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嘹歌》是著名的壮族长篇古歌 ,是经过长期的口头传诵后 ,经过文人的加工和删改 ,用古壮字记录并在格式上作了适当规范的歌谣集 ,它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民俗学价值、语言文化学价值和古文字研究价值。《嘹歌》是壮族歌谣文化的经典  相似文献   

2.
壮族《嘹歌》的起源及其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嘹歌》是一种具有特定的地域性和特色鲜明的壮族传统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积淀形成的。《嘹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越人歌》 ,甚至更早 ,其成熟规范期是在明代。史诗《贼歌》是《嘹歌》文化体系成熟的重要标志 ,随着壮族文人群体汉文化水准的提高 ,古壮字在壮族社区内的流行 ,是《嘹歌》文化体系成熟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3.
《嘹歌》的源头至少可以追溯到《麽经布洛陀》记载的“嘹三妹造友”(即造爱情)的歌以及汉代《说苑》记载的《越人歌》、晋代《交州记》记载壮族先民的“辽辽之歌”。这里的“嘹”、“辽”是壮语“玩乐”之意,是汉字记壮音。《嘹歌》传承与传播的媒介有家庭、歌圩、歌书以及现代的广播、电视、录音磁带、VCD光盘等。在现代传媒介入之前,是有文字传承传播与无文字传承传播相结合;之后则是无文字传承传播、有文字传承传播与现代大众传媒传承传播相结合。政府、社会团体在《嘹歌》传承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嘹歌·贼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反映的壮族文化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贼歌》是流传于广西右江地区壮族民间的一部叙事抒情长歌。它叙述了土司时代一位壮族男子被迫出征的战争经历和爱情故事,记述了土司制度下壮族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平乱战争、风俗文化等,反映了壮族传统的思想性格。价值观念、文化心理等。《贼歌》采用壮族情歌套路式的表现形式,将记叙和抒情结合为一体,语言生动,情感丰富,风格独特,堪称壮族民歌的典范。《嘹歌》是流传于广西右江地区的壮族民歌总集。本世纪七十年代,黄勇刹先生将《嘹歌》中长歌之一《贼歌》整理为民间文学《唱离乱》在《广西文学》上发表,引起了民间文学界的…  相似文献   

5.
《嘹歌》是壮族歌谣的经典之作,它具有音乐艺术和诗歌艺术的双重特性,又是二者的统一体。千百年来,《嘹歌》一直在壮族民间广为流传,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这与其所具有的形式美、内涵美、意境美、韵律美、悲剧美及社会美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嘹歌》的美学价值及美学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壮族民间长诗的数量很多。其中,被研究最多的是被称为“壮族歌谣文化经典”的《嘹歌》。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嘹歌》的搜集整理以及伴随的研究已逾半个世纪。现在,对《嘹歌》的搜集整理及研究的历程进行回顾,无疑有益于今后对《嘹歌》进行更为深入地研究,从而丰富壮族这个善歌民族的歌谣文化的内涵。为清晰论述起见,搜集整理及研究分田东县和平果县两部分进行论述,但需要指出的是,这样做无意割裂《嘹歌》作为一项文化事象的整体存在。  相似文献   

7.
《嘹歌》由《三月歌》《日歌》《行路歌》《贼歌》《建房歌》五部传统长歌和多部传统短歌以及新近搜集整理的《恋歌集》《散歌集》《客歌集》《新歌集》组成,共4万余首,16万多行,可谓浩如烟海,堪称中国民歌之最。《嘹歌》用古壮字抄写,为五言四句式,以押脚韵为主。按内容,《嘹歌》可分为抒情、叙事两类;按篇幅可分为长歌、短歌、中歌三种;按歌唱的时间,可分为日歌和夜歌两种;按曲调,可分为“那海嘹”“哈嘹”“嘶咯嘹”“的咯嘹”“长嘹”“喝酒嘹”六种。《嘹歌》主要分布在右江、红水河、邕江流域。其中心在今平果县,它与古代思恩府的行政中心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嘹歌”是壮族歌谣的经典之作,它具有篇幅宏大、内容广博、以情为主、纪实史诗、风俗尽显、手法独特、音韵优美、魅力四射的特点,在壮族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嘹歌》文化圈包括今广西平果、田东、马山、武鸣四县地,《嘹歌》的文化中心在平果县,然后向周边县地辐射。平果县有168个行政村,其中有100个行政村约1300个自然屯唱《嘹歌》;《嘹歌》的主人公是平果县归德、海城等地人,《嘹歌》的最早创作和歌唱者也应是平果人;在平果县收集到的《嘹歌》歌本共有10多万,是目前所知拥有《嘹歌》唱本数量最多的县;平果县《嘹歌》文化中心的形成,与平果县曾是思恩府治所在地,是区域政治、文化中心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壮族嘹歌研究》一书即将出版之际,覃乃昌给我来电话,约我为这本书写一篇序,我打心里感谢他们对我的信任。我多年来一直进行并关注壮族文化研究,为此我应允了。嘹歌是著名的壮族长篇古歌,是经过长期的口头传诵后,由壮族文人加工和删改,用古壮字记录并在格式上作了适当规范的  相似文献   

