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国农业的挑战与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未来我国农业将面临两个挑战人口和食物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农业资源刚性约束更加突出。这将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考验中国粮食安全。现有的应对方案包括扩大粮食进口、依靠市场调节、增加技术投入和强调政府支持等,虽能取得一定效果,但都不足以在根本上构建起实现粮食安全目标的长效机制。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是进行粮食生产的组织方式创新,这可以从生产、贸易、市场等方面降低粮食领域中的风险。围绕组织创新,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完善现有粮食安全政策。  相似文献   

2.
论二十一世纪初期我国的粮食安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战略性资源的粮食工治久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人口、耕地面积、多咎作物的复种指数、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的单位产量的变动入手,分析21世纪前30年我国粮食需求和供给态势,讨论影响我国未来30年粮食安全是约因素。  相似文献   

3.
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把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的重要性提升到崭新的政治高度。2021—2022年,地方党委和政府都把扛稳粮食安全责任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初步见到实效。下一步,在制度上要细化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的考核指标并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三大区域在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保障粮食供给方面,应采取不同措施:主产区在保障自身粮食供给的同时还要努力增加净调出量,重点是以新增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为主要抓手,进一步夯实粮食生产的“良田”基础;产销平衡区粮食供给主要依靠自己,重点是将新增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与高效节水灌溉、撂荒地整治等工程同步实施,加快补齐粮食生产的农田水利设施短板;主销区粮食供给主要依靠主产区,要在巩固区域内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拓展外部粮源渠道。  相似文献   

4.
农产品国际贸易自由化趋势下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未来的 30年里 ,保证粮食供给、确保粮食安全 ,是我们始终需要重视的战略问题。国际粮食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形成和强化将对中国的粮食生产结构调整、粮食进口、政府对粮食流通的调控等产生影响。我们必须从提高粮食生产和利用效率、加快粮食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强化政府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适时适量增加进口等方面做好工作 ,以实现长期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5.
在粮食供给方面,发展中国家主要从粮食生产、粮食流通、粮食贸易等方面采取相应的促进政策提高粮食的自行生产能力以及调剂余缺的能力。在粮食获取方面,主要通过提高人们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来提高其获取粮食能力,并加强安全网的建设应对临时冲击。发展中国家提升粮食供给和获取能力的政策与减贫的政策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缓解和消除贫困是确保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加强对农业的支持是改善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的最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粮食安全问题是关乎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从粮食生产和粮食供给的微观角度来看,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取得显著成就,但同时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也存在一些隐患,包括耕地和水资源短缺,粮食种植结构与消费结构不适应,种粮收益逐年下降,粮食生产劳动力老龄化严重,现有的粮食补贴方式具有不可持续性以及粮食浪费现象严重等。因此,需要从健全耕地保护监管体系,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优化粮食产业区域布局,构建生态高值粮食产业体系,推进新产业新模式融合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完善粮食动态补贴机制,倡导全民节约等方面着手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7.
简述建国以来粮食安全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粮食安全问题是关乎国家安全的战略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建国以来,一方面,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成功地以占世界可耕地10%的土地资源解决了近世界1/4人口的粮食问题,有许多经验需要总结;另一方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很长时间里,国内政治运动不断,粮食安全思想的形成过程充满了争论、反复乃至斗争,有许多教训需要吸取。因此,明确提出对建国以来的粮食安全思想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粮食安全研究的新进展:一个文献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粮食安全对中国而言具有异乎寻常的意义,在学术界围绕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也形成了许多研究成果。从概念界定、粮食生产和需求、国内粮食市场、国外粮食贸易以及粮食安全的基准和测度等方面,对现有关于粮食安全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指出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指明方向,将有利于深化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始终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这一目标在充满不可逆、不稳定和不确定的新形势下更为紧迫。新形势下,粮食安全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深化,在战略目标上体现为数量可得、质量可靠、品种多样和底线保障四个方面。同时,新形势下确保粮食安全既面临自然风险、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等传统风险,又面临农业技术应用风险、地缘政治冲突风险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等新型风险,而且风险叠加易形成系统风险。为此,亟待构建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国际治理能力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粮食安全战略保障体系,保障我国长久可持续的粮食安全。在具体政策措施上,需要通过提升粮食竞争力、深入实施“两藏”战略、优化粮食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和构建“节粮减损”机制提升我国粮食生产能力;通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支持企业“走出去”提升国际治理能力;通过完善仓储、物流和应急等设施以及划分突发事件等级并制定预案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一 1、农业发展面临的四大挑战。 跨入九十年代,我国农业进入发展新时期,面临新挑战:首先是人口起始基数大,增长惯性强,潜在威胁重。人口正以每年1600万的惊人速度增长,使得我国每年52%的新增粮食和58%的新增消费用于满足新增人口需要,人均占有耕地从1949年的2.71亩下降到1988年的1.35亩,下降幅度达50%,庞大的人口数量通过对粮食、衣着等基本生存条件的巨大需求而转化为对土地、淡水等农业自然资源的沉重压力。二是农产品供给短缺趋于扩张。当前我国处于需求结构急剧变动时期,在相当长的阶段内食品需求将持续增加。到本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人均千斤粮是一  相似文献   

