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通过俄国这个中转站转口而来。20世纪20、30年代,社会发展水平落后于西欧的俄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解读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其特点之一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加工成通俗的“原理”形式。而当文化上更为落后的中国“学生”以俄为师的时候,鉴于俄国人这种“原理”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易学易懂,便将之全盘继承过来。俄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思维,以致我们在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时,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青年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其教学是一个“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过程。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化繁为简、构建模块、围绕热点,通过“理实一体”来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  相似文献   

3.
马文颖 《现代妇女》2013,(11):33-34
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快速的融入中国文化,并开花结果,引申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等,看似是由于一个工农革命的偶然环境所导致的,实际上却是马克思思想与我国传统文化相融、相通的一种必然结果。我国人民之所以能够快速的接受马克思主义,是与我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思想有着必然联系的。“重民”、“大同”等都是我国思想的精粹所在,而这又恰恰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相契合。毛泽东思想是我国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结合,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4.
哲学是一门关于思维的科学,学习哲学能改变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提高思维水平,培养人们的道德素质,提高人们的人生境界。因此哲学教育是有重要意义的,但现今国内的哲学教育把重点放在了哲学的知识教育上,重点强调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哲学史知识,使得哲学教育程式化、教条化,产生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的局面,这严重违反了哲学的本质。为了改变这一尴尬局面,哲学的创新教育就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是一个教育命题,也是一个文化命题。从文化的角度开看,在马克思主义教育生活化的过程中,要关注文化内容,关注人类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的人文精神,从而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生活化的方式渗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对大众文化的引领,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实现大众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哲学指导思想,是核心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处于中华民族的命运共同体之中,构成一体两面的关系,与之共存共在,不可分离。我们不仅仅需要从思想上对之加以重视,而且更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反思和分析,以辨明真伪,明断是非,达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性认识,从哲学的理论高度来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地。  相似文献   

7.
今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百年党史,是中国共产党学习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全党指导实践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质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以及复兴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实践性、人民性、革命性和开放性等重要理论特质是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并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是其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青年朋友们:当“五四”这个属于我们青年人的神圣节日悄然走来的时刻,我们面对昨天、今天、明天;过去、现在、未来,这条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不由生发出几多感慨和几多思索……我们祖国的昨天是历经沧桑的,但所幸的是:20世纪不仅给美国带来了繁荣,给俄国带来了新生,给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带来了世人瞩目的经济腾飞,同时也为古代光华灿烂,近代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春华捧出了秋实,枯萎孕育了新生,新中国以泪泪乳汁,整整前有了杰出的三代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人,从德国捧来革命经典,从俄国引来熊…  相似文献   

9.
唐银丹 《现代妇女》2014,(9):313-314
艾思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先驱,他的《大众哲学》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通俗化的先河。这部具有科学性的著作像一盏指路明灯,指引广大人民群众走上了一条追寻真理的正确的革命道路。为我们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基础,同时对当今我国继续良好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具有很重要的启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其传入中国并运用在中国的发展实践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马克思主义哲学被接受并且被补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际要求。本文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出现的几个问题做了简要的分析及总结。首先,本文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理解进行了简要阐释,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根本目的及基本途径,最后指出了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1.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学说,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和关键方面,这是其在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和性质决定的,也是社会发展的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体系研究的根本范式。以不同的思路为研究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逐渐发展分化成为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研究在内的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2.
李霞 《老年世界》2011,(1):44-44
“国学”,顾名思义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国学兴起于20世纪初,而鼎盛于20年代,80年代又有“寻根”热,90年代国学热再次掀起直至今日。这种现象反映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民俗学、伦理学、考据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他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我们的国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今天,随着国势的上升,我们自然要大力弘扬国学,向世界推介国学。成为文化大国才是真正的强国。  相似文献   

13.
何艳 《职业》2014,(5):127-127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载体,以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表达了作者的丰富情感,反映了生活本质,其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原理。如果在哲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这些哲理诗,不仅会使抽象的哲学原理变得通俗易懂,更会增添哲学教学的艺术性,可谓锦上添花。  相似文献   

14.
日俄战争是20世纪第一场大规模的国际战争。对俄国来说,那场战争是1905革命的催化剂,也敲响了罗莫诺索夫王朝统治的丧钟。而日本方面经此一役,其“独占中国”的妄想愈加膨胀。从这场战争开始,日本进一步将“大陆政策”付诸实施,在中国东北的南部立足进而逐步往北推进,最终发动了一场给整个中国和亚洲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战争。  相似文献   

15.
陶德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如何更好地发展问题,陶先生在其论著中都有充分的阐释,本文对陶德麟先生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重要思想进行了概述:一是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二是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的必要性;三是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改革的关系;四是指出党的建设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为理论发展的根本动力,探讨社会实践提出的问题需要确立关注视角和思考维度。中国马克思主艾哲学的特殊性及其发展规律决定了其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维度、中国文化的发展维度和现时代人类的实践维度上去思考自身在当代视野下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从而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三种理论思考维度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中国共产党的实践维度是中心,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以解决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的实践问题为重点,其它两个思考维度是中国共产党实践维度的顺延和拓展。  相似文献   

17.
哲学对话的目的是重建中国精神近年来,主张中、西、马哲学对话已经成为中国哲学界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它标志着我们终于认识到,原来建立在现行学科划分基础上的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各自为政,很少对话往来,遑论相互学习影响,是不利于中国哲学的发展,尤其是具有原创性中国哲学的产生的。然而,时至今日,真正卓有成效、有影响的对话成果似乎还未见到。这也不奇怪,因为对话要有成效,需要对话者对中、西、马三个哲学  相似文献   

18.
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哲学形态的表现形式,这三个哲学形态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同一层面的并列关系,它们三者都处在一个横向层面,三种哲学形态之间存在着一种互补的联系。不管什么时期的哲学论证,都是从公共性的起点出发进行思考。因此,不管是那种哲学形式,我们都要站在一个理性的立场上去辨别它的合理方面,这对于当下我们社会的哲学主流思想的确立有着重要意义[1]。不论是在哲学精神还是哲学方法这些方面的进步都有助于我国哲学创新的推进。三者价值信念层面的对话都是以当今社会的创新、科学、文明发展为主旨,希望以生态公共性为起点,以生态正义为主流,在全世界形成一种"共生"的思想观念,大力畅行正义公共性,将"合作与共享"的价值观念发扬下去,提倡一种理性、共在的观念,为哲学未来的发展创新寻找新的突破点。[1]  相似文献   

19.
说起“功夫”,我们马上会想到武术,想到李小龙,想到少林寺,但事实上,中国传统中的“功夫”一词,其含义远远超出于此。在倪培民教授的眼里,“功夫”是一个桥梁,他借用这个桥梁巧妙地打通了中西方哲学,使我们找到了中国哲学中很多已经失落的意义。正如倪教授所说:用“功夫”概念来诠释哲学,不仅能让中国哲学变得有血有肉,同时也可以给西方哲学注入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自近现代以来,我们的文化先驱们开始思考中国落后的根源,而“国民性”成为讨论的热点。中国现代化的前途与命运,其关节点真的在于我们的“国民性”?对“国民性”的认识,林语堂先生无疑具有独到之处。林语堂(1895~1976年)是一位以英文书写而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他一生“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在他去世30周年之际,我们谨以此文纪念林语堂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