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是什么?这是近几年来史学界争论的重大问题之一。我们认为首先要把基本线索的含义弄清,否则各说各的,就很难取得一致的意见。从通史的角度看,顾名思义,基本线索应该就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中,社会主人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所一贯致力的中心任务,而不是这时期中的一个一个重大事件。抓住一个历史时期的基本线索,顺藤摸瓜,就可以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全貌和它的来龙去脉。基本线索与这一历史时期内的各个阶段有关,但其本身并不等于就是划分阶段。每个历史时期的基本线索是客观存在,不是后人可以主观意志随便安排的。  相似文献   

2.
最近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展开了对杨献珍同志的“合二而一”论的批判。我认为杨献珍同志的观点是非常荒謬的。如他说:“矛盾的統一,只是说矛盾双方是不可分离地联系着的意思。”这就是说矛盾的双方只有不可分离的联系,既没有斗爭,更没有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轉化。这是彻头彻尾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怎么能说这是辩証法呢?他还说到:“学对立统一规律,就是要学会把两个对立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本事。”这是一种什么本事呢?根本不是通过斗爭解决矛盾的本事,而是道道地地的否认斗爭調和矛盾的“本事”。为什么我們要坚决地批判杨献珍同志的“合二而一”的謬論呢?因为他是反馬克思列宁主义的,他又伪装成馬克思列宁主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是他整个经济学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重点不是叙述那些尽人皆知的理论,而是试图通过对劳动价值论进行理论重建,以期获得一些方法论的启示。 一、硬核:价值及其本质 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指出:“所有科学研究纲领都可用其‘硬核’来刻划其特征”。劳动价值论作为一个研究纲领,它的硬核是什么呢?也就是说这个学说的“基石”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这个硬核就是“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聚”。 劳动价值学说是在商品经济的历史框架内展开的。商品一方面作为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作为交换价值,这就是商品的二因素。马克思沿着商品的二因  相似文献   

4.
孙大浩同志在他的文章中主张,工龄应作为按劳分配中“劳”的一个因素。我认为按劳分配不必考虑劳动者的工龄因素。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认为按劳分配要考虑劳动者工龄的根本依据和核心理由是:工龄是劳动者的劳动历史,工龄越长,劳动的积累就越多。现在很多财富就是由过去的劳动创造出来、积累起来的。因此,按劳分配应该考虑劳动者的工龄。我们知道,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为两个部分:一部份作为“社会扣除”;一部份用于个人消费。马  相似文献   

5.
易理三论     
这两段话十分重要,它概括地表达了《周易》的宇宙生成观。 在《周易》看来,万物的来源是太极。太极是什么呢?太极就是天地未分时的混沌状态。那么,这混沌状态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周易》没有明说。目前对此有两种理解。一种看法是,“太极”是“物质性的”,高亨教授即持此说,据此,他认为《周易》“肯定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含有一定的唯物因素”①金景芳教授也大体持此说,他认为“周易讲太极,即只讲有,不讲有之前的问题,即它认为宇宙从来就存在,没有开始,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按劳分配的“劳”?怎样计量这个“劳”的大小?弄清这一点,对于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有重要的意义。有人认为,按劳分配中的“劳”,是指劳动的潜在形态;有人认为是指劳动的流动形态;有人认为是指劳动的物化形态;有人认为是三者的综合。这些意见都有道理,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用来指导实践。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  相似文献   

7.
近来有的同志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不少人认为民族问题实质上是阶级斗争问题。这一不适用于社会主义时期的提法,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被否定了。这是正确的。那么现在说,民族问题主要是经济问题对不对呢?我认为这是应该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因为它关系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关系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大计。要搞清这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展开了关于民族形成的上限问题的讨论。所谓“民族形成的上限,”是指民族最初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什么时候形成的呢,还是说民族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从某一历史时期到某一历史时期,是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这一历史过程的起点叫民族形成的上限,这一历史过程的终点即为民族形成的下限呢?我认为应是后者,这符合民族形成的实际情况。从  相似文献   

