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唐启国 《城市》2010,(12):17-20
一、建立宁镇扬同城化示范区是宁镇扬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同城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同城化是城市发展进程中打破传统的城市之间的行政分割和保护主义限制,促进城市一体化发展,提高城市整体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战略。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和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更加广泛、迅速,  相似文献   

2.
广州、 佛山两个地处珠江三角洲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广东省前列.在国家大力倡导区域合作背景下,强化广州佛山同城效应,推进广佛同城化建设,对于加快推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稳步推进,我国城市化发达地区出现了同城化发展的新趋势。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了同城化概念内涵及其理论框架,并以广佛同城化为例,具体分析了同城化的基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实证检验了广佛同城化战略实施以来的要素集聚、扩散以及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研究发现:(1)同城化的实施强化了广佛在省内的经济比重,但在珠三角的份额变化不明显;(2)广州对佛山的公共服务和产业扩散效应不明显;(3)同城化对广佛两市产业结构优化具有负效应。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广佛同城化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雷郎才 《城市》2012,(1):26-29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以广州佛山同城化为示范,积极稳妥地构建城市规划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合作共赢、公共事务协作管理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提升整体竞争力.要强化广佛同城效应,携领珠三角地区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联系紧密的城市群.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指出,"实施《纲要》的突破口在于珠三角一体化发展,而珠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在于广佛同城化".上述要求为广佛同城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广佛两市地缘相近,文化同源,人缘相亲,同城化既是两市人民共同的美好愿望,又是时代赋予的重大历史使命.广佛同城将责无旁贷地担当起携领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者的历史重任,担当起推动珠三角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5.
王达梅 《城市观察》2011,(1):166-174
广佛同城化是一种新型的地方政府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推动两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对中国区域一体化发展也将具有示范意义。鉴于当前中国地方政府合作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广佛同城化要想走出现有合作模式的困境,一方面,必须要确定同城化合作的具体内容,没有合作内容,同城化就是虚假的;另一方面,还必须构建一套完整和有效的同城化合作机制,这是广佛同城化的重中之重,如果没有稳定合作机制作保障,那么同城化合作将陷入空想之中。  相似文献   

6.
同城化作为一项制度安排,是相邻城市之间围绕"同城化租金"与共同利益这一核心,基于更低交易费用诉求的利益博弈与利益共享的制度变迁过程,是基于区域制度租金与潜在收益的"协调博弈—合作博弈—分配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同城化背景下广佛的挑战与机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珠三角一体化的必然路径 2008年12月,广佛同城化战略正式启动实施.但早在2005年,桂城就提出建设广佛RBD,到了2008年,我们牵动帮助南海做城市发展战略,也是基于广佛同城化这一大背景.所以整个南海对推动广佛同城化的热情非常高,尤其是南海,对其作为广佛桥头堡的定位把握得十分深刻,对自身的地理特质挖掘得很深,这个非常好.  相似文献   

8.
曾群华 《城市观察》2014,34(6):61-66
人口空间动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是同城化区域间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在解构人口空间动态维度主体的基础上,将人口空间动态的诉求机制与动因机理架构于更低交易费用的利益诉求之上,解析人口空间动态的模式选择,深入探讨人口空间动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联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引导人口流动与合理分布的策略。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同城化态势下人口空间演变的动因机理,为同城区域的经济发展、城市规划、文化交融等方面的科学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一、双子星建设需要解决的三大问题 在广佛同城的大背景下,我们要谈桂城、芳村片区的建设,定位为双子星是很恰当的.芳村桂城片区,在我看来确实是广佛同城化的重要节点.在这样一个片区的发展过程中,要求两市的有关部门必须解决三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厦漳泉地区是国内较早开启同城化探索的区域,已经成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同城化地区。基于腾讯位置大数据平台上的腾讯迁徙热度,通过对厦漳泉同城化地区城际间人口流动在时间维度上的流动特征、流动强度的分析,以及空间维度上从全国—福建省域—厦漳泉地区不同尺度的城市对外联系分析,探讨以厦漳泉地区为例的同城化地区城际人口流动的时空间特征以及同城化地区城际人口流动与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分工和劳动力分布的关系,并提出推进厦漳泉同城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城市要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就必须在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的前提下不断强化合作协同机制,持续完善基于区域合作的城市创新体系,从而有效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有力提升城市产业层次和发展潜力。要充分考虑城市创新体系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区域科技资源布局的"根植性"、技术能力的非流动性、技术溢出的"空间局限性"等条件,通过强化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等途径,优化整合本地创新体系内外创新要素,针对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中介服务组织和政府机构等不同的创新主体,不断完善和更新配套政策举措和实施办法,促进基于区域合作的城市创新体系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12.
阿盟采取国家间合作与协商来防止冲突的决策制度。理论上,这种决策模式只有在某些合作收益大于单方面行动成本的政策领域才会产生共同政策,但缺乏纯粹的区域层面上的有效运作;实践上,即使在共同利益较多的经济和安全领域,阿盟一体化也只在既定的制度框架下徘徊,仅能达成各国有限的、最低的共同愿望。本文用制度主义和一体化理论来透视阿盟决策制度的本质功能及其对阿拉伯一体化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指出未来的阿盟选择何种决策制度决定着其一体化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相似文献   