11.
壮族嘹歌显示了壮族民间传统艺术的魅力,对其进行保护传承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嘹歌文化面临严重的冲击,而传统的传承模式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与时俱进,进行新的探索。打造壮族嘹歌文化品牌,将会促进当地村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嘹歌文化主要流布地--广西平果县的田野资料为例证,"历时"与"共时"视角并重,描述了迈入21世纪的壮族嘹歌由衰至盛的复兴历程。反思嘹歌文化的发展,文章认为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跨界共享"可以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总结其规律,"传承-创新-再融入"是一重要发展模式。在多元互动的语境下,平衡好文化"向上"与"向下"之间的流向关系,对乡村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在个案剖析的基础上,研究从意象、词汇、文化等角度探讨了壮族嘹歌壮语英译策略。指出译者应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巧妙运用意象保留、移植、转换、浅化、省略、增加等意象翻译手段传递原文的意境,力求保留嘹歌的语言风格与本土文化特色,再现嘹歌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4.
<嘹歌>是流传于广西右江地区的壮族民歌总集,成为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资料.但由于<嘹歌>的翻译整理版本有很多错误,最主要的是拼音壮文和翻译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嘹歌>的学术价值的发挥和艺术魅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王娟 《中国民族博览》2017,(12):137-138
嘹歌流行于广西平果、田东等县,用状语演唱,又称"欢嘹""欢了""欢溜"等."欢"为歌,"嘹"为衬字,以歌中句尾常出现"嘹—"长音为其主要特征.在有关文献记载和文献资料中,对嘹歌的音乐文学(歌词)方面研究较多也较深入,而对其作为山歌存在的歌唱形式方面则论述较少,表现在声部形态和演唱形式等方面有模糊之处.本文采用文献分析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论述流行于平果县境内的嘹歌的歌唱形式及其所依托的民俗文化环境,并试图对嘹歌呈现的特殊性作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16.
嘹歌流行于广西平果、田东等县,用状语演唱,又称"欢嘹""欢了""欢溜"等。"欢"为歌,"嘹"为衬字,以歌中句尾常出现"嘹—"长音为其主要特征。在有关文献记载和文献资料中,对嘹歌的音乐文学(歌词)方面研究较多也较深入,而对其作为山歌存在的歌唱形式方面则论述较少,表现在声部形态和演唱形式等方面有模糊之处。本文采用文献分析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论述流行于平果县境内的嘹歌的歌唱形式及其所依托的民俗文化环境,并试图对嘹歌呈现的特殊性作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17.
“歌会”,是壮族民歌活动的一种体制,是壮族人民用来反映变革社会、变革生活的斗争现实的一种口头文学活动方式。这种“歌的聚会”跟壮族“歌圩”有亲缘关系,但不是一回事。它的活动体制的形成比“歌圩”大约晚一千年,但它自从在壮族人民实际生活中出现,便与“歌圩”并驾齐驱,各自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的功用。而且令人惊异的是,在“歌  相似文献   

18.
杨翰卿  王曾 《民族学刊》2019,10(3):44-49, 115-116
作为壮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学,曾以古文经学为特色的儒家经学形式活跃兴盛于壮族先民地区,以董仲舒之学和以“统合儒释”为思想内容的汉唐儒学传播影响于壮族先民地区,以程朱陆王为主体的宋明理学浸润渗透于壮族先民地区,同时集中表现在壮族伦理道德长诗《传扬歌》与儒家思想的一致性。这是我国历史上壮族先民在精神文化上能够获得较大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可资总结弘扬的思想经验。  相似文献   

19.
云南广南县壮族八宝歌书是刻写在日常器物上用于提示民歌内容的表意图符,图符及民歌反映了壮族人民的人生价值观、生产生活知识经验、社会文化活动等多方面的内容.歌书图符共收集到1072个.八宝歌书与云南富宁坡芽歌书同属一个符号体系,它的发现具有重要的文字学价值、文学价值、音乐美术价值及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歌墟源流──壮族歌圩与其他民族歌场之比较(一)潘春见关于壮歌圩的源流问题,潘其旭的《壮族歌圩研究》、梁庭望的《歌圩的起源及其发展》、昭民的《广西壮族歌圩》、农学冠的《壮族歌圩探源》等,都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可以肯定,壮族歌圩在起源上与远古氏族的生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