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从小人物外部生活环境和自身生活方式以及作者创作的角度,对契诃夫短篇小说进行了分析,得出“喋喋不休”不仅意味着小人物孤独的境遇,还体现了小人物随遇而安、聊以自慰的生活方式,进而展现作者对这些人奴性心理的鞭笞;“喋喋不休”还表达了契诃夫对小人物生活近距离的表现以及他仁爱之心的轻轻长叹。  相似文献   

2.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讲述美国内战前白人少年哈克与逃亡黑奴吉姆乘木筏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的故事,它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人间冷暖和世间百态。小说中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与岸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对哈克的性格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反映出作者对简单、自由生活的向往,对回归自然、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渴望以及对人的贪欲的批判等生态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生态批评角度分析<小城畸人>体现出的生态思想.本文认为小说通过描绘温士堡镇居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以及对人物心理的探究,展示了现代人在工业文明的入侵下精神匮乏,行为怪异以及欲望的膨胀,而主人公乔治·威拉德从"小我"到"大我"的升华表明作者追求自然与人和谐一致的美好愿望,从而完成了对工业文明的批判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黑暗的左手》是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厄休拉·勒奎恩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小说,表达了对消除二元对立、实现世界和谐的人文关怀和生态关怀。因此,从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来探讨这部作品,对人文责任日趋淡漠、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当今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华兹华斯的人地观主要体现在他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认识上。他从自然予人快乐和人性指引以及人予自然“生命的敬畏”两个方面,即自然环境对人的情感、性格、道德、生活和劳作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顺应,表达了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地观。他的人地观既受到孟德斯鸠等人提出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也为20世纪的“人地或然论”和“人地和谐论”奠定了基础。其形成既离不开那时的社会环境和希伯来文化中的生态保护思想,也离不开诗人对自然环境独到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6.
"和谐"是包含差异的整体。"和谐"的抽象统一并不能表达人的主体性和自由,社会生活的伦理表达了现实世界和自我意识的自由,它构成了人类精神从法(客观)到道德(主观)的内在统一与和谐,体现了人的自我意识中的"活的善"与现实世界的行为的合一。  相似文献   

7.
用艺术中最能展现人类思想情感,道德情操的艺术,也是人类最敏感的艺术形象———人体,来表达人本身的思想感情以及与大自然的关系,这是当前能表达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和亲密关系以及表达人是自然之精灵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用艺术中最能展现人类思想情感,道德情操的艺术,也是人类最敏感的艺术形象--人体,来表达人本身的思想感情以及与大自然的关系,这是当前能表达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和亲密关系以及表达人是自然之精灵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有产业的人》被公认为高尔斯华绥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主要描绘了19世纪朱英国社会中产阶级生活的图景。高尔斯华绥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对当时英国社会个人道德沦丧和社会伦理失序的关注。从责任伦理的视角对小说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揭示作者通过小说所表达的建立和谐秩序的伦理理想进而认识到这部作品的重要的当代社会价值.即重视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摆脱个人道德论丧和社会伦理失序的危险,是英国社会获得新生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0.
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小说表达了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确立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尺度,同时对现代化进程中底层农民严酷的生存现状进行了严峻的审视。作者的社会关怀和个人风格结合得日臻完善,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文学地理版图。  相似文献   

11.
凯特·肖邦的《觉醒》通过对女主人公艾德娜在男权压迫下自我意识觉醒过程的描述,探索了自然和女性的联系,揭示了父权制以文明为工具对自然与女性的双重统治,表达了作者对女性的关注、对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的歌颂和对城市文明的批判,透露了作者构建一个两性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社会的理想,蕴涵着深刻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2.
日本作家青山七惠的新近小说集《离别之音》,不仅呈现了作者对人物描写的细腻,更通过几个看似毫无关联的故事,暗暗表现了现代人的生活样貌。在现代性影响下,形形色色的现代人在繁重而枯燥的工作压力下,表现出有别于从前的人际关系。以现代性理论对此小说内容分析发现,不和谐的人际关系、都市文化给人的困顿、现代社会异化所产生的疏离感,以及妄想,隐约勾勒出现代生活的人际关系图景。  相似文献   

13.
和谐是中国古人最崇尚的审美理想,和谐审美对古代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晋宋山水田园诗展现的自然美和生活美均以和谐为审美的标尺,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本文试图通过文本的剖析深入探讨晋宋山水田园诗以和谐为核心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4.
《六棵树》真实地反映了当下农村普遍的生态现象,集中体现了贾平凹的生态意识.《六棵树》以人与树的关系为叙述的重点,隐喻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在回忆中透过人与树之间相依相生的情感,传递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生态观念;作者记叙现实环境中树的湮灭和消失,反思现代文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与人类精神生态的破坏;最后,作者怀念树,其实是怀念已经被破坏了的自然,怀念自然文化的复归.贾平凹呼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表达着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情怀.  相似文献   

15.
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以母女两代华裔在美国家庭与社会生活为线索,展现了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碰撞与冲突。而随着女儿一代对母亲乃至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母亲对美国社会与文化了解的加深,两代人之间以及与美国主流社会之间终于达到了相互包容与理解的境地。中美文化从二元对立到和谐共处,不仅是作者跨文化思想的表达,也是中美文化交流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幸福与尊严的心理和谐之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是"为人民服务"在当代的最为直接、具体的表达和体现,也是建立和谐社会应实现的目标。由于心理和谐是幸福与尊严的基础和源泉,因此要使人幸福、有尊严,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和提升人的心理和谐,包括自我心理和谐、人与事的心理和谐、人际心理和谐、人与自然的心理和谐、个体与群体和社会等的心理和谐。  相似文献   

17.
乡愁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社会群体中的对故乡、田野、过往表达怀念与思绪的社会心理行为。梳理乡愁的文化特质,发挥乡愁中表达的人文情怀与和谐理念,不仅有助于缓解城市生活快节奏带来的生活压力,还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推进和谐社会的共建共享。休闲生活发展的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居民的乡情表达与乡愁抒发,照顾不同社会群体的乡愁情感,同时注意乡愁表述的异化问题。通过乡愁表达与休闲生活的结合发展,促进自然、和谐的处世态度在全民中的树立,使人们在快节奏生活压力下获得来自乡野的文化满足,推动城乡社会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暧昧性表达是日语语言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在日常的语言交际中暧昧表达随处可见,它反映了日本人的传统生活态度,也反映了整个日本民族的文化个性及其生活伦理。日语的暧昧表达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曲折婉转、含蓄内秀的日语,给人带来愉快的社会环境和和谐的人际关系,颇受日本人的喜欢。日本独特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创造了这种独特的语言文化。  相似文献   

19.
在汪曾祺的代表作《受戒》中,作者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出发,对人的生存状态予以关注和思考,凸显出一种诗意自然以及诗意生存的整体和谐之美。和谐美是生态美学研究中的一种理想状态,文章从和谐生态美的角度,对《受戒》进行了重新阐释和解读。  相似文献   

20.
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充满着生态意蕴,其中"猴王出世"是《西游记》开篇描述的精彩华章,它艺术地展现出适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境界,也让读者体会到作者对生命起源的追问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索。"猴王出世"的生态意蕴启示人们应该建立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