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国逐步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城市新移民已成为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主要构成,研究其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中国七个大城市新移民调查发现,蓝、白领职工自评健康与体态健康在行为、状态、认知三个维度上产生影响,生活方式对蓝、白领职工自评健康的影响方式不同,而对蓝、白领职工体态健康的影响方式则具有更多的共性,从而导致了蓝、白领职工在自评健康与体态健康两项指标上存在反差。  相似文献   

2.
正城市的建设,与公共关系联系密切;品牌的建设,知名度、美誉度与和谐度成为衡量一座城市价值与影响的关键。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城市的发展均需现代公共关系的思想智慧。"未来对世界上多数人来说,区别他们的主要标志是城市而不是国家。"——帕斯卡尔·马拉加尔。曾几何时,"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使上海城市形象蜚声海内外,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背景下研究城市重构的理论化,建议用层级比较的方法研究移民的定居问题和跨国联系。通过提出"城市层级"的概念,本文探讨了后工业化城市重构的不同结果与移民融合的不同路径之间的关系。在"地方性"的理论化上,移民问题学者以民族国家和族群为分析的主要单位,而城市重构问题学者则未关注移民的研究。移民路径形成并反过来作用于城市的差异化定位。移民被视为城市层级的缔造者,城市在全球力场下的不同定位,决定着移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城市观察》2014,(2):F0003-F0003
正2014年3月20日,由广州市社科院与广州市社科联主办,广州市岭南文化研究会等承办的"新岭南文化与城市品牌创新研讨会"在广州举行。与会人员围绕如何从广州丰富的文化资源出发、建立现代城市品牌文化等问题建言献策。广州市社科联顾涧清主席认为,新岭南文化中心要融入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未来的新岭南文化不仅仅要讲历史、讲文化,更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李磊 《城市观察》2011,(5):155-163
城市青年新移民指的是在我国城镇化进程当中产生的从农村户籍变为城市户籍的群体,以及户籍虽未变动,但在城市工作和生活时间较长,已定居或有强烈定居倾向的青年群体。作为青年新移民城市融合问题的一个具体切入点,从居住的角度,基于“定居是青年新移民城市融合必要步骤”的假设,以中部省会城市舍肥为研究个案,通过访谈式调查,归纳城市青年新移民的定居类型,并就城市青年新移民当前居住状态、定居意愿、定居策略与过程、定居影响因素等调研内容作出初步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6.
张文婧 《现代妇女》2014,(4):313-313
2012年12月8日,作为"瓷器"代名词的景德镇市公布了其城市精神——"大器成景、厚德立镇"。作为城市精神,它是当代景德镇对自身历史传统、文化底蕴和发展特征的概括与总结。元代是中国疆土与运河极大扩展时期,因此其大国风度和气势便淋漓尽致的映射在陶瓷艺术文化上,文章从元代景德镇瓷器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文化审美入手,探讨元代景德镇陶瓷文化在当代景德镇城市精神中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7.
城市作为文化的载体,城市文化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城市基本责任与发展方向,其中城市休闲文化发展将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丰富游客旅游体验。在新型城市化背景下,面对市民游憩休闲与游客旅游休闲需求,促进"城市文化休闲化、城市休闲文化化",建设城市休闲文化,丰富市民与游客休闲生活应该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政策之一。  相似文献   

8.
尹子伊 《城市观察》2021,(1):152-164
城市轨道交通是现代城市的一张名片,在缓解城市拥堵、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具有城市传播的潜力.以广州地铁和广州有轨电车为例,关注轨交运营主体规划设计的"后台"行为和城市实体空间的多重属性,考察轨交如何连接市民与城市,建构城市形象,传播城市文化.研究发现,广州轨交通过实体景观改造形成层次鲜明、极具地方特色的立体城市空间景观,同时在动态的空间实践中满足了受众在视觉、行动和情感上的需求,将轨交空间与城市、市民联结起来,又利用文创产品和文创空间将轨交元素和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生活相结合,无形中实现了轨交空间在城市中的扩张.基于广州轨交的城市传播实践,未来其他城市的轨交空间和非文化公共空间可以引入"国家"和"地方"双重文化元素,连接城市其他主体,加强不同空间之间的联动,寻求实体空间在传播都市文明上的其他可能.  相似文献   

9.
侯叶  王少斌 《城市观察》2021,74(4):87-94
在消费文化中,消费的符号化是最重要的特征.消费文化对人们生活方式和认知方式的影响也反映在了城市空间形象和城市建筑形象中.结合体育建筑的自身特性,提出城市体育建筑的符号化主要集中在类似于城市摩天轮的结构符号化、类似于商业建筑媒介界面的表皮符号化以及类似消费品品牌价值的明星建筑师三方面.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身国情以及中国体育建筑在消费文化影响下的片面追求符号化现象,进行"适宜的结构表达""理性的表皮设计""正确理解国外明星建筑师"的中国城市体育建筑发展理性思辨.  相似文献   

