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6 毫秒
1.
孙冰 《社科纵横》2009,24(1):88-90
认知语言学抛弃客观主义的哲学观,提出经验现实主义哲学观,从概念结构、概念化、范畴理论、认知模式等有关认知理论入手说明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观,即,不能独立于人这一实体。实际上概念和意义重合。传统的一词多义理论也被隐喻理论替代,即隐喻是真实的。但有不同学者对隐喻理论相关问题,如本原问题、隐喻概念和概念隐喻的区别等提出看法,这里列出供讨论。  相似文献   

2.
从修辞现象到认知现象——谈隐喻的两大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觉华 《学术交流》2006,(7):135-137
隐喻研究在中国和西方历史悠久。隐喻历来被看作是语言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修辞格。隐喻可从不同视角划分为修辞隐喻和概念隐喻两大类型。而隐喻的相合,则是一种主观上带有内涵意义的融合,是人的审美力与艺术想像力的体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隐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为空间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  相似文献   

3.
汉语饮食隐喻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它以人的基本经验为基础.隐喻的形成,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结构映射,即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中国人的潜意识里存在着一个主导概念隐喻,即:吃饭是人生.这个主导概念隐喻存在于一个系统观念联系里,包含一系列的子概念.汉语中存在三类饮食隐喻现象,即分别从具体的饮食概念域、从表示动作状态的饮食概念域、以食味词为源域到非饮食概念域的映射,暗含于这三类隐喻现象其中还有众多的子概念隐喻系统.汉语中大量饮食隐喻的存在和汉民族的具象思维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在对世界概念化、范畴化的过程中,基于身体组织、边界接触的空间感知从根本上引导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它是蕴含在前概念框架中的核心观念.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是一个从物理空间向其他认知域的隐喻映射的过程.语言系统中的空间关系是时间关系的隐喻来源,由此形成了概念意义与语言结构间的对称性.但由于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中心不同,话语主体建构语义内容的方式不同,从而使概念意义与语言结构间也呈现出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5.
闫坤如 《创新》2016,(1):64-70
科学解释与解释项和被解释项之间的概率关系密切相关,但是对概率的理解影响科学解释的发展,到底科学解释中概率是客观概率、倾向概率还是主观概率?这涉及对科学解释内在机制的界定以及对科学解释的研究。文章通过对客观概率及其解释困境、主观概率与科学解释、概率解释的恰当性条件等三个方面的论述,认为科学解释中的概率必须关涉解释主体的信念,也就是说,在解释的语境相关进路中的关涉解释者的信念才能避免解释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6.
人总已经与他人共同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他人的存在是个体生存的本体论前提。这是一个获得广泛认同的基本命题。但是认同与证明属于两个不同的层次,而对此命题严格的逻辑证明还始终没有给出。原因就在于这个证明要比人们所设想的过程复杂和困难得多。它要求我们超越经验的描述,探讨生存实践的始基性结构。 我们的证明从领受个体实践的始基性结构出发,因为人从最落到实处的意义上讲是个体。个体的人的活动不外分两种;个体通过手、脚、躯体和由它们把握的物质工具系统进行的改造外部物质世界的活动,我们称之为物质操作;个体通过想象、概念运演…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8,(9):101-104
近年来,随着语言学和文学的结合,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的快速发展,英文诗歌和诗歌隐喻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隐喻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作为隐喻的重要载体,为我们分析隐喻理论的应用提供了大量的语言资料。人们普遍认为,诗歌隐喻比日常隐喻更具有审美性、新奇性、趣味性和神秘性。诗歌隐喻的解释是一种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激活、联想、抑制、推理等方式来理解诗歌隐喻。读者在语言语境和背景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混合、映射、框架和其他认知操作的过程,最终成功地获得隐喻意义,理解英文诗歌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高文  赵维森 《唐都学刊》2008,24(4):107-110
形象性是文学艺术的最重要的特征.文学艺术的形象性与生活世界的形象性必然具有不同程度的一致性或同构关系,形成隐喻性关系或象征性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不同的表现形态,由此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手法、艺术风格与艺术流派.艺术形象与被表现对象之间的隐喻、象征关系具有直观具体的形似性、抽象间接的相似性.着重考察表现抽象情感、理念的艺术形象的隐喻、象征特点.  相似文献   

9.
赵维森 《社科纵横》2008,23(8):148-150
当代隐喻学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思维的基本方式,它规约了人们的一切精神行为、文化行为和实践行为.而一切教育都旨在通过已知的经验知识来理解把握一切未知领域的事物、现象、问题,因此它与隐喻以彼类事物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和精神行为在实质上是一致的.教育无论立足于启迪人的智慧还是传授知识,无论从教育主体的教育手段的具体实施还是从教育客体接受教育而言,隐喻在其中都发挥着重要的方法论作用.隐喻是一切教育方法的总原则.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思维主要是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横向思维看事物以及事物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和关系。纵向思维看事物的发展过程。传统思维也看事物的结构,但主要是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去看。很少注意事物结构的层次关系。层次思维是遵循物质世界的层次关系所产生的思维方式。整个客观世界及其中的事物是分层次的。层次是客观世界的普遍现象。要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事物必须对其层次去认识,进行层次思维。因为只有思维关系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一致才能如实反映客观世界。层次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它使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和实践更具体、更精确、更深刻、更丰富,能对  相似文献   

