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辽宁旅游产业的区域整合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辽西、辽中、辽南和辽东四大旅游区域的地理区位、旅游资源、旅游市场等特征和旅游产业发展状况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旅游价值角度的分析,可以见出辽宁旅游产业区域整合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竞争与合作、统一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辽宁旅游产业区域整合的对策在于建立区域协调机制,依据区域优势,制定产业整合战略和市场发展策略,以中心城市为节点扩大旅游交通网络,打破区域界限组建旅游企业集团。  相似文献   

2.
从城市区位与城市功能定位的关系出发,以成渝经济区、成贵高铁等重大事件为依据,分段描述了宜宾区位优势发生的变化,特别指出了成贵高铁对宜宾具有倍增区位优势的根本作用。在对宜宾已有定位提法的考察基础上,结合知识经济时代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趋势、宜宾在成贵高铁影响下的区位优势、宜宾"十二五"发展的一些主要规划建设内容,认为宜宾已初具区域门户型中心城市的特征,应该抓住机遇,适势适时将西南门户型中心城市作为宜宾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新定位。  相似文献   

3.
城市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城市的交通、城市的基础设施、城市整体形象都深刻地影响着一座城市的竞争力和所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从调研分析可知,新疆呼图壁具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空气洁净,气候宜人,无重度污染企业。城市建设应扬长避短,提高县城的综合竞争力,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对住房开发投资区位选择的约束作用是通过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区位优势再造”过程实现的。这种区位选择特征具体表现为在不同的城市或区域中,住房开发投资总量随着基础设施投资配置的差异呈现出显著的规律性变动。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进一步表明:住房开发投资的区位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并不依赖现有的城市基础设施现状,更多地依赖后期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对当前的城市基础设施整体水平改善的力度,即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对城市基础设施整体水平改善的边际效应。因此,优化当前住房开发投资的区位结构,实现住房产业的区域均衡发展,强化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是关键。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冷链物流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省具有发展冷链物流的区位优势与资源后盾,在技术提升、市场成型、政府支持三者合力的助推下,可以依据各区域冷链物流流体、流量、自然态势、发展空间等要素,链接“点”(重点城市)与“轴”(冷链物流通道),战略性地布局河南省速冻与肉类加工冷链物流核心圈层、果蔬冷链物流带及特色冷链配送中心的冷链物流网络体系,以带动各区域物流节点,实现省内与省际冷链物流区域的互通与联动。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投资学理论,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指出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对我国经济整体发展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而且通过其区位分布与区位分布的演变,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提出和"丝绸之路"申遗成功,为作为丝绸之路东方起点的洛阳区域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洛阳应该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充分利用丝绸之路东方起点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桥头堡的优势地位,以及历史文化、工业基础、科技人才、区位优势等资源乘势而上,促进区域发展,把洛阳建设成名副其实的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市发展的实践揭示,绝大多数城市的行政中心所在区域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商业中心;行政中心迁移往往带来迁入地零售商业的爆发式增长,行政中心 区位和迁移与城市商圈空间分布之间有着显著关联.文章通过动态模糊算法仿真分析发现:行政中心对其空间所在区域的商圈发展有积极的正向影响;行政中心空间区位迁移与城市商圈空间结构演化存在显著的空间耦合互动,即迁入区域的商圈发展将显著加速,特别是区域内新商圈成形将明显加速,对迁出区域商圈的影响则相对不明显;城市商圈空间分布发展显著变化.最后,以长沙市的经验数据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中国区域产业发展之道,1949-1976年朱德前往全国各地开展了大量的系统研究,并提出区域产业发展实践要坚持因地制宜的观点。朱德认为区域产业的发展需要立足区域的自然和社会区位条件,明确发展方向;立足区域的区位优势,形成区域产业特色;同时,要通过制度机制改革和区域贸易,实现区域产业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10.
诞生于20世纪的63座煤矿城市,占我国城市总数的1/10。煤矿城市在中国城市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期出版的《20世纪中国煤矿城市发展史研究》首开中国煤矿城市史研究的先河,从概念界定,煤矿城市分类,煤矿城市转型,六大区域煤矿城市的区位、发展过程及特点等四个方面论述了20世纪煤矿城市的发展演进。该书在概念厘定、煤矿城市发展历程、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新颖见解,是一部系统、全面的专题史著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西安私营经济发展状况及不同时期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私营经济在旧中国是西安工商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主体;新中国成立后直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西安的私营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恢复生产、鼓励发展;限制改造、公私合营;调整政策、适当发展;割资本主义尾巴、彻底消灭四个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25年间,西安的私营经济也大致经历了缓慢恢复、初步发展、快速发展和高速发展四个阶段,现在已成为西安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军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理念及其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是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主体,更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主体形态.打破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的行政壁垒,实现行政边界、地理边界和经济边界的耦合,以城市群整体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单个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在回顾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从城市可持续发展到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转变的必要性及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并采用规范分析方法考察了中国21个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现状,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能力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和山东半岛4个城市群属于高水平可持续发展型,其余17个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基于研究结论,笔者认为可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优化空间结构、“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三方面着手提升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3.
该文通过分析新疆城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下考虑新疆城乡问题,走以城带乡、以工扶农、以商促农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道路,才能实现新疆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指出了统筹城乡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明确了统筹城乡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阻碍因素,针对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推动统筹发展,坚持以城带乡,改善农村人力资本,提高农民素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城市绿地空间既有助于调节城市生态环境,也可以改善居民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促进社会整合,在城市人文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以绿地空间为切入点,探讨不同发展阶段下,城市治理思路对土地空间使用方式的影响。基于中国336个城市数据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绿地空间的面积和占比越大。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差距存在交互作用,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乡差距较大时,城市治理目标以经济导向为主,相当程度上忽视了空间使用的社会生态效益,绿地面积较小;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乡差距较小时,城市治理呈现多元化价值导向,强调空间使用的综合效益,绿地面积提高。研究结果从侧面论证了同时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友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鉴于城市形态与城市可持续发展间的紧密关系,选择科学形态,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城市规划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并对我国当前的城市空间拓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汲取国内外先进发展经验及理论的基础上,指出我国构建可持续城市形态的关键在于必须从我国城市发展各项实际出发,实现城市生态、社会、经济的同步可持续发展,并提出可持续城市形态的理想模式,为我国构建可持续城市形态作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城市文化:城市发展的内驱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文化是城市社会成员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城市文化具有地域性、聚集性、包容性与选择性、多元异质性、延续性和动态性等特征。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量,这主要表现为:城市文化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城市文化为城市发展塑造形象和提高品位;城市文化是城市特色形成的条件;城市文化为城市发展增强辐射力和整合力;城市文化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18.
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模式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统筹城乡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各地区应依据一定的原则,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宜的发展模式。重庆和四川适合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陕西、甘肃和宁夏适合以城带乡与城乡网络化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青海和新疆适合多级中心,梯次辐射的以城带乡模式;贵州和云南适合中等城市优先发展的模式;西藏适合强源固点、发展轴线的点轴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9.
杭州城市发展特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杭州城市发展特色研究对于加强省域中心城市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比较研究的角度,从国际国内城市发展的背景、相关城市间的关系和类似城市的条件分析等方面着手,提出了杭州城市发展的优势条件以及城市发展特色确立的基本要点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未来中国城市建设的首要问题。实施生态规划方法 ,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是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保证了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创建每一个功能合理、环境优美的城市小区将有效优化城市资源 ,促进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