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江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属珠江水系,主要支流有明江、水口河、黑水河等;流域主要包括我国广西的凭祥、龙州、上思、宁明、崇左、扶绥、邕宁、大新及天等等县、市的全部或部分地方。左江流域多为石灰岩山区,喀斯特地貌极为发育。沿江两岸,奇峰挺拔,峭壁对峙,山光水色,交相辉映,景色迷人。一幅幅用赭红色颜料绘成的各种人物、动物和器物等画像,就分布在左江及其支流及附近如削似劈的悬崖峭壁上,俗称“崖壁画”。这些崖壁画不仅数量多,分布地域广,且规模宏大,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2.
史料记载,清朝雍正五年,维西康普纳西族女千总禾娘率其统辖的澜沧江、怒江、独龙江流域的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等属民归附清朝.2007年,在寿国寺发现一幅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壁画,经初步考证,该壁画绘于清乾隆年间,其内容生动反映了禾娘率属民内附的场景和对藏传佛教的信仰,实为研究清代云南西部三江流域历史、政教关系、民族关系和社会风貌的珍贵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3.
金代黑龙江流域的农业和手工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11~12世纪初,女真族崛起于黑龙江流域,建立了大金政权,黑龙江流域出现了历史上的又一次经济大发展时期,其中农业和手工业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金统治者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扶持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耕地面积的扩大、粮食产量的提高、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家畜家禽饲养业的繁荣和农产品的商品化,以及金属冶炼技术和手工工艺的提高等方面。成为黑龙江流域古代历史上最繁荣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4.
白龙江流域藏族主要指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迭部县、舟曲县,甘肃陇南地区的武都县、宕昌县等地的藏族.以农耕经济为主的白龙江流域谷地狭长,居住着10多万藏族人,语言属于康巴方言,当地积淀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如歌舞艺术、宗教活动、语言文字、民族服饰、建筑文化等.相对于藏族中心文化来说,白龙江流域的藏族文化属于区域或边缘文化,但该区域文化却独具特色且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5.
桂林旅游发展新方向:漓江流域旅游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基本完成城市大改造赢得新的旅游发展空间之后,桂林旅游下一步的发展战略目标应当是通过旅游资源的整合形成漓江流域旅游圈.漓江流域旅游圈是以桂林市为中心,以漓江流域为辐射纽带而形成的区域旅游系统层次架构.构建漓江流域旅游圈要从战略的高度从生态旅游、特色创新、基础设施、民营投资等方面去思考.  相似文献   

6.
一、综合开发“一江两河”流域的意义综合开发雅鲁藏布江中游、年楚河、拉萨河流域地区,即所谓的“一江两河”流域,是西藏自治区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和从事政治、经济工作的同志,在充分调查研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所取得的共同认识。“一江两河”流域的农业综合开发,对西藏经济和  相似文献   

7.
两宋对沅水流域沿边溪峒治理,经由抚绥羁縻至平乱开拓转变,南渡之后又转羁縻。这一区域治理策略转变的历史进程,促进了两宋沅水流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土丁招募与辰砂朝贡则是沅水流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方式和途径。通过土丁招募,大批“土民”走出溪峒成为省民;以辰砂为重要物资的朝贡贸易促进溪峒“土民”与内地省民的交融。两宋时期沅水流域沿边溪峒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既体现了中央王朝对沅水流域沿边溪峒治理的突出成效,亦为后世湘西地区与中央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互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浙江宁波市北仑区街头、余姚市兰墅大桥旁、江东区百丈东路、海曙区西湾路等繁华大街上,一幅幅异彩纷呈的墙绘墙画带着浓浓的民族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引起了无数过往行人驻足观赏。  相似文献   

9.
清代,黑龙江流域各族的捕貂业成为其经济生活中的重要部门,是居住在这里的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民族获取衣食之源及同外界经济交流的主要生产行业,在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貂(此指紫貂,亦称黑貂、林貂)是一种哺乳性动物,我国黑龙江流域的山林中则盛产这种动物.自古以来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就利用自然环境为其提供的优越条件以捕貂为业.史载,早在挹娄时期,其地"出好貂",称为"挹娄貂".在东沃沮的"租税"中就有貂  相似文献   

10.
我们达斡尔族是黑龙江流域的古老民族,也是最早开发黑龙江流域的民族之一。早在几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进入了农耕文化的民族之列。历史上,我们民族世世代代沿用达斡尔这一族称,也曾以萨哈尔察部、索伦部、达奇果尔、达奇鄂尔、达古尔蒙古等族称出现。  相似文献   