11.
一、社会实践的由来、发展和实质关于实践的问题,不仅辩证唯物主义承认,机械唯物主义也是承认的,就连实用主义也把实践放在很重要的地位。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同实用主义的实践概念是有本质区别的。除了同实用主义在精神决定物质、意识决定存在、主观决定客观这个基本出发点根本不同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即它们主张的是个人实践,辩证唯物主义则主张社会实践。什么是社会实践,它的由来、地位和实质又是怎样的呢?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既不是单纯的思想活动,也不是纯粹的客观世界自身的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它是体现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它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中介与桥  相似文献   

12.
生活世界与审美对象意义世界的本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象学的生活世界既不是与人无涉的客观世界,也不是与客观世界相脱离的主观世界,而是主客相亲相融的意义世界;生活世界具有非课题性、奠基性、主观性和直观性的特征;生活世界是人的原初经验世界,它构成了审美对象意义世界的本源;审美对象的意义世界是对生活世界这一原初世界的具象呈现,是对人的存在意义的一种感性体验和把握.  相似文献   

13.
英语词汇的意义演变是通过隐喻的方式进行的,隐喻是修辞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对于词汇习得有着重要作用。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应改进当前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5,(7):116-118
语法隐喻是语言的系统概括,概念隐喻反映了人的基本认知经验。在构式语法的解读中除了跨构式的联结自身存在的认知(概念)隐喻外,语法隐喻的解读可以说明构式的紧密度和语义的高度概括。双及物构式内部的隐喻之外,语法隐喻的解读也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5.
转喻和隐喻都是人类基本的思维模式。从人类语言起源假说、儿童语言习得特征和人类思维发展进程来看,转喻代表了人类思维初级的、也是更基本的认知方式。隐喻思维是随着人类认知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转喻思维所处的位置应该是隐喻思维产生的前阶段,因而更具本源性。转喻和隐喻代表了人类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认知发展阶段,共存于人们的认知结构中,在人们的认识和表达世界中协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要实现和真正落实“三个代表” ,必须促使和搞好“三个结合”。一是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相结合 ;二是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结合 ;三是物质与精神相结合。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 ,一定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 ,这样才能卓有成效地落实“三个代表”。  相似文献   

17.
毛克明 《探求》2004,1(6):53-56
关于如何历史地还原毛泽东思想的"客观形成",学术界存在6种不同的"起点论".关于毛泽东思想的"主观提出",亦即怎样科学地表述毛泽东思想,在史料学意义上也有多种说法.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是极其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7,(12):112-119
认知心理意义上的具身认知肇始于Lakoff所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该理论开创性地将感知觉图式与概念表征联系起来,对传统"符号表征与计算"立场的第一代认知进行了革新。在理论假设与研究层次上,源于语言归纳、具身心理机制、认知神经层次等问题使得概念隐喻观被视为"不彻底的""弱具身"取向。近年来的实证研究,从时间-空间隐喻、温度-人际隐喻、道德感隐喻、重量隐喻等领域内均发现了隐喻始源域-目标域之间的"双向映射",意味着概念表征-具身经验间具有更为紧密的联系。随后Barsalou提出的知觉符号理论则从更为深层的角度——神经生理层面对具身现象进行了描述与预期,并得到了诸如:镜像神经元、隐喻句理解、"动感共振"等神经生理现象的支持。今后研究应从心理-生理视角出发对具身现象进行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19.
鲁贞银 《浙江学刊》2003,2(2):84-91
胡风创作论的主要特点在于强调创作主体的能动性,强调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作家的主体意识对于对象所起的积极作用。作为其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主观战斗精神”概念的形成与胡风对鲁迅的人生和文艺实践的解读密切相关。胡风着重从“主观(心)”、从伦理层面(主观和心的发扬)接近鲁迅,在鲁迅身上深切感受到强烈的主体意识,并把这些作为鲁迅传统的核心基点,从中整合出一种精神力量,纳入到自己的艺术与人生一元化的整体艺术观之中,认为作家只要拥有战斗的主观精神,就能够通过艺术来追求人生的完美,进而构建起以“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的独特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语境中继承和推进了“五四”的思想主题,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学范围。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6,(2):114-117
聚众斗殴罪是指聚众斗殴,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司法实务中聚众斗殴犯罪的适用存在争议,如何理解与适用聚众斗殴犯罪,就需要认真分析犯罪的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聚众斗殴罪侵犯的犯罪客体不仅是公共秩序,而且包括公民的人身权,犯罪客观方面包括聚众行为和斗殴行为。犯罪主体是不法团伙,犯罪动机具有不正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