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辽史外戚表新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辽史》外戚表序云:“辽史耶律、萧氏十居八九,宗室外戚,势分力敌,相为唇齿,以翰邦家,是或一道.然以是而兴,亦以是而亡.”辽代后族外戚,于一代兴亡,关系甚巨,为史家所洞见.后族皆以萧为姓,实出不同族系,又多兼有汉名与契丹名.元修《辽史》,据耶律俨《实录》、陈大任《辽史》,兼采他书,译名互有异同.本纪列传或误一人为两人,重出迭见,或以两人为一人,强作说解.外戚表无旧表可据,杂采纪传,排比成篇,多称“不知世次”.辽人墓志近年陆续出土,足资纠补.但原表族系不明,势须改作.因著为新编,综考相关文献与石刻文字,梳理族系,辽代后族审密乙室己氏、拔里氏、述律氏、刺只撒古鲁氏四系家族世次,略可考见.穆宗后与圣宗齐天后家,文献缺略,先世不明,别列待考.新编不采旁行直上表格,分别族系,条列世次.编列诸人,各注出处,略考异同,以备参稽.事迹官阶,已见史传,不复录入,以求简明.  相似文献   

2.
辽代契丹人姓氏及其相关问题考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部族名称和姓氏经常与其所居之地的山水之名有密切联系 ,辽代契丹人的耶律姓应源于其祖居之地西剌木伦河。契丹耶律氏自称汉姓为刘 ,改“审密”为萧 ,仅从音韵学角度去探讨是远远不够的。从耶律氏封爵多以漆水为郡望、萧氏封爵多以兰陵为郡望及辽朝契丹人自称是黄帝后裔这一史实进行考察 ,改汉姓为“刘”、“萧”是辽朝绍周、汉继统思想的反映 ,证明《辽史·后妃传》序的记载是可信的。辽代后族述律氏本为契丹人 ,不是回鹘人 ;二审密就是指述律氏 ,而不是述律氏之外另有“二审密氏”  相似文献   

3.
契丹族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公元815年,肇源县属归契丹治内。契丹族的形成由耶律氏和萧氏两大部落融为一体。契丹族,出于东胡源于鲜卑,是东部鲜卑宇文别部之一支。契丹族语是东胡语的分支,属阿尔泰语系。契丹文字使用时间不足300年,金灭辽后渐渐失传。  相似文献   

4.
吴凤霞 《河北学刊》2001,21(4):84-86
有辽一代,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不断,史称“辽之内难,与国始终”。造成辽代宫廷变乱频繁发生的因素很多,就制度方面的因素而言,传统的世选制,契丹“王族惟与后族通婚”的婚姻制度、头下制度都与宫廷变乱的发生有或多或少的关系。因为这些制度本身有不可克服的不稳定因素,它们构成了辽代内难发生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5.
道宗朝是辽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非常时期,这个时期的婚姻政策也具有特殊意义。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分析辽未婚姻政策对辽末政治的潜在影响。 一、作茧自缚的对内婚姻政策 耶律氏与萧氏两姓通婚,构成契丹族婚姻制度的基本特点。在有辽二百余年的历史进程中,社会性质和思想意识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婚姻制度作为辽代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也有从适应到不适应,以至最后阻碍生产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道宗朝婚姻政策的保守性,恰恰反映出辽末婚姻制度的落后性和政治制度的腐朽性,也暴露出了辽末社会的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6.
赵心愚 《天府新论》2018,(2):139-145
明代著名学者杨慎于嘉靖年间谪戍云南永昌卫后,为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家族木公于正德年间所修的《木氏宦谱》写有一序,全文近1500字。此序既有中国古代宗谱序一般应有的内容,又记有木氏之祖秋阳之后完整的木氏家族世系,还写下相关的看法与感言,决非一般的应酬之作。分析其内容,此序可分为四段,其中第二、三段中有一直记至木公的完整的木氏家族世系及简要事迹,因而在“宦谱”及家族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根据此序的记载并结合其他材料,可以分析考证《木氏宦谱》有关叶古年之前记载、叶古年及之后“六代”、秋阳之后各代木氏祖先名字等内容,探“宦谱”始修时之原貌。  相似文献   

