈维崧合刻的《朱陈村词》更是早就蜚声朝野,而纳兰的《饮水词》要过四年后才正式刊行。名动天下的竹垞与陈髯恐伯不曾想到,就是这位少年公子,日后在清初词苑会成为与他俩鼎足而三的又一名家。纳兰性德曾被推许为“国初第一词人”,这未免过誉。不过,当朱彝尊与陈维崧双峰并峙,从康熙直至嘉庆年间的词坛风尚,不是追慕姜(夔)张(炎)就是学步苏(轼)辛(弃疾)的时候,唯独纳兰能以自然深挚的情致和婉丽凄清的风格别开生面,另辟蹊径。至少应该说,他是清初在朱、陈而外独树一帜的词人。纳兰词生前就享有盛誉。“内家争播管弦声”,这是姜宸英在纳兰三十寿辰时的赠句;“家家争唱饮水词”,这是纳兰病逝十年后曹寅追怀的诗句,都说明纳兰词脍炙人口的盛况。纳兰身后以迄清末,评价纳兰词者不乏其人,虽立论或有轩轾,都不能不承认纳兰在清初词坛的特殊地位。无疑他是清词中兴运动中具有影响的作家。这里,我们想就纳兰词评价的几个有关问题,谈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5.
香农、施拉姆传播系统模式和词的传播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播媒介使用情况看,词可划分为两大传播阶段:示现媒介系统时期即"歌者之词"(以歌者的口头演唱为主要传播渠道)的时期和再现媒介系统时期即"文人之词"(以书信、印刷品等纸质媒介为主要传播渠道)的时期。在歌者之词的时代,歌者—文人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传播系统,歌者和文人都同时兼具信源和信宿两重身分,歌者在传播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词在这一时期的审美倾向;在文人之词的阶段,文人—文人之间即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传播系统,这一系统的最大特点就是文人创作与传播无需再考虑歌者的审美情趣与文艺修养的问题,因此创作更趋典雅和精致,用典更加生僻,意象更加繁复,寓意更加深远,其审美接受也要求读者具备更加深厚的学养,词于是日益成为文学家案头的精致文学产品,成为词学理论家孜孜不倦寻求"微言大义"的经典文体。  相似文献   

16.
方达 《社会科学论坛》2010,(18):195-199
辛弃疾是我国历史上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在他的词中充满了深切的爱国之情。他对于以往典籍中意象的大量化用,也构成了其词作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在诸多意象中,辛弃疾对于《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意蕴显得尤为喜好。本文试图以辛弃疾词篇创作的时间先后顺序为线索,探讨其对于庄子笔下"大鹏"意蕴的继承与阐发。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清末至“五四”前,文学界曾有过较大影响,它虽为论词之作,但又不仅仅限于论词,在阐述艺术特点、形象刻划等问题方面,有十分精到的见解。今天,我们研究《人间词话》及王氏的文艺思想,对克服当前创作中忽视艺术特点,不注意刻划鲜  相似文献   

18.
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不仅继承了花间词派的风格,也开启了宋初婉约派词新的词风。李煜的词,韵味神异、高奇无匹,他打破了文人专事雕琢的局限,无论在文学艺术上,还是在词的意象上,都达到了高超的境界,在唐宋以来中国文坛,特别是词的创造和研究上,有着巨大的影响。该文在论述李煜词的风格及艺术成就基础上,重点从李煜词中"梦""月""落花"与"水"的意象赏析一代"千古词帝"的词风。  相似文献   

19.
哀感顽艳的纳兰词——兼论纳兰词构成的“文学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于清初的满族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公元1655—1685年),字容若,初名成德,后避讳改曰性德。本文拟从情爱角度蠡测纳兰词;并对纳兰词构成的“文学现象”,作若干探研。 一 学人评述纳兰词,谓其“词以小令为佳,得南唐李后主意”(《关陇舆中偶忆编》)。此说甚有见地。《饮水集》开篇第一首《忆江南》即可作证。忆江南》云: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是默默的相思?还是无名的哀愁?读者尽可浮想联翩。“小立恨因谁”正从李后主“剪不断,理还乱”诸语化出。  相似文献   

20.
有“国初第一词人”之誉的纳兰性德,是中国文学吏上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作家。毫无疑问,古老的汉文学传统、同时代汉族文人的思想和作品风格,影响和规范了纳兰词,但纳兰性德毕竟是满族人,又生活在满族“初入中原”时期,我们不能忽视清初满族的精神气质、心理内涵对纳兰词个性形成的重要意义。本文尝试性地以纳兰性德的满族文化背景为依托,联系其个人的处境、心理等因素,探索纳兰词的个性之源。 纳兰性德出生的1655年,满族入关刚过11个年头,顺治亲政仅仅4年,虽然政局早就明朗,满族对整个中国的统治已成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