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谢菁  刘芳  胡佳怡 《现代交际》2014,(5):214-214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蓬勃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但志愿者服务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本文对浙江省金华市及周边几所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目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基本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现状进行思考,提出推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志愿失灵问题难以避免。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失灵的类型为志愿服务错位、缺位、形式化以及大学生志愿者功利化倾向显著且流失率高。大学生志愿服务失灵背后所隐藏的原因是:志愿服务提供者及需求者误解了"志愿"的本质、志愿组织自主性不足、宏观管理机制不完善、志愿管理制度无效、志愿者流转机制不通畅等。因此,要对高校党委、各级团组织、NGO志愿中介组织、大学生志愿组织等志愿服务的关联主体进行明确定位、合理分工,在志愿立法,建立全国性的志愿者人才流通管理系统,完善志愿管理体系,保证充足的经费供给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构建起矫正大学生志愿服务失灵机制。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志愿服务活动的不断发展,在所有志愿者的行列里面,高校学生志愿者占主导地位,为了保证高校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能长期有效且优质有序地进行,需要对其志愿服务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本文在对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心理进行问卷调查后,分析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以及志愿服务存在消极心理的影响等内容,并提出了应对机制及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4.
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发展,在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的弊端。比如,政治导向过于明显,价值观念的偏差,持续动力的不足,服务深度的不够,管理的粗放等,这些都成为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阻碍因素。为进一步解决当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较为完善的大学生服务体系,高校在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应该进一步思考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当前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现今大学生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依然成为一种社会活动的主流,各种赛事、展会到处可见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我校高举公益性办学的旗帜,在全校青年学生中积极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使广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在学生参加志愿服务过程中,完成道德品质与社会技能的双重提升。通过大力弘扬志愿者精神、广开志愿服务渠道,磨砺学生道德品质、锤炼学生专业技能。实现志愿服务与大学精神塑造相结合、志愿服务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结合、志愿服务与参与地方社会建设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中国志愿服务的整体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群体志愿服务的推动作用。基于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面临的诸如资金短缺、活动项目内容单一、志愿服务持续吸引力不强等问题,探索以创新创业思维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成为重要选择,包括价值引领中明确志愿服务理念、环境开放中营造志愿服务氛围、思维交流互动中提高志愿服务水平、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构建志愿服务平台四条主要路径,从而使志愿服务内化为大学生志愿者的自觉自愿行为。  相似文献   

7.
中文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对志愿者服务的也作了详细的定义:"志愿者是指愿为社会公益活动,赛事,会议等服务的人"。综合来看,我们引以界定志愿服务的概念;是以服务为主的,具有资源,公益和无偿等特征的活动。本文通过对各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了大学生对青年志愿者行动的认识、理解及心态、参与志愿服务的原因和影响志愿服务开展的因素、对志愿服务的看法和希望等,为社会、高校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情况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为志愿者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资料及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浙江省13所高校的实证调查,了解了浙江省高校大学生志愿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和谐社会构建的理念特征、服务领域与存在的问题.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方面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于和谐社会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探寻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八大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张静宇  汪华 《当代青年研究》2014,(2):97-100,123
在当前利益多元化的现实背景下,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有了更深层次的动机和多维的目标诉求,大学生对志愿活动拥有较高热情的同时参与的持久性却很低,其参与活动动机除受到志愿者个体的影响外,家庭和高校两大外在因素的影响尤为显著。因此,应完善志愿者激励机制,理性构建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内部和外部激励机制,以促进志愿者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和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在新时期社会体制变革、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如何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一个值得研究与探讨的重要课题。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不同于普通大学生的特质,笔者通过实证研究(问卷调查),基于工作实践和分析研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做出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两岸关系发展的新进程,两岸青年交流也呈现出常态化、多样化和制度化的趋势,同时也存在着注重形式、交流动力不足等问题。对台湾青年群体政治意向调查显示,“去中国化”教育以及媒体乱象造成的青年认知混乱是当前两岸青年持续合作最主要的障碍。两岸青年交流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得以持续合作最终取决于两岸青年交流的制度化和理性化,构建文化认同机制、共同参与机制和社会融合机制是未来两岸青年持续合作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变迁,人们参与志愿服务的意识也正在不断提高。本文以苏州市红十字会为例,探讨其注册志愿者的公益观现状,主要内容包括志愿者队伍现状、公益服务现状及公益观的发展趋势,最后提出推广公益观的路径选择,从而帮助志愿者更好地寻找价值定位,构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公益观,壮大志愿者队伍,使得我国志愿服务行动能够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3.
综合国际上对志愿者参与动机研究与我国本土经验研究,有利于深入分析城市青年参与志愿活动原因与动机。目前,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动机呈多元化特征:青年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体现出较明显的政府动员特征,而宗教价值驱动不明显;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更多是基于一种社会公益的奉献精神与互助精神,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也获得社会资本的积累。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与弘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向世人展现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和当代青年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现时代,高校如何在大学生中培育、弘扬、传承志愿精神是要关注的课题。对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调研.有助于了解当前高校志愿精神培育和弘扬情况。培育大学生的志愿精神,就要重视发挥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建立良好的志愿服务组织和管理机制,创新培养和弘扬志愿精神的载体和形式,提升志愿服务组织者的专业水平,完善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社会结构由深刻变革的阶段走向一个逐渐趋于稳定、逐渐定型化的过渡时期.新旧信仰体系交替时期出现了真空期,随之也出现了青年信仰危机与信仰缺失的现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力量,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更是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志愿精神既传承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青年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仅为社会和他人提供了帮助,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思想境界得以升华与发展。志愿精神的培育是帮助青年走出信仰危机、提升自我切实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大多属于临时或短期的志愿服务活动,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深入及可持续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是保证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个人、志愿服务和学校层面因素对大学生长期参与志愿服务产生着不同影响,通过社会工作视角分析发现,健全志愿者选拔与培训体系、导入社工价值理念、建立监督评估激励机制、创建社工义工联动机制等是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90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中国高速发展时期成长起来的跨世纪青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作为中国梦的承担者与实现者,他们是否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将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关系到他们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对"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度的调查表明,"90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总体上积极向上,但部分大学生功利化增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因此,要发挥主渠道作用,践行中国梦,立足主体需求,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建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Volunteering is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bigger role in social services and schools both in Western settings and in the Hong Kong Chinese context. The demand for volunteers in the sector of social services is continually increasing (Sherr 2008).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willingness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future volunteering in Hong Kong. This study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phenomenon of youth volunteering through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identifies prior experience in community service as a main predictor of the willingness of th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future volunteering. A total of 1046 students from seven secondary schools in Hong Kong completed a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Social workers, teachers, and volunteer managers could benefit from this study as they could foster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volunteer after graduation by actively engaging them in community service programs early on in a specific time in their life.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是社会志愿服务群体的重要力量,探析大学生亲社会倾向与志愿动机的关系非常重要。对233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志愿动机水平较高,不同性别在志愿动机上有显著差异,政治面貌影响志愿动机。亲社会倾向与志愿动机高度正相关,情绪性、依从性、利他性是志愿动机的有效预测变量。组织类型在亲社会倾向与志愿动机之间起到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