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网络交流的一种方式,"动物化"的网络话语赋予了信息时代青年人际交往以全新的内容。青年网络话语"动物化"是青年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一道桥梁,成为青年网络交往不可缺少的传播符号,更是青年竞相追逐的一种时尚。在不断繁荣的"动物化"网络话语里,青年人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声音。在这样的文化场域里,青年极力表达自己的理想、愿望以及对现实世界的不同看法,并不断地对网络与现实社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待青年"动物化"的网络话语,应该因势利导,将其积极意义充分发挥出来,而将其消极影响控制到最低。  相似文献   

2.
将网络"丧"文化的创造、传播和解读放置于青年话语形成的整体脉络中进行分析,通过文献梳理和民族志访谈的方式来收集和提炼素材,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在文本建构上,不同形态的"丧"文化表达均运用了与主流叙事相分化的逻辑和修辞,语言上呈现出反讽和自贬的意味;在认知结构上,"丧"不等同于青年的真实状态,"丧"文化的情绪表达与实际操作之间形成了不协调、不一致的反差;在心理动机上,"丧"文化反鸡汤的自我嘲弄实际上更偏向一种网络叙事,是青年群体为逃避或减轻现实压力所创设的一处临时场所;在情感认同上,"丧"式表达在互联网空间里的流动使得面临困境的青年人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成为一种认同塑造与解构的方式;在影响机制上,"丧"具有反向赋能的积极意义,能让青年人认清处境、感受危机、重新崛起,甚至激励成功。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中逐步被"边缘化",改革开放之后"洋节"以全新的庆祝方式满足了现代青年人对休闲、娱乐、聚会、消费的要求。随着我国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青年人注重自我价值,自我意识凸显,个性独立张扬。在"洋节"的退烧中创立专属自身群体的独特节日,并赋予节日以文化内涵。从社会文化的多维度视角透视青年自创节日文化的原因,审视其活动内容,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多元文化的产生与碰撞提供了广阔的平台。2016年以来,"丧文化"现象在网络空间骤然兴起,它以"丧"表情、"丧"语言等带有"丧"特征的符号来表现青年人颓废、悲观的负面情绪,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在特定时空节点出现的一种亚文化现象,网络"丧文化"现象的产生与流行,必然与当下青年群体的生活现状与复杂心态密切相关。在信息社会的土壤中产生的"丧文化"不仅仅在内群体迅速发酵,还扩散到了整个社会环境当中。  相似文献   

5.
王健 《当代青年研究》2019,(4):92-96,117
网络社交媒介的种类不断多样化、功能日渐丰富化,为当代网络青年的个体表达营造出一种"拟真"的赛博空间。有关自我信息的表达方式,则从早期的纯文字、静态图像到语音信息、网络动图再到视频展播,形成了一种网络"景观"。其中,身体作为表达自我的符号功能受到重视,具身化倾向愈发显著。一方面,导致了网络青年对外在身体形象的极度关注,形成了自恋主义;另一方面,为了逃避来自现实世界的真实问题,从而建构起了一种虚假身份。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源乃在于当代狂热的消费文化和焦虑的社会心态,最终加剧了网络青年的自我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6.
网络空间青年人的"丧"是一种重要的话语论述和实践,呈现机制是以情感的自我探索为源起,沿着公共形象的自我控制路径,达到共同体自我抚慰的终端。从"自我"意义的生产和消费到群体认同乃至显性文化的形成,"丧"有从个人困扰转化为公共话题的趋势。自恋与阶层固化是真正干预和影响青年人"丧"气的心理与社会动因。面对青年人"丧"的呈现,社会正确的应对是形成舒展而自由的体制和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7.
1、所谓青年文化在日本把青年文化(adolescent culture)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已有相当多的年数了。基于青年提出的不同意见和所谓青年人与成年人不是同代人等说法,青年的精神面貌处于反抗和脱离成年人社会的状态,所以提出了“青年文化”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有青年文化、年轻人文化,青少年文化(youth  相似文献   

8.
新媒介技术发展早期建构的文化形态虽不足以动摇主导文化的中心,但却催生了青年亚文化表征及其亚文化实践。以网络视频直播中的泛娱乐直播为对象,运用布尔迪厄场域理论及爱德华·索亚"第三空间"理论,探索青年女性亚文化中的自我建构与身份认同问题。研究发现,与以往的成果迥异,作为互联网新的媒介形式,网络视频直播并未帮助女性建构新自我以获得独立的身份认同,而是在资本和市场引导下,通过维持媒介刻板形象满足男性凝视,以达到获取金钱和作为草根明星认同感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音乐是文化的符号,流行歌曲根植于所处时代的现实土壤之中。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的流行歌曲以一种鲜明的风格记录时代声音,为我们透视青年亚文化流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摇滚”歌曲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青年释放自我与现实抗争的文化情结;“怀旧”音乐是青年人在“前面无路想回头”境况下的一种心理调节;以“自我”为主题的歌曲是青年主体意识增强的现实回应;“佛系”歌曲映射了青年人自由空间被挤占后的一种养心策略。  相似文献   