11.
粮食核心区建设是国家针对全球粮食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和国家粮食战略安全问题进行的战略规划。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建设对于保障区域粮食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农地制度变迁和粮食核心区建设紧密相关,粮食核心区建设客观上要求进一步增强土地大范围、跨行业流转,充分盘活土地要素资源。本文分析了粮食核心区建设和农地制度安排的基本关系,并在对核心区农户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土地流转及土地制度变迁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60年粮食安全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粮食安全始终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头等大事,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粮食安全,从经营体制改革到改革开放、从生产发展到流通保障、从科技进步到政策调控与扶持等各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我国在漫长的经济建设历程中,粮食安全始终没有成为经济增长的障碍和瓶颈,特别是在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波和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依然能够独善其身,泰然处之,粮食供给安全,社会和谐稳定,取得了粮食安全供求平衡的大好局势。但是,从未来和发展的视角看,中国粮食安全有潜力也有隐患,有波动也有挑战。据此,中国应切实落实粮食安全保护政策,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推进科技进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积极有效的推动粮食安全水平的提升,保证粮食长期稳定持续安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察了饥饿现象在全世界的分布状况。它分析了人均粮食生产水平的变动趋势,指出虽然从全球水平上看粮食生产领先于人口增长,但有几个地区近年的发展趋势令人担忧。埃及和孟加拉等人口众多的国家已经接受了大量粮食援助。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国家依赖粮食援助愈来愈多。人口迅速增长常常是改善粮食生产和消费状况的重大障碍。本文还讨论了影响粮食安全水平的关键因素,预测了今后30年世界粮食需求的可能增长。文章认为,对世界粮食需求增长的满足必须加上几条重要的限制:第一,今后30年只能继续维持很低粮食消费水平的人所占比例恐怕会更大;第二,未来增长的粮食需求有一部分必须通过扩大国际贸易和援助来解决;第三,在世界某些地区增加粮食生产需要付出可观的破坏生态环境的代价;第四,今后必须大大增加粮食生产投资;最后一点,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来增加粮食生产不仅行不通,甚至是危险的。为了给世界上的穷人提供最低限度的粮食安全,有必要建立一些制度性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在粮食生产、供需、贸易等层面仍存在较大粮食安全保障压力,其主要表现为:中国粮食生产遭遇增产瓶颈、种植成本持续上涨、水土资源约束及生态承载压力加剧等困境;粮食供需面临品种结构偏离、产销区域结构失衡等问题;粮食对外贸易中出现外粮依存度上升而国粮自给率下降、国际粮食贸易供应来源和运输路线过于集中、国际粮食贸易摩擦加剧、融入国际粮食治理体系受阻等难题。中国亟需从生产、供需和贸易三个维度构建高水平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牢牢守住耕地数量及质量红线、提高农业经营规模水平、加快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提升粮食可持续供给能力;优化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破解粮食产销区域失衡难题;提升外粮资源自主管控能力、参与国际粮食安全治理,降低国际粮食供给输入性风险,全方位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国家经济安全的视角分析,粮食是一国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具有典型特征的公共产品.由于粮食安全具有典型的公共物品属性,因而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对粮食生产极易出现偏好差异,这也是造成粮食供给短缺的体制性根源.近几年,我国实施的粮食直补政策虽然在短期内有效解决了粮食供给短缺难题,但由于忽略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利益的非均衡性,因而效率和公平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从长期看,探索区际工农业级差收益转移机制,不仅有助于欠发达地区发挥后发优势,也有利于形成区域间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模式,同时也可以长效地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60年代起,我国就将谷物、豆类、薯类共同列入粮食统计范畴。这一做法与国际通行惯例差异较大,而且随着大豆、薯类等部分作物实际用途的改变,继续沿用该统计口径不利于厘清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为更好地适应新型粮食安全观,更准确地反映我国粮食安全水平,以及更顺利地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现行粮食统计口径十分必要。同时,为有效对接调整粮食统计口径带来的政策制度方面的变化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需要在调整过程中辅以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中国粮食供给变迁及其影响因素,认为粮食生产是中国粮食供给最主要的来源,粮食储备是粮食供给的重要补充,谷物净进口占中国谷物的供给比重很小,但中国大豆的进口依存度却远远超过粮食安全要求的水平;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是土地和灌溉用水等资源性投入以及肥料等现代生产要素;机械总动力对粮食生产的作用并不明显;自然灾害对中国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我国历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都是围绕“保障粮食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及保护粮农利益”这一基本目标进行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在市场化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 ,粮食流通体制运行效率低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因此 ,近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政策取向应该是 ,全面放开粮食市场 ,促进粮食流通。粮食补贴方式的改革必须有利于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 ,并以此为契机 ,推进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一、土地生产率导向模式的设置依据 土地与人口的矛盾所决定的农产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将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的一个突出的矛盾。农产品总供给的不足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警觉。如何实现农产品的总量动态平衡?短期措施是:抑制需求,扩大供给。抑制需求的途径不外乎,第一,控制人口增长;第二,合理安排国民消费结构,控制转化速度;第三,厉行节约。然而,其潜力都是十分有限的。从较长时期来看,重心在于扩大供给。  相似文献   

20.
中国粮食安全的系统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全新的角度系统地概括了粮食安全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中国的粮食安全既面临着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 ,也面临着科技落后、投入不足、政策波动、观念陈旧、生产规模小及市场需求变化和国际化趋势的严重挑战。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途径在于 :依靠现代科技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确立正确的粮食政策 ,充分利用国内外粮食资源和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