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青年亚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当代世界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为背景,从文化学的角度,考察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影响。首先,对后现代文化思潮和青年亚文化的概念、特征做出界定与辨析。其次.对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后现代取向的形成动因和表现形态进行揭示。对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现象.分别从文化冲突论和文化生态学两个不同视域展开学理层面的分析。最后,对构建21世纪中国青年新文化做出思考。  相似文献   

2.
青年亚文化是特定时期青年群体共同情绪的一种文化表达,"小猪佩奇"与"社会人"的偶遇,是青年群体凭借其特有的触媒习惯进行的二次网络创作,将青年群体具有隐蔽性、集体性和延续性的综合性焦虑进行隐性表达。同时,也迎合了"90后""00后"青年群体幼态持续和价值虚无的情感需求,但青年亚文化毕竟是一种非主流文化,应该理性看待其存在,避免过度消费流行文化,偏离青年群体的主流价值观。社会各界需要关注青年群体,尤其是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在尊重青年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对青年群体亚文化进行规制,加强媒介素养教育,营造健康的网络氛围,加强青年群体责任意识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亚文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对一种有别于社会主义文化的现象的界定,青年亚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自美国,指的是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本世纪60年代,随着世界范围、特别是西方社会青年反叛运动的崛起,青年亚文化又获得了新的内涵,成为“一种与我们社会的主流信念完全分离的反文化现象”,①当然,青年亚文化与青年越轨文化并不是一回事,但从亚文化角度分析青年越轨行为无疑是一种积极而有效的尝试。对此,目前所见的比较系统的资料当推加拿大学者迈克尔布雷克有关青年亚文化与越轨亚文化的研究。②事实上,众所周知,从亚文化角度研究并建构理论体系,已经成为当代…  相似文献   

4.
消费主义语境下,"穷游"青年以抵抗的行为风格构建起自身的亚文化意义。他们在具体的"穷游"消费实践中,以"穷"之名对抗消费社会物的极大丰盛,以时间的可能性对抗大众休闲的悲剧,并用技术工具的符号意义实现亚文化群体的文化认同。"穷游"青年的这些行为表现,折射出了以消费方式确立的身份区隔的本质,技术工具理性带来亚文化意义的同时,也面临着商业逻辑消费对亚文化独特风格的消解。  相似文献   

5.
近来,"祖安文化"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是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典型代表.作为兴起和发展于网络空间的低俗亚文化,"祖安文化"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青年盲目从众致使话语偏差、丧失公序良俗价值判断、对网络环境造成污、拓展新的滋生土壤进而侵蚀现实空间.互动仪式链理论能够对"祖安文化"的起因、特点、生成逻辑和动力机制作出深入阐释.同时,互动仪式链理论作为"情感社会学"的典型,契合"情绪"和"情感能量"优先的网络空间场域,能够为网络空间亚文化的作用和引导机制提供可行性理论指导路径.  相似文献   

6.
后亚文化背景下青年的数字游戏消费出现了娱乐要求与游戏成瘾间的矛盾。新媒介的传播和文化产业的繁荣为当代青年对数字游戏的消费提供了载体和空间。国内数字游戏被"标签"为"毒害",消费数字游戏的青年被归为"反叛"的亚文化群体。多数研究者漠视数字游戏在满足青年娱乐要求方面的正价值,把各种负面效应特别是成瘾性看成是青年消费数字游戏的主要结果。其实,娱乐作为青年文化的时代标志才是青年对数字游戏消费的主流指向。  相似文献   

7.
八十年代初,在欧美各国的青年问题研究中,开始注意研究青年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群的问题,并把青年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群的研究应用到解决当前的青年问题和社会问题中去。在这基础上逐步产生了一门新兴的学科——青年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群社会学。英国的迈克·布雷克是青年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群社会学的首创者之一。他曾先后从事非技术与半技术性工作以及专业青年工作,从中调查和收集了大量资料。1980年布雷克博士根据多年的工作和研究,发表了在欧美很有影响的著作——《青年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群社会学》。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Cosplay迅猛发展引发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诸多学者从美学、社会学、文化学和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Cosplay文化的美学价值、社会化功能、传播特性、文化特征以及流行原因等,鲜有学者研究青年亚文化背后潜隐的权力关系。对比以往现实空间对Cosplay活动的规训,新媒介技术真正改变了青年亚文化的实践空间,拓展了Cosplay亚文化的实践场地。而在Cosplay亚文化内部,依据文化资本的不同,Coser的权力产生差异,积累具体化、客观化以及体制化的文化资本造就了一批意见领袖。通过权力视阙探究以Cosplay文化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有助于了解青年亚文化的权力移交和接替过程。  相似文献   

9.
"晒文化"已经成为当代青年亚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对大学生群体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基于微信朋友圈中的"晒文化"为研究对象,研究"晒文化"折射的大学生价值观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从加强大学生价值引领、加强网络监管和培养网络领袖、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三个方面探索在"晒文化"环境下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青年亚文化是通过风格化和另类的符号对主导文化或支配文化进行挑战从而建立的附属性文化方式.体现了青年人特有的反抗、冲突、另类以及身份认同的困惑。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在新技术支撑下出现的具有即时性、跨文化等特点,具有匿名交流、张扬个性等虚拟空间特征的媒体形态。新媒体给青年亚文化带来了多元化变迁。在新媒体的语境下,“粉丝团”、“恶搞《新贵妃醉酒》MV”、“火星文”等实例展现了新媒体与青年亚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时下的电视节目日益被低俗化浪潮所淹没,社会主流文化往往直接干涉青少年媒介接触或担忧负面影响,却较少关注青少年群体理解的低俗化。通过采取焦点小组访谈法,从青少年亚文化角度解读电视节目低俗化,重点探究青少年媒介接触亚文化及电视节目低俗化的影响,发现在初级影响、次级影响、深层影响三个层次的基础上就亚文化而言,两者之间存在着包括收编与妥协的双向作用。  相似文献   

