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中国共产党与孙文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整个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我党在“中国革命分两步走”、“中国革命是国民革命”等意义上接受了三民主义理论;在执行过程中,我党对三民主义理论进行了取舍,坚持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立场;随着国民革命的深入,我党在理论上有摆脱三民主义的趋势,但由于理论上新民主主义的完整概念没有形成,因而导致了思想上和实践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2.
1924年国民党“一大”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三民主义发展到新的阶段。共产国际、苏联和中国共产党人在三民主义从旧阶段向新阶段发展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共产国际帮助孙中山提高了对三民主义局限性的认识,为三民主义从旧阶段向新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共产国际为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提供了思想理论上的指导;共产国际、苏联和中国共产党人参与了国民党“一大”宣言的制定,为三民主义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论邓演达三民主义思想彭敦文本文探讨了邓演达三民主义思想及其在继承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上的特点,认为邓演达三民主义思想可分为两个时期:大革命时期,以形成其基本框架为特征;大革命失败以后,以将孙中山三民主义具体化为特征。前一时期,邓演达三民主义思想内容主要...  相似文献   

4.
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共两党之间除了抗日之外已不可能再有其他政治上的共同点;两党用三民主义作为合作的政治基础的问题只是表示了一种可能性,并未见诸于双方共同承认的纲领;两党在抗日纲领上的严重分歧,最终导致关于“三民主义”的论战,表现了双方在政治思想领域的尖锐对立;《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为这场论战作了总结,在思想理论上奠定了抗日战争和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新三民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理论武器、斗争载体和现实目标.中国共产党继承了近代以来的革命传统,忠实地实践新三民主义,在具体的革命斗争中,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和方法,通过对新三民主义因其阶级属性所具有的缺陷进行改造和超越,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完成了孙中山的革命遗志.这样,就使得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具有了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和社会改造的历史合法性,使得新中国具有了延续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正统性,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具有了深厚的、不断层的历史文化底蕴,又使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建立在民族血脉代代相承的社会心理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学术界对大革命后邓演达处理与中共关系态度的若干种评价,一一加以评论,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当时邓演达坚持革命的三民主义的主张为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独裁统治而进行不懈的斗争,同时从理论上、思想上对中国共产党内的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以及其脱离中国国情的"资产阶级性民权革命纲领"予以批评,这就是邓演达与中共的矛盾冲突的历史实质.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邓演达三民主义思想及其在继承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上的特点,认为邓演达三民主义思想可分为两个时期:大革命时期,以形成其基本框架为特征;大革命失败以后,以将孙中山三民主义具体化为特征。前一时期,邓演达三民主义思想内容主要体现在阐发三民主义整体观,以“耕者有其田”为中心的民生主义和注重农民民权的民权主义思想上;后一时期,主要体现在以民族革命为内容的民族主义,以平民政权建立为中心的民权主义和以社会主义经济为发展方向的民生主义思想上。两个时期的思想内容基本相通,而民生主义思想在后期与孙中山更加接近。上述内容决定了他在继承三民主义方面与戴季陶、胡汉民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8.
政史系政治专业七三级工农兵学员和部分教师,自三月初以来,到济南工人政治业校,同厂矿企业工人理论骨干一起,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论述。在学习中,同志们着重从理论上搞清楚为什么要对资产阶级专政,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是什么,怎样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并联系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实际,结  相似文献   

9.
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纪念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纪念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我们正在完成这个革命。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在坎坷不平的道路上始终坚持革命,勇于修正错误,同各种反革命复辟势力进行顽强不屈的斗争。尤其是他在晚年“适乎世界之潮流,应乎人群之需要”,对他创立的三民主义毅然作出新的解释,使旧三民主义发展为反帝反封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的新三民主义。他这一行动,对推进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值得中国人民永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五权分立”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命运严骅一五权分立的思想,属于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思想中民权主义的范畴。但是孙中山却常常把三民主义同五权分立并列地提出来。这说明五权分立在他整个政治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五权分立──究其实质,是关于国家政体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共产国际1923年11月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是一个在现代史研究中曾经被忽略了的重要文件。这一文件给了当时在革命道路上处于徘徊状态的孙中山先生以极大的影响,对于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这一决议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蔡元培的道德教育思想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元培(1868—1940)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深邃、博大,影响深远。他关于道德教育的主张,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时代特点和道德教育理论上的价值。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反思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英明领袖华主席在党的十一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党的第十一次路线斗争,从思想理论上来说,就是围绕着坚持还是篡改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来展开的。这是这次路线斗争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揭批“四人帮”的伟大斗争中,广大革命群众以毛主席关于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同时也是近代中国的演讲伟人。早在青年时代,他就曾“以学堂为鼓吹之地”而“致力于革命之鼓吹”,及至周游全球,在世界各地华侨中吁吁“振兴中华”之时,孙中山已经是遐迩闻名的革命家和演说家了。从一九○五年在比利时首府布鲁塞尔首次发表关于三民主义的演说,到一九二四年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系统演讲三民主义,孙中山为使民众了解、信仰、奉行三民主义,在长期的“宣传、奋斗”中,形成了自己的革命演讲观及其理论体系。一、“用语言文字去奋斗”孙中山一九二四年在国民党宣传讲习所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先生晚年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这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和为中国革命所做的卓越贡献。 (一) “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因此,制定三大政策,就成了孙中山晚年实现其政治思想伟大转变的第一个重要内容。一、孙中山为国家的独立、统一、民主和富强奋斗了一生。但在先前漫长的革命历程中,他热衷于学  相似文献   

17.
谭延阁和孙中山的结合,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曲折变化、相互了解、不断深化的过程。孙中山在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中,曾一再把谭延阁作为争取对象。谭延阁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政治上日益倾向孙中山,服膺三民主义,因而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革命时期,走上了追随孙中山的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是一位杰出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民族主义思想家。他的三民主义,之所以“适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关键在于他的民族主义理论发展到具有国际主义倾向。他的联合亚洲被压迫民族共同反帝的思想以及援助和支持亚洲民族解放斗争的伟大实践,在亚洲民族主义思潮发展史和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的突出理论特征,在于他关于亚洲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共同反帝的思想。而亚洲被压迫民族的共同遭遇和共同的斗争目的,是他这一杰出思想形成的最基本条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晚年亲自确立和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确定不移的历史事实。需要深入研究的,不是寻章摘句去钩稽孙中山是否使用过“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以及“三大政策”这类词语的概念,而是他何以会在晚年确立和执行三大政策的思想认识根源以及三大政策与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之间的关系。孙中山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他所主张的民生主义有着许多共同点和相似点,认定“共产主义是民生主义的好朋友”,是他确立和执行三大政策的思想根源和理论依据,是其旧三民主义在新时代条件下合乎逻辑的发展,决不是什么“临时权宜之计”。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是为着适应三大政策的需要,同时也为三大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思想理论上的依据;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新三民主义在当时历史阶段的最重要的政策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与新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有着对应关系,密不可分,决不是“三件个别的事实”。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一生中,追求真理,坚持革命,不断前进,为振兴中华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的建党、整党思想,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这种精神。从1894年创建兴中会到1924年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兴中会到同盟会,从提出创建合众政府到实行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为组织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斗争,是建党时期。第二阶段,从中华革命党到中国国民党,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为实现国共合作奠定基础,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民主主义革命,是整党时期。本文只就其建党思想谈一点粗浅的看法。整党时期的思想拟另文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