7.
婚姻制度和习俗,有它相对的稳定性和传承性。我国古代东北契丹族进入文明时代后,仍然保留着较为浓厚的原始婚制婚俗遗风。剖析其婚姻制度与习俗,对深入了解和认识契丹社会历史发展将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一、契丹婚制基本形态辽代契丹人姓氏基本为耶律、肖二姓,实行两姓通婚制度。皇族婚姻范围相当严格:“王族惟与后族通婚”。贵族与庶族通常亦不许联姻。皇族、后族,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  相似文献   

8.
这里,我们所谈的辽代寺院经济,是指从公元十世纪初至一一二五年间契丹族耶律王朝统治的中国北方地区,即今内蒙古、河北、山西、辽宁地区的寺院经济情况。耶律王朝初号契丹,于公元九四七年改号辽。我们讨论的辽代的寺院经济包括契丹和辽两个时期。契丹族的佛教契丹族原无佛教信仰。唐末,阿保机统一诸部之前,契丹民族内部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对立和私有制,反映在上层建筑中有了“始立制度,置官属,刻木为契,穴地为牢(1)”的普遍  相似文献   

9.
契丹族在建国以前,就已经开采矿石和进行鼓铸了。但还没有形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对辽代矿冶业的创始年代,历来有不同看法,一种是《辽史·太祖本纪》:“玄祖生撒刺的仁民爱物,始置铁冶,教民鼓铸。是为德祖,即太祖父也”。就是说铁冶鼓铸始自迭刺部太祖之父撒刺的。另《辽史·食货志》:“鼓铸之法,先代撒刺的为夷离堇,以土产多铜、始造钱币,太祖其子袭而用之。遂致富强,以开帝业。”从上述两条记载可以看出,辽代的铜、铁冶和鼓铸应是在阿保机建国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而且有计划的利用铜、铁之利。但是也有的认为辽代矿冶和鼓铸应是开创在太祖时期,即《辽史·太祖本纪》:“五年(911)……又三月,次滦河,刻石纪功,复略地蓟州。冬十月戊午置铁冶”。还有  相似文献   

10.
关于辽代契丹族官制中实行世选制的问题,早在清代乾嘉时期就已被著名的史学家赵翼所发现,他在他的代表作《廿二史札记》(卷廿七)中列有“辽官世选之例”条,明确提出“辽初功臣无世袭,而有世选之例”,并举出《辽史》中的实例加以证明。在赵翼研究的基础上,陈述先生...  相似文献   

11.
辽代有一种平头铁簇,簇身扁平,如一个倒置的等腰三角形。或者前端的刃线略呈弧形,因此也有称之为扇面形铁簇的。这类箭镞在辽墓时有发现。法库辽基所出者长约11.6厘米,头宽4.5厘米。出土时单贮一箛中,似专有其用途。我们认为,这很可能就是契丹族射柳用的“横簇箭”。射柳是辽代一种重要的礼仪,又名瑟瑟礼。《辽史·国语解》说:“瑟瑟礼:祈雨射柳之仪,遥辇苏可汗制。”其仪式《辽史》、《金史》都有详细的记述。《金史·礼志八·拜天》:“……行射柳、击毬之戏,亦辽俗也,金因尚之。凡重五日拜天礼毕,插柳毬场为两行,当射者以尊卑序,各以帕识其枝,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  相似文献   

12.
公元十世纪初至十二世纪初的辽代契丹人属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因而,他们的音乐文化便极富那一时代的北方民族之特色。本文试就辽代契丹人音乐文化的根源、类型及特色,略加勾沉。不当之处,敬祈方家教正。一、辽代契丹人音乐文化的“根”与“源”辽代契丹人音乐文化体系的形成有自己的“根”和“源”。其一,建国前的契丹民族原始歌舞音乐即是辽代契丹人音乐文化的“根”。契丹人在很早以前,就在牧猎生产  相似文献   

13.
辽代契丹人的冠帽、鞋靴与佩饰考述张国庆一、契丹人的冠帽辽代契丹人不论男女,均有顶冠戴帽的习俗。契丹人的冠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金冠,为契丹贵族人士所用。细分之,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金文金冠”,是契丹最高贵的冠式,为皇帝所专用。《辽史·仪卫志》载:皇帝参...  相似文献   