12.
In youth studies, a clear distinction is made between theories on youth in transition and theories of youth culture. Whereas theories and research on youth transitions often use quantitative data – (and therefore need to operationalize their ‘variables’) – cultural studies uses various qualitative methods, alongside a more elastic definition of, and conceptual approach to, young people’s socio-material living conditions. The argument made in the present article is that we need a theoretical renewal in youth studies that will enable us to thoroughly explore class, gender and ethnicity in light of the intersections between social and cultural positions. At the same time, we also need to elaborate our conceptual tools to capture 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s of social identity among youth and in society and culture. The aim is to reintroduce three central concepts in the renewal of youth studies, that of identity, subculture and resistance. Furthermore, it is imperative that connect and create links between these concepts and theories of youth in transition.  相似文献   

13.
当代青年的道德表现与体系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杭州胡斌飙车案”、“复旦学子虐猫”到“时尚女孩拒绝帮扶摔伤老人”,形形色色的表象后蕴含着同一实质:当代中国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面对西方思潮与社会转型的冲击,其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都已发生剧变,部分青年表现出道德自我意识膨胀、道德功利性明显、道德价值混乱等多方面的道德偏失。重构当代青年道德体系.培育与现代化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德人格和道德主体精神,使每个个体走出道德困惑,不仅是青年成人成才的自我要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4.
青年梦与"中国梦"是相辅相成的。"中国梦"要靠广大青年的努力奋斗去实现,从近代中国的悲惨命运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探索与前进,到如今我们终于有了拥有梦想的勇气,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靠的是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现在,时代又赋予青年去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从"中国梦"的内涵可以看出,青年人不仅是"中国梦"的建设者,而且也会成为"中国梦"建设成果的最大受益者。我们可以说,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及创新精神就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同时,青年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能够锻炼成才,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音乐是文化的符号,流行歌曲根植于所处时代的现实土壤之中。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的流行歌曲以一种鲜明的风格记录时代声音,为我们透视青年亚文化流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摇滚”歌曲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青年释放自我与现实抗争的文化情结;“怀旧”音乐是青年人在“前面无路想回头”境况下的一种心理调节;以“自我”为主题的歌曲是青年主体意识增强的现实回应;“佛系”歌曲映射了青年人自由空间被挤占后的一种养心策略。  相似文献   

16.
确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思想素质和精神支柱,是青年群体实现"中国梦"和人生理想所必备的道德品质成长的基石。精神境界高尚,思想政治素质优良,当代青年运动的方向就能始终代表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成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国际国内的各种挑战,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社会实践为载体,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进一步强化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构筑当代青年群体强大精神支柱,引导他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奋发进取,继往开来,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17.
“青年文化”具有“亚文化”属性,不仅仅指“青春叛逆”这一特质,在新媒体时代更涉及到“网络媒介”对“青年文化”的形塑。通过当代大学生阅读调查、网络使用习惯调查以及实际社交状况的深描,探讨青年群体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中不同的身份表达,可以发现当下“赛博空间”中的青年自我表征与现实身份认同的关系具有“自反性”,一方面“次元壁”的区隔显示出青年身份认同的焦虑,另一方面从“网络—现实”空间的二元对立中又生产出身份认同的路径,即通过“自我对抗”最终生产出青年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中逐步被"边缘化",改革开放之后"洋节"以全新的庆祝方式满足了现代青年人对休闲、娱乐、聚会、消费的要求。随着我国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青年人注重自我价值,自我意识凸显,个性独立张扬。在"洋节"的退烧中创立专属自身群体的独特节日,并赋予节日以文化内涵。从社会文化的多维度视角透视青年自创节日文化的原因,审视其活动内容,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研究社会思潮对青年的影响对于新形势下使青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分析近10年的相关文献后发现,当代中国社会对青年有较大影响的思潮主要有新儒家思潮或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实用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潮、历史主义思潮、新左派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和民粹主义思潮。此外还存在诸如后现代主义思潮、女权主义思潮、反全球化思潮、消费主义思潮等对青年影响力稍小但绝不容忽视的思潮。当代社会思潮深刻地影响了青年的信仰和价值观,导致青年政治意识表达方式变迁,影响青年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变迁,而在这些过程中青年接受社会思潮影响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社会思潮影响下的青年思想引领主要有思想绝缘法、对象研究法、武器强化法和能力培养法。现有关于社会思潮对青年影响的研究存在着过分侧重定性研究和消极影响、到底如何影响是"黑箱"、研究成果呈现结构失衡等缺陷,需要针对这些缺陷寻找相应的研究进路。  相似文献   

20.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通过对青年爱弥儿的道德教育的论述表达了他关于青年社会交往的观点。《爱弥儿》中的青年交往观主要包括青年社会交往的必要性、青年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以及青年在社会交往中的具体行为表现等内容。卢梭的青年社会交往观以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为基础,虽然带有一定的空想性,且主要针对的是18世纪的法国社会现实,有其时代局限性,但对于现代青年社会交往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特别是青年参与社会交往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青年社会交往应讲求一定的艺术和方法等观点值得加以借鉴和参考,使其对现代青年社会交往发挥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