13.
面对中东剧变的冲击,海合会在联合维护成员国政权稳定的同时,对内深化合作,对外趁势扩员,拓展地区影响。海合会在坚持内部深化策略的同时首次选择扩员,其根源在于海合会国家对自身根本利益的认知,对维护国内政治制度安全稳定的偏好在其区域经济合作中始终发挥着幕后主导作用。海合会内部经济合作将进一步向民生相关的社会经济领域扩展深化,并逐步从消极一体化向积极一体化迈进,同时政治安全因素在海合会经济合作中的幕后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沙特的领导核心地位也愈加突出。中东剧变使海合会在中东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但其引领中东区域经济合作的难度也进一步加大。  相似文献   

14.
区域一体化下的广州市居民城际通勤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随着区域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格局的形成,区域内城市间的人口流动日益密集,城际通勤者的队伍正日益壮大,并成为检验和分析区域一体化格局的研究对象。本文以广州为案例,。在分析城际通勤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从交通设施、社会经济背景和制度政策因素等角度,分析城际通勤的影响机制。认为,交通设施决定通勤方式,反映于通勤时间,制约出行一时间比率;社会经济背景属性影响城际通勤,家庭结构越复杂、工作职务和收入水平越低,其出行一时间比率越大,“行政区”经济、市场化改革等制度政策因素也对城际通勤产生影响。并从完善交通设施、优化基础设施布局、改善城市与区域规划、促进公共服务设施均衡配置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国际旅游岛是海南发展的大战略。当前,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下,需要整合城乡旅游资源,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本文分析了海南城乡一体化的现实需求和国际旅游岛框架下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出矛盾,在此基础上,提出把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行政一体化作为推进海南城乡一体化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呈现新格局,主要表现为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加快,优势产业各具特色;以城市群为核心,形成空间发展格局;区域开发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区域合作和一体化不断得到加强。与此同时,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也遇到新的挑战。因此,必须联动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开拓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香港与新加坡及相关区域经济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广东经济层次的提高和对外经贸合作的升级,粤港、粤新之间传统的经贸合作模式难以继续维系。基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整合理论,本文在剖析粤、港、新经济发展和格局演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粤港、粤新差异化经济整合模式、整合机制及主体内容,并进一步阐述广东在粤港新经贸合作中的优势及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李樱  周嘉毅 《城市观察》2009,1(1):136-143
珠三角城市群产业一体化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路径。与此同时,轨道交通的建设将迅速缩短沿线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从而重构城镇产业的竞合格局。本文在分析珠三角产业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加强了轨道交通对未来城镇格局的影响,试图从空间格局的角度理解区域产业一体化,对未来珠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南京区域金融中心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锋 《科学发展》2010,(3):38-44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重要的国家战略,中国迫切需要有这一竞争战略高地的支撑。应当坚持从国家战略高度,理解、思考、谋划、引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要强化目标意识和差距意识;二要加强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两个体系建设;三要大力发展投资基金类金融中心;四要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改善金融发展环境。南京区域金融中心构建是泛长三角一体化的迫切需要,有着众多的优势条件。应当明确指导思想与指导原则:壮大南京金融体系,做强南京金融机构;建设南京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基地;建立推进南京区域金融中心构建的保障条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南京区域金融中心同在中国长三角和泛长三角地区,区域内各城市都应参与合作共建与联动。上海、南京这两个中心建设应当积极进行错位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