10.
青青年新移民的社会适应与发展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议题,对519名青年新移民的问卷调查显示,青年新移民在各个维度的社会适应程度是不一样的。在经济融入维度青年新移民存在明显优势;在行为适应维度青年新移民与原住民的交往频度和深度不高、社区参与度低;在文化接纳和身份认同维度青年新移民对"上海性"认可度较高,对"上海人"身份的认同程度相对较低;在并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青年新移民社会适应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杨宏烈 《城市观察》2013,25(3):184-191
我国传统城镇、村落、园林、祠寺、风景区等常有将重点景观归纳为"八景"、"十景"、"十八景"的集称文化现象。这种景观命名集称具有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学、传播学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价值,对表现景观艺术的集成效应与观赏效果能产生积极的影响。探索其发展历程、思维模式、艺术构成、运用特色,对继承我国景观文化优秀传统,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实现人类诗意地栖居,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上海基督教两堂的调查发现:当代中国都市青年基督徒这一信仰群体,在身份上表现出“移民”、“高知”和“白领”的特点;他们对基督教教义的理解比较正统,在信仰倾向上,体现出保守性和“福音派”的特点。当代都市青年基督徒的基本精神状况比较健康,并对基督教的发展前景表现乐观,这体现了他们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认可,以及对基督教能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13.
青年亚文化是通过风格化和另类的符号对主导文化或支配文化进行挑战从而建立的附属性文化方式.体现了青年人特有的反抗、冲突、另类以及身份认同的困惑。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在新技术支撑下出现的具有即时性、跨文化等特点,具有匿名交流、张扬个性等虚拟空间特征的媒体形态。新媒体给青年亚文化带来了多元化变迁。在新媒体的语境下,“粉丝团”、“恶搞《新贵妃醉酒》MV”、“火星文”等实例展现了新媒体与青年亚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性别秩序是特定历史进程中关系网络的建构,它支配着男男女女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性别类型表征着文化对性别特征的调配或想象,它连带着复杂的权力关系与多变的身份认同。如果缺少这样的理论视野,就难以深刻理解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女汉子"——从古代的"女侠"到现代的"铁姑娘"、"女特工",再到最近的"女屌丝"——何以生成及其多样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成长起来的青年知识分子正处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他们承受着比以往更大的生存与发展压力,其精神文化生活也因此出现了种种困境。对1312名青年知识分子的问卷调查表明,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存在对精神文化产品利用有限,精神文化活动内容单一,精神文化生活满意度低等问题。因此,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青年知识分子精神文化生活的地位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上海的人口总量和结构一直与其独特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密不可分。工业化带动人口发展,人口发展推动城市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正处于第四波工业化时期,人口增长较快。在人口结构上,户籍人口老龄化,而外来人口具有就近流动、城城流动、定居化特点,且教育水平逐年提高。从承载力上看,上海人口总量合理,但人口分布的不合理影响了人口结构的发展、城市社会的融合,带来了核心区人口过密、产城融合不畅的问题,以及偏好"人脑"、排斥"人手"的问题。面对人口老龄化和可能的人口逆流,上海应稳定人口总量,建设整体推进的多中心发展人口分布格局,完善户籍制度改革,破解"新二元结构",推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结合政府改革,完善相关配套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7.
曲金良 《城市观察》2014,34(6):13-21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经中央提出,迅速得到我国沿海省市区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资本的响应。大建大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际海洋-港口"中心城市"、"枢纽城市"、"特色城市"等名号,一时间纷纷被提出,并很快见诸行动。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海洋城市","海洋城市"应该如何"打造",如何与国际"对接"?本文对此略作分析,并以国外不断出台的"世界最美海洋城市"排名与评价情况作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杜静元 《城市观察》2014,(4):157-165
当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社会治理已经并将长期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在这些挑战和问题面前,我们如何通过对我国社会治理状况的深入分析,深化对社会管理规律和特点的认识,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提高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本文从一个经济学的概念——"隧道效应"出发,将其引入到社会治理的研究中来,分析"隧道效应"发生背后的文化逻辑,并从社会的角度来分析这种正的隧道效应是否可以持续及其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当代青年的道德表现与体系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杭州胡斌飙车案”、“复旦学子虐猫”到“时尚女孩拒绝帮扶摔伤老人”,形形色色的表象后蕴含着同一实质:当代中国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面对西方思潮与社会转型的冲击,其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都已发生剧变,部分青年表现出道德自我意识膨胀、道德功利性明显、道德价值混乱等多方面的道德偏失。重构当代青年道德体系.培育与现代化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德人格和道德主体精神,使每个个体走出道德困惑,不仅是青年成人成才的自我要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20.
刘琎 《城市观察》2014,34(6):178-188
作为因商而兴的九省通衢城市,武汉市的商业步行街一直是城市精神表达的重要场所。本文以武汉市三条著名商业步行街——汉正街,江汉路,楚河汉街为观察研究对象,以时间轴为研究线索,立足"场所精神"概念与内涵,深入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维度下场所精神对于城市的意义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