11.
壮剧艺术主要产生、发展于右江、驮娘江、西洋江和清水江流域,主要分布于广西百色市的德保、靖西、田林、凌云、乐业、西林以及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富宁、广南等县,在这块土地上主要居住着壮、汉、瑶、苗、回、彝、仡佬等民族。壮剧除了具有一般戏曲艺术所具有的综合性和活态性特征外,由于壮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环境保护在红水河流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重要意义,当前红水河流域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红水河流域是壮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1988年11月、1989年4月,笔者曾两次到该流域的天峨、南丹、东兰、巴马、都安、大化、马山、忻城、来宾、合山等地进行了为期40多天的调查.现根据调查所得材料,对该地区壮族传统文化对发展商品经济的影响作一粗浅的探讨.一、红水河流域壮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所谓"民族传统文化",是指该民族历史上创造并流传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以物质为基础,并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一些文化籍以产生的外部条件(包括社会的、自然的)逐步变化、消失,这些文化本身也随之失去存在的意义,逐步被淘汰;而一些文化籍以产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却具有相对稳定性,变化缓慢,这部分文化即被作为传统文化一代代流传下来.  相似文献   

14.
我国广西左江流域岩溶地貌极为发育,尤其是沿江两岸奇峰峻秀,陡峭如削。为这种美丽如画的天然风光增色的是,在许多地方的峭壁上有着一幅幅用赤红颜料绘成的人,兽、物画卷,即是人们通称的“崖壁画”。当地壮人一般称有崖壁画的山为“岜来”,即花山。壮语中“岜”(Pa) 是“山”,“来”是“花”。左江崖壁画迄今已发现八十四个点,一百八十三处,绵延二百余公里。最大画幅长达二百二十一米,高四十米,画像一千八百多个。可见,左江崖壁画规模之宏大,气势之磅礴,为国内外所罕见,是我国极其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左江崖壁画在史书上早有记载,但对崖  相似文献   

15.
经过对左江流域的宁明、龙州、崇左、扶绥等县崖壁画的实地考察,我们以为:左江流域崖壁画之中,虽有动物、圆形物及其他多种器物形象,但是,人物图像始终占据着主要画面。可以说,以人物图像为画面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其显著特色。从人物图像及各类图形的分布特点看,左江上游和下游,尤其是上游临江点和下游远江点之间,所表现的主题不尽相同。这种不同,反映了左江“瓯骆”人的原始宗教观念从自然崇拜到祖先崇拜的历史演变。延绵二百多公里的雄伟而神秘的左江流域崖壁画,正是这种从自然崇拜到祖先崇拜的长篇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16.
次仁 《西藏研究》2003,(1):44-47
在西藏“一江两河”流域 ,主要存在高度、中度、轻度、潜在等四种类型的荒漠化土地。造成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有脆弱的生态环境、气候的干暖化和人为活动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主导性人为因素是滥牧 ,其次为滥樵 ,再次为滥垦。而气候的干暖化与过度的人为活动具有几乎同等的作用效力 ,同样不容忽视。这也说明荒漠成因是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的  相似文献   

17.
帐篷,又名帐房,藏语谓之“gur”,是藏族牧民传统民居形式之一。康藏、安多等地区皆为流行。 根据制作的材料不同,藏族帐房可分两种,一为“sbra gur”(牛毛帐房);另一种为“ras gur”(布帐房)。前者是用牦牛毛织成的黑色粗毛布(俗称“褐子”)缝制而成,形为长方形。(见封2图1)褐子一般约0.3m宽为一幅,故帐房的大小有24幅的、32幅的、  相似文献   

18.
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澜沧江在云南省留下1240公里水路,流域涉及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保山地区、临沧地区、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七地州的39个县市,其中民族自治地方占71%;在25个世居民族中,彝族、白族、傣族、拉祜族、哈尼族、佤族、傈僳族、回族、布朗族、藏族等24个少数民族的人口为460.3万人,占流域总人口的47.4%。多民族小聚居、大杂居,是该流域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9.
以大理洱海流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为个案,指出洱海流域环境问题的出现与流域内居民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认为在加大投入改进环境治理技术和建设环境治理设施的同时,需要培养流域内居民的环境主体意识,并通过社区组织动员流域内居民开展参与式的环境治理,从而为提高流域治理效果,并实现环境治理效果的可持续性提供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20.
入关前,清(后金)对黑龙江流域各族采取的“和亲”政策,是入关前清朝对黑龙江流域各族实行安抚政策的主要组成部份,在有清一代的民族政策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这个政策的实施,无论在当时及其以后,对黑龙江流域的统一和巩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鉴于此,本文试就清入关前提出“和亲”政策的历史背景、实施过程及其影响诸方面,加以概要的论述,旨在说明“和亲”政策的实施,对黑龙江流域的统一和巩固所起到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