9.
最近几年,西方国家的一些资产阶级学者,在讲到新的技术革命时常说:“现在是信息社会”。这种说法传到我国,有的同志也在说:“现在是信息社会”。那么,这种说法究竟对不对呢?现在西方国家到底是不是“信息社会”呢?西方学者这样说的目的何在呢?这些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概念是对于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任何一个科学的概念,都有它特定的内涵和外延,即它的内容和范围。“社会”这个概念,当然也不例外。社会是指人类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组织起来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马克思指出:“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这就是说,社会是由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的有机的整体(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是处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以特定形态存在着;每个处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都是建立在一定生产方式之上的。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们要科学地区分不同国家、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是什么社会,就要依据这个国家的生产方式,决不能  相似文献   

10.
一、过渡时期社会不能有基本经济法则关於过渡时期基本经济法则问题的讨论,现在正热烈展开着。在讨论中存在着好多种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过渡时期社会有其独特的基本经济法则,有的认为过渡时期有五种主要经济法则,有的认为有三种基本经济法则,有的认为有二种,有的认为只有一种。这几种论点,可名之曰“独有论”、“五论”、“三论”、“二论”、“一论”。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先研究一下:基本经济法则是由什麽条件产生的?它是“社会”的产物呢?还是一定生产关系的产物? 我们认为:基本经济法则本身不与某一“社会”  相似文献   

11.
<正> 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毛泽东认为:“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他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中说:“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那么,辛亥革命为什么在“赶跑皇帝”以后,又遭到失败呢?这是史学界尚未准确回答的问题。本文认为:辛亥革命不幸的结局是由辛亥革命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反满联盟”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抽象劳动是一个适用于一切历史时代的范畴,还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所特有的历史范畴?这在学术界还有争论,也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上不能回避的问题。一、抽象劳动具有一般和特殊两种含义对抽象劳动,学术界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抽象劳动就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的生产耗费,是适用于一切时代的范畴。另一种相反的看法认为,抽象劳动是商品交换、商品生产所特有的历史范畴,它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是一种社会属性,只有“劳动一般”才适用于一切历史时代。其实,抽象劳动既具有适用一切时代的含义,又具有生产价值而属于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含义。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说:“一般人类劳动这个抽象存在于平均劳动中,这是一定社会中每个平常人所能完成的劳动,是人的筋肉、神经、脑等的一定的生产消耗。这是每个平常人都能学会的而且是他必须以某种形式完成的简单劳动。”马克思  相似文献   

13.
<正> 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如何确立中国近代史体系,而且关系到如何理解这段历史的基本内容和怎样评价中国近代社会各阶级的作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长期以来,它之所以引起史学界的广泛注意,以致宏论迭出,原因就在于此。就目前已发表的各种观点来看,它们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如果对它们加以透彻分析,取长补短,也许能得出一个较为正确的结论。为此,本人不揣冒昧,仅就几种主要观点,试作评论。一在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问题上,提出最早、影响又大的观点,恐怕莫过于胡绳同志的“三次革命高潮”说了。早在1954年,胡绳同志在当时开展的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中曾提出:“要解决分期问题,必先确定划分时期的标准,这也就是要确定,我们在叙述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任务时,是在说明什么,以什么来做基本的线索,循此线索,即可按照发展程序把各方面的历史现象根据其本身的逻辑而串联起来。”为  相似文献   

14.
天命观是孔子哲学的核心内容,究竟怎样估价孔子的天命观,才更符合他的思想实际呢?笔者认为,关键是要联系孔子那个时代的背景,从他的社会实践活动来作评定,不仅看他说了些什么,更重要的是看他做了些什么。通过对孔子关于“天”、“命”、“天命”的种种言行的考证研究,得出结论孔子的天命观基本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  相似文献   