10.
“青年文化”具有“亚文化”属性,不仅仅指“青春叛逆”这一特质,在新媒体时代更涉及到“网络媒介”对“青年文化”的形塑。通过当代大学生阅读调查、网络使用习惯调查以及实际社交状况的深描,探讨青年群体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中不同的身份表达,可以发现当下“赛博空间”中的青年自我表征与现实身份认同的关系具有“自反性”,一方面“次元壁”的区隔显示出青年身份认同的焦虑,另一方面从“网络—现实”空间的二元对立中又生产出身份认同的路径,即通过“自我对抗”最终生产出青年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青年网络流行语解读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被拥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年网民广泛使用、流传、熟知的词、词组和超出短语层面的言语表达单位。青年网民利用网络流行语来展现自我、参与社会、关注现实。青年网络流行语是草根文化在网络时代的复苏和发展.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面对青年网络流行语,我们应通过利用青年网络流行语,以观青年心态;通过运用青年网络流行语,提高教育实效;通过建设网络文化,引导青年网络流行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养成系"偶像是一种新型偶像类型,对新生代"养成系"偶像及青年粉丝群体社会学研究,有助于探寻"养成系"偶像粉丝从趣缘群体向非正式组织蜕变的过程.青年粉丝群体在为"养成系"偶像应援的过程中,体现的是当代青年行动的高效率与高组织性,是他们对独立与自由的追求,对文化工业的反抗,他们热情投身于网络文化空间,参与网络文化娱乐活动,从中体会到个人与团队成就感,他们在网络文化空间中体验到全然不同于现实的文化娱乐生活.这是当代青年现实生活状态的真实反映,通过粉丝行为研究青年群体特征和他们的生活现状,有助于大众对当代青年有更加全面而具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精英阶层在政治民主和社会进程中被寄予厚望,知识精英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理应具备高度的公共意识和广泛的社会关怀。水木社区的用户群体是中国知识精英的一个范本,他们的议题偏向能够折射中国精英群体的公共感知、价值取向和文化品格,进而诠释知识社群的公共性。研究结果表明,青年知识社群议题呈现出"去公共性"特征,内容上偏离媒体议程,价值取向上趋向实用主义和自我中心化。在网络社区里,他们更多是一种个人化和生活化的交往空间,并不具有显著的网络公共领域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在中国青年中孕育,年轻一代正在修复和重构健康社会的道德基石,此时,社会应该有一个全面的反思,与青年共同进步应该成为时代共识,也是中国的希望。本文基于网络记录进行思考和分析认为,只有当我们融入这个以信息化为标志,以网络化为舞台的新时代,与青年在一个空间对话,才有可能客观、理性地去理解现代青年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5.
(一)青年期是人类生命历程中一个身心全面发展的阶段,自然,青年人会有与成年人不同的文化观念。但是在一般传统社会中,青年文化与成年人文化的差别是不甚明显的,甚至完全消融淹没在成年人文化之中。六十年代以前的美国也是如此。当时的青年文化完全处于成年人文化的支配和影响之下,即使大学生的表现也是循规蹈距、不逾规范的,他们温文儒雅、与世无争、对政治冷漠、不感兴趣,努力表现得象个学生,对两性角色有着明确的认  相似文献   

16.
刘鹏  刘爽 《现代交际》2014,(5):192-193
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是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对青年人的生活、学习、社会认知和价值观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为例,对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作者以网络生活概念出发,通过问卷方式调查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生网络生活现状,并根据调查结果探析了大学生上网的习惯,据此提出相关的建议,以期对大学生网络生活提出改善。  相似文献   

17.
青年亚文化是特定时期青年群体共同情绪的一种文化表达,"小猪佩奇"与"社会人"的偶遇,是青年群体凭借其特有的触媒习惯进行的二次网络创作,将青年群体具有隐蔽性、集体性和延续性的综合性焦虑进行隐性表达。同时,也迎合了"90后""00后"青年群体幼态持续和价值虚无的情感需求,但青年亚文化毕竟是一种非主流文化,应该理性看待其存在,避免过度消费流行文化,偏离青年群体的主流价值观。社会各界需要关注青年群体,尤其是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在尊重青年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对青年群体亚文化进行规制,加强媒介素养教育,营造健康的网络氛围,加强青年群体责任意识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18.
"网络自拍"作为自媒体时代嵌入人们生活的记录性符号,已成为青年大学生日常社交互动、自我个性叙述与文化理念表达的消费式符码和仪式化表征。基于多位大学生深度访谈与文本分析,采用程序性扎根理论的研究范式,借助QSR NVivo 12.0的质性分析工具对大学生日常性"网络自拍"进行了自下而上的解构式理论陈述与编码式模型构建。研究发现,大学生符号消费式"网络自拍"具有表意生活风格、展演角色身份、分享精彩惊喜与消解情绪孤独的符号性价值生产作用;也有重构自我认同、美化自我认知、巩固社交网络、记录成长经历的记录式价值强化作用;还有调整自我目标规划、端正生活态度、自勉奋斗激情与沉浸仪式陷阱的消费式价值再生产的影响。由此,形成大学生网络自拍式社会展演的内在逻辑详释与作用机理深描。  相似文献   

19.
共青团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我革新的重要环节。共青团改革不仅是一个党建命题,更是一个政治学命题。作为政治学命题的"共青团改革"是指由中国共产党自上而下主导推进的,以提高共青团社会适应能力和青年群众现实获得感为目标的政治改革工程;共青团改革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青年组织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自我优化、自我完善,共青团改革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子系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拓展共青团改革的实践空间,展望共青团改革的光明前景,需要兼顾理论逻辑和政治实践的双重要求,采取描述与建构相结合的方法,使共青团改革在实践层面上能"切中要害"、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20.
"吐槽"行为已经成为当代青年网络互动的新形式、网络社交新途径和网络交流新方式。青年"吐槽"行为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表征出青年亚文化的仪式抵抗、自我认同感的价值诉求、后现代主义的颠覆之途。要疏导青年努力形成和具备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引导青年主动探寻和提升丰富充盈的精神生活;指导青年清醒认识和辨别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倡导青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青年"吐槽"行为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