14.
耶律阿保机平定诸弟之乱、统一契丹各部后,于公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奴隶制国家。在契丹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过程中,其“特区”与“一朝两制”制度值得深入研究。  一、辽代的“特区”—东丹国  耶律阿保机建立的是以契丹族为主体的奴隶制国家,在其本土,契丹族大都过着游牧流动的生活,畜牧业是其主要生产部门。建国后,耶律阿保机率部陆续征服周边许多邻族,以粟末为主体建立的渤海国也未能逃此厄运,公元926年渤海国被灭亡。面对较为先进的渤海国原有的封建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对照比较落后的契丹族奴隶制体制,阿保机决定在…  相似文献   

15.
辽史外戚表补证(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古只族系中,安团至少当有二子,只是史无明文。现在除陶瑰这一支外,见于记载的,还有肖排押等人,依次分叙于后。肖排押,《辽史》卷八八有传。谓排押“字韩隐,国舅少父房之后”,统和初为左皮宝详稳,一生经大小数战,颇多智略,历南京统军使、北南院宣徽使、东京留守、北府宰相,封幽王。尚卫国公主,拜驸马都尉”。但有关材料均未言排押有无子女,而其父祖也未述及,就已有史文看,对这一问题似乎不易解决。出人意外的是,一九七○年冬在辽宁省北镇县龙岗大队发现了辽圣宗之弟耶律隆庆二子耶律宗政、耶律宗允的墓,并在耶律宗政的墓中出土了“秦晋国妃”墓志,这对于补排押一族世系有莫大帮助。现将有关排押族系部分,摘引如下:  相似文献   

16.
去年9月至10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赤峰市博物馆,阿鲁科尔沁旗文管所,对位于阿旗罕苏木东南约30公里的朝克图山上的辽契丹族显贵耶律羽之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规模宏大,结构精细考究,其内部以琉璃砖作为装饰材料,既坚固又美观,这在辽墓中尚无二例。墓内装饰壁画形态逼真,画技高超。该墓在近年曾两次被盗,现收缴和追回的各类随葬共约三百余件,包括有金器、瓷器、铜器、木器、铁器等,其中不乏珍稀之物。在该墓周围至今还分布有30余座大、中型辽墓,显然这是一处规模壮观的契丹显贵家族墓地。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地区在辽代以前一直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争夺的游牧之地,辽建国后,该地区一跃成为中国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甚至文化中心。契丹族所建立的辽王朝的都城上京,就位于现今巴林左旗地区林东镇南郊。最迟至公元1007年辽圣宗把都城迁往中京以前,这里...  相似文献   

18.
大林牙院初设于辽太祖时期,当时还设有文班司.文班司与创制契丹文字有关,是早于大林牙院而设的机构,两者的关系值得注意.“制契丹大字”与“制契丹国字”在含义和意义方面都有区别.辽代在北面官系统中广泛设置林牙,当与“以国制治契丹”有关.辽代铨选林牙的条件与出身于契丹文化世家及文化水平等有关.大林牙院是一个把契丹本族文翰事务作为主要工作的部门.辽代的林牙也有承担军务、作为使者出使他国等职能.  相似文献   

19.
契丹是起自我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朔漠以畜牧射猎为业,犹汉人之劭农,生生之资于是乎出”。天赞三年十月,阿保机猎于寓乐山,“获野兽数千,以充军食”。至十一月,“六百余里行且猎,日有鲜食,军上皆给”。说明狩猎在辽初经济中所占的地位。其后社会经济虽然渐趋封建化,但契丹族始终保持着他们游牧、渔猎的生产、生活习惯。统治阶级酷爱游猎,“国主见汉使强袭衣冠,事既竟,即幅巾杂番骑射猎矣”。一部《辽史》,有关渔猎方面的记载不胜其数。解放以来,在辽宁出土的辽代文物  相似文献   

20.
辽代尚父考     
辽代获尚父称号的臣僚约有17位之多,堪称历史上的奇特现象。尚父中既有宰相,也有其他臣僚。他们基本都是年事较高、社会声望也较高的老臣,而且大都对辽王朝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尚父群体在民族属性上虽以契丹族为主,但却具有多民族成分,体现了辽代多民族社会上层联合统治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