15.
论人口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文化”,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属于“人口”范围内的“文化”。什么是人口文化? 我们认为反映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便是人口文化的内涵。人口文化与人类文化不同( 人类文化即指一般的文化) ,人口文化比人类文化反映的内容要窄得多,它包含在人类文化之中,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还必须进而搞清人口文化的外延,即应当把人口文化表述为若干类文化现象,一是人口数量文化,二是人口素质文化,三是人口结构文化,四是人口边缘文化。一定的人口文化,归根结蒂也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中国人口文化发展有其鲜明的历史特点。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发展社会主义人口文化的历史任务是极其艰巨的  相似文献   

16.
(一)陆定一同志在他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文章中说:“实现教育与劳动结合,必须经过斗争,而且将会有长期的斗争。为甚么呢?因为这是教育工作中反对几千年的旧传统的一个革命。”最近在许多高等学校中展开的关于教育方针的辩论证明,要实现教育与劳动结合的方针,确实要经过非常尖锐的长期的斗争。不少的人认为高等学校只能把培养知识分子作为自己的目标,不过这种知识分子是有工农感情,能从事工农业劳动的。他们反对这样的提法: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人既是工人、农民,又是知识分子。他们也反对半工半读的制度,认为实行这种制度就不能不降  相似文献   

17.
随着对孔子的重新评价,他说的一句话又被引用起来。那就是:“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对“何有于我”应怎样理解,向来存在两种意见。一种见于《十三经注疏》本,认为那是表示“不难”之辞。另一种见于朱熹《四书集注》,认为那是表示“不敢当”,是“谦而又谦之辞”。因此,有人把它译为:“这些对我有什么困难呢?”(《光明日报》1978.7.18《孔子教育思想试评》,更早则见《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汇编》)又有人译为:“在我这里有什么呢?”即“这三件事我都没有。”(王力《古代汉语》1978年重印本,更早则见杨伯峻《论语译注》)两种解释恰好相反。  相似文献   

18.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符号学究竟是研究什么的".西方叫做"Semiotics is the Study of Signs","符号学就是研究符号的",这个话翻译成中文,绝对不负责任,但是所有的西方教科书都是这一条.到底符号是什么东西,西方有个学者写了几千字关于符号的定义,他最后说了一句,符号学有必要说清楚符号是什么吗,没有,为什么呢?因为物理学到现在没说清物体是什么,化学到现在没说清物质是什么,生物学到现在没说清生命是什么,心理学到现在没说清心灵是什么,那么符号学凭什么要说清楚符号是什么呢?这个话呢,应该说,是对的,又是错的,错在哪儿呢?符号学既然是研究意义是什么,那么要把意义是什么说清楚.  相似文献   

19.
一什么是“史学观” ?人们很自然地会说 ,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那就是五种生产方式嬗递前进。这话当然是对的 ,但怎样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具体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述 ,分歧就来了。例如 ,有些人说 ,历史唯物主义就是 :一切文明社会历史都是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历史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劳动人民创造历史 ,等等。这就是说 ,文明社会的历史 ,就是阶级社会 ,阶级斗争的社会 ,阶级斗争是历史唯物主义精髓所在。我对此持有不同意见 ,认为这至少是片面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我曾说过 :阶级和阶级斗争 ,固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论语》"三省"新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高足曾子有一段很经典的话 ,这就是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我认为 ,曾子所创立的人的自我反省的学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高的价值 ,对指导现实的人生很有益处 ,是我国乃至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一面宝镜。(一 )人如何把握自己的未来是人生主题之一。而这个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省”字。“省”就是反省 ,就是检讨过去。检讨什么呢 ?检讨过去走过的路 ,有哪些成功的地方 ,哪些失败的地方 ,有什么经验 ,什么教训。人为什么要反省 ,要检讨过去的得与失 ,目的在于把今后的事做得更好 ,未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