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1 毫秒
1.
迟子建是当下较特出的女作家,与其他女作家和晚生代小说家迥然不同.迟子建于传统审美惯性中找到生长点,传统成就了她但也迅速开始淹没了她.为了抵抗无奈而必然的淹没,她选择诗意作为特出于传统的舢板和普渡莲花,在呓语叙述与记忆的当下怀想中构建自己的艺术世界,但似乎仍旧无法避免自我包裹、掩耳盗铃式的归宿.迟子建的困境,是单凭记忆和想象力进行创作之途径的困境.这也是当前大量作家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极度匮乏,导致想象力处于无根浮游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生活在文学创作中是第一性的,富有哲理、美学意蕴、思想内涵的生活永远是作品成功的根基;而作家对生活的体验、感受、扬弃,进而挖掘出生活的思想真谛,艺术地恰切地表现生活,亦是作品的成功因素;品格是指作者的人格,要想做好文,必须首先做好人.作者要有良好的文化修养,要有人道主义的思想情怀,要有积极向上的唯美道德.多种正确因素的组合,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海勒属于少数几位对中国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美国作家之一。他的“黑色幽默”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对我国学者了解当代外国文学帮助极大,甚至成为许多作家接触国外现代表现手法的启蒙书。几十年转瞬即逝,海勒的作品都反映出他对人类命运关切至深的末日焦虑,而他为寻求人生真谛所做的探索,在作品主题的不断变换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4.
王德军 《兰州学刊》2007,18(7):13-16
人是世界上最复杂和最高级的存在物,人具有自然事物的一切属性.存在是人作为自然物质最具普遍性的在世方式,表现为自然界盲目的运动;生存是人作为有生命的生物(动物)在世方式,表现为人的本能的自然合目的性活动;生活是人作为人(劳动实践、社会关系、理性、意志、神性、文化等)的在世方式,表现为有意识的功利性目的活动和超功利目的的自由活动.存在生存都是人在世的基础前提和手段,生活才是人在世的目的意义和方式.  相似文献   

5.
罗兰·巴尔特是 2 0世纪法国一位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家、思想家 ,由于他在很多领域都有过探索 ,加上他复杂的思想 ,因而 ,深入而全面地理解他的思想是非常困难的。本文尝试以作家、文本、读者作为视角来阐释他的文艺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小说《马丁·伊登》是杰克·伦敦的代表作 ,主人公与作家本人的生活与艺术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带有明显的自传性 ,同时也是对作家自身诸多方面的一种深刻反省。主人公马丁·伊登与罗丝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伦敦初恋的翻版 ,伦敦借助马丁·伊登这一人物 ,对成功、对人生哲学等方面都作了深刻的自省。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当今时代的生产力越来越显著地呈现出以精神生产力为主导的先进社会生产力特征,精神生产力也成为推动当代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它不仅展现出人类的巨大创造力,而且更是体现了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这样一种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不断飞跃的过程。因此,精神生产力也就成为评价社会文化先进性的价值标准,并形成了一个以社会生产力—精神生产力为基础的价值标准系统,从而为如何推进我国的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当代女作家中,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女作家。本文将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入手,详细地分析欧茨在其著作《中年》中所运用的巧妙严谨的结构与深刻丰富的内容是如何完美地统一,融合成一部从全新角度透视当代美国社会中年人的处境的力作,从而表现了一群富裕的中年人在告别了青年时代后的各种各样的心态以及表达了经历了困惑的中年人的自我醒悟与重塑的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9.
四、道德科学精神是在长期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由科学本性所决定的精神传统。科学精神超越知识层次,而带有价值和规范的意义,从而进入了道德和伦理领域。科学精神以人格化的形式体现于科学家群体之中,历来被视为最宝贵的道德资源和推动道德发展的重要动力。求知、求真、求证,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内容。——科学家通常都是一些具有强烈好奇心的人。不可遏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驱动着他们去探索无穷的奥秘和未知,经常使他们置生死于度外。——求真,就是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科学家通常都是一些崇尚真实一丝不苟的人,他们具有严肃认真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君·吏·士-解读《史记·酷吏列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酷吏列传》在整部《史记》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从表面上看,《酷吏列传》仅仅是关于十个酷吏的白描式的传记,而实际上它却是西汉鼎盛时期重要的政治思想史料。司马迁写作《酷吏列传》,不单是为了揭露酷吏们罄竹难书的罪行,更是在探究政治权力的制衡和约束。后人评论说:“一篇之中,感慨悲愤,汉廷用人之非与酷吏得报之惨,具见于此。此太史公悲世之书,所以致 ? ?垂诫之意,不独为十人立传也。”①《酷吏列传》反映了汉代君王、胥吏和士人三者之间复杂的关系,同时在对现实的激烈批判中寄托了司马迁对一种理想的政治体制的向往。   …  相似文献   

