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悲剧意识是张爱玲对《红楼梦》精神内核的继承,也是其创作的灵魂所在。传统小说悲剧艺术的现代性演进是张爱玲创造的现代文坛“传奇”之谜。张爱玲与《红楼梦》创作精神的核心都是以人性为突破点写人生悲剧,张爱玲借鉴了古典悲剧中物欲的诱惑使人性沉沦的立足点,将封建余孽与“现代文明”相杂读,使人性特点更主体丰富;同时张爱玲继承《红楼梦》中的人生情理冲突悲剧并进行了重新锻造,将情理打成一片,表达对人性脆弱的洞悉。世俗关怀是张爱玲对《红楼梦》古典主义情怀的继承。两者都杂揉着矛盾与困惑,既枕着依恋凡人俗世,又清醒意识生命悲剧,将悲剧意识沉潜于困阁婚恋、世俗真实之中。《红楼梦》立足于感性世界,指向虚无色空,张爱玲则回归于世俗真实,寻求对抗乱世悲凉的寄托。  相似文献   

2.
都说张爱玲是一位海外华文作家。其实,张爱玲的主要作品,都创作于50年代之前,而且大多写中国大陆的社会生活,理当归人“中国作家”之列。可是,“张爱玲在一般中国文学史上是不列名的”。这也实在太过冷淡了这位颇有才华的女作家。台港及旅美作家倒是挺看重张爱玲,不但出版了她的主要作品,而且把她的创作成就摆在与鲁迅、茅盾、巴金、老舍等现代著名作家“等高”的位置上。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甚至称张爱玲为“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①;“中国当代文坛上独一无二的人物”o。他还认为,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堪与英美现代女文…  相似文献   

3.
丁文 《学术探索》2008,(5):114-120
作为月刊“选报”的《东方杂志》,如何在以日报为主的大量报刊与读者之间扮演好舆论“传输者”的角色,其间的信息中转与过滤作用绝不应受到忽视。处于“原报刊”与读者两极中的《东方杂志》,势必受到这种“源头”与“流向”的影响。考察在于此二者作用力之下《东方杂志》的自我表现,有助于透视这份近代重要报刊的办刊理念。  相似文献   

4.
梁沛 《南方论刊》2001,(9):28-29
“整个的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封锁》)本文从“梦”切入,从《封锁》开始,试图解读张爱玲“美丽而苍凉”的所指。  相似文献   

5.
现代女作家张爱玲在海外颇有影响。台港文学界曾经形成“张爱玲热”,出现不少“张迷”,台湾一些中青年作家不同程度地受到她的影响,海外一些现代文学研究者也给予她很高评价。八十年代以来,张爱玲研究逐渐引起了国内现代文学界的关注并开始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上海书店先后影印出版了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其他出版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与胡兰成离婚后,她找到了赖雅,一个美国剧作家。张爱玲的美国婚姻,从本质上讲,已经不是要寻找一种“爱”,而是要寻找一个“家”。在与赖雅结婚十二年里,张爱玲生活比较安定,但发表作品却不多。“弃女”“原型”导致了张爱玲对“根”的回溯和对“家园”的寻找,“恋父情结”阴影笼罩了她的两次婚姻。张爱玲的更主要的一个特点是太“重情”,其小说创作展示了睿智而诗意般的女性世界,但在对待自己的感情时,却总是活在旧式的古典时代  相似文献   

7.
拆解“倾城”的神话──张爱玲《倾城之恋》创作意图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晶先生用西方的神话原型理论来解读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认为“凡是读到‘倾城’之类的题目,一定会联想起中国历史上,一些祸国殃民的美人来,像是褒拟、姐己、和杨贵妃之类。张爱玲写《倾城之恋》其构想思路,首先一定循着这一观点出发,是毋庸置议的。”《倾城之恋》的女主人公白流苏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红颜祸水式”的女人了。她浑身带着“杀气”。①但我却有一些疑问:其一,利用了倾城神话,是否必然地就会使主人公成为危险人物?其二,即使在倾城神话中,女人是祸水已成定论,但这一形成于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价值给定的本身,能…  相似文献   

8.
论张爱玲的时间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张爱玲的小说与散文中,虽没有专门论述其时间意识的篇章,但张爱玲作为一个有着强烈个体生命意识的作家,对时间问题不会不加以关注,它们散落在其作品及后人的纪念性文字中,这是本文着重分析的对象。 潘柳黛作为四十年代与张爱玲一起成名的女作家,在她的一篇回忆文章里说,张爱玲同朋友约会极守时间,简直有着外国人的习惯。这说明张爱玲作为处在“机器商业文明”时代的人,在时间意识上自觉地遵守钟表所代表的近代时间观念。但是对这种绝对的、机械的时间观念,张爱玲在情感上并不完全认同,在《我看苏青》中,她写道:“文明的日子…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的《传奇》是用“参差的对照的写法”讲述着日常生活中小人物的悲剧,其“传奇”的焦点不是外在的故事情节,而是内在的人物情绪,所看取的总是常态生活中的具有非常态意义的心理传奇,因而在叙事中体现出了以“常”与“非常”之间的对立共构来完成的总体结构取向,化生活结构为叙事结构,以故事情节与人物心理的双向建构为结构要求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两端结构取向上形成了具有反讽意义的双构模式。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因她所出名的时代背景以及她的创作风格被后人界定为“海派”这一文学“流派”。然而,张爱玲小说的鲜明个性使她即使置身于“海派”大营,也是一个始终坚持个性高于共性的作家;况且“海派”本身就是一个并没有认真界定的称谓,就连对这个名称的褒贬至今也未有定论。即使可以用“海派”来命名张爱玲,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抹煞张爱玲在其中的特异性。所以笔者认为,用“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作家”来描述张爱玲,无疑将更为准确传神的表达出张爱玲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