11.
李唐 《北方论丛》2007,(5):8-10
王安石议政诗的政见多以议论出之,"以议论为诗"是王安石诗歌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但他的议政诗是作"诗",而不是写政论,没有因政见的阐发而改变诗"带情韵以行"的审美特质。他在议政诗的创作中经常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强化"议"的情感力度,使其许多作品成为独具艺术风貌,诗歌艺术价值颇高的优秀诗篇。  相似文献   

12.
秦良杰 《河北学刊》2001,21(2):55-57
本文从吴宓二十年代文学批评实践入手,分析论述吴宓批评文体的一般特征,探讨吴宓这一时期文艺思想的形成、发展状况,指出其在尝试创立体系,追求中西融通方面的贡献与不足。并在论述吴宓文艺观的基础上,分析了吴宓对新人文主义思潮的接受与改造.  相似文献   

13.
略论无名氏与《无名书初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厉向君 《齐鲁学刊》2001,(5):142-144
无名氏是一位有着独特创作风格却长期被忽略了的作家。无名氏及其作品被读者所认识首先是80年代海外华人文学的“无名氏风”吹到了国内,之后才陆续出现了对无名氏创作的较为容观的评价,并肯定了《无名书初稿》是一部具有艺术创新意义的重要作品。  相似文献   

14.
另类女性写作以其内容的惊世骇俗,震动了当代文化界。文章引入拉康关于主体人格建构理论对女性文化文本主体人格建构进行了细致分析,从而得出以下结论:她们过分信任自己象征界的眼力,以极具破坏力的话语,不断制造狡黠的诡计,展示主体的存在,而人类诸多美好的情感则是缺席的;她们对现实界的体认仅局限于低层次的消费层面,以“身体的开放”代替心灵的开放,以身体器官的沉醉代替审美的沉醉,故其主体人格是残缺的。  相似文献   

15.
冯望岳 《晋阳学刊》2006,(5):110-113
赵树理是鲁迅启蒙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真正传人。赵树理早期形成的以科学与民主为魂灵的现代意识和人格理想,使他终生自觉坚持人民本位的民间文化立场和现代中国文学的大众化方向。他以极具独异风格的、现代性精神品格与民族化艺术形式完美统一的创作,书写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光辉而不朽的篇章。研究“赵树理现象”对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与和谐社会,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6.
查屏球 《学术探索》2010,(3):125-133
西周铭文是现存较早的单独成篇的文本,《易传·文言》中“修辞立其诚”之观念虽是后起之说,但其所强调的“诚”应与早期铭文之类写作活动相关,可能就是对这类文本写作经验的总结。西周铭文是祭祀者与神对话的记录,以诚心获取神之佑助是铭文写作的动机,向神展示诚心是其核心的内容,诚也是铭文行文的基本要求与行文风格,故借助西周铭文,可以为这一文论观念作更具体的文化溯源。  相似文献   

17.
任红军 《学术探索》2013,(12):134-137
传统民歌是我国民族宝贵的文化资源。珠江上游传统民歌因其独特的地缘性,历经数千年,与生活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各族儿女和谐共生,并在历史的传承与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形成了多元并存的文化艺术形态。从人类学特别是音乐人类学的角度考量珠江上游传统民歌的文化内涵,将珠江上游传统民歌研究纳入体系化、长期性、多角度、跨视角的研究中,实现尽量客观的审视这种文化形态的目的,从而为发展珠江上游的文化艺术,提供人文观照。  相似文献   

18.
民族的文学艺术,既贵于个性张扬,又离不开普世价值的恪守。满族作家在充满情感地状写本民族题材的同时,也通过作品极大地弘扬着时代的普世价值,并取得了世间公认的成就。该民族的作家文学长期养成了高度包容的性格。不愿收缩自己一向拥有的外向型视野。行进在世纪旅途的满族作家,因应于这样一个前所未觏的铿锵时代,精神意识领受着人类优秀思想的洗礼,更乐于以开放的文化胸怀、进取的人生眼光,全方位地观察发现生活.将融会着现代理念的艺术思考.注入笔端。  相似文献   

19.
当人的精神劳动对象化为文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时,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使得文艺的精神性逐渐为物性所取代,沦为牟利的工具。但是文艺产品不仅具有商品性,更重要的是它一种精神活动产品,是思想性、艺术性和鉴赏性的统一,应该给人以真的启迪、善的引导和美的享受。文艺产品对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保证文艺产品的精神价值不被消解,文艺产品生产者、管理者和消费者都应该承担自己相应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独特的作家,他所创作的湘西小说,以爱与美的悲剧性冲突作为小说的基本内容,以悲剧连环套式的循环结构作为小说的基本形式,以冲淡的小品散文的创作手法作为表现悲剧的基本手段,构成其悲剧艺术的完整的理论框架,形成了独特的悲剧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