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红楼梦》诗词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的诗词表现出人物的个性,成为小说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红楼梦》诗词在表现艺术上着重于写实,与小说中散文描写的曲折隐晦的虚笔相交映,在诗歌写实的艺术上,小说吸取了前人的大量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2.
在中外文学史和音乐史上,音乐与文学的结合总是促成二者多方面的变化,音乐元素和音乐手法的渗透,使中西小说艺术风貌更加丰富多姿,增强了伦理蕴涵的多解性和歧义性。在音乐化叙事中,现代中西小说均运用各种音乐手法,但对音乐元素的取舍呈现出不同的偏好。中西小说音乐化叙事的不同趋向是中西文化不同特征的艺术反映。  相似文献   

3.
在小说中运用诗词刻划人物形象,这是中国古典小说民族传统的艺术手法。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运用诗词、集句、对联、铭文、偈语等韵语来刻划人物,正是在继承中国古典小说这一传统民族艺术手法基础上的推陈出新,为当代文学创作丰富了刻划人物的艺术手段,很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借鉴。下面从《李自成》小说中的诗词与小说情节结构的关系;诗词与小说人物思想性格的关系;以及这种艺术手法本身的特点,这三个方面试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小说叙事学理论的引入与发展,使得小说叙事艺术的研究热度不减,这一点在清末民初小说叙事研究中体现得尤为显著。清末民初正是中国小说的叙事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叙事模式转变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产生的"新小说"大都在叙事艺术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继承与革新。其中,《老残游记》体现较为明显,从对"史传""诗骚"叙事传统的继承,到对叙事视角的转变,并与西方"报章体"相融合,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具有代表意义,并进一步推进了小说叙事艺术的继承与革新。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词话》每每间杂诗词,诗起、诗结、诗证,依然是话本的遗响。对小说中状之以骈丽,证之以诗词,鲁迅先生的看法是:唐传奇中夹杂着诗歌,影响到后来的话本。话本中所以多诗词,是因为说话人仰攀那能诗者。愚以为仰攀或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话本间杂诗词,是为了吟哦演唱,以避免平铺直叙之枯燥,主要是为了怡悦听众的。梦笔生所续之金瓶梅《金屋梦》凡例之五,主张新作而反对套袭旧诗。他说:“小说类有诗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得益于我国古老文化、尤其是古典诗词的滋润,成就了为世人所瞩目的独有的艺术特色。曹雪芹把古诗的艺术技巧融进小说中,用诗歌的艺术韵味构筑了整篇小说,用诗的意境渲染和深化了人物性格,用诗的语言寄托了美的理想。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红楼梦》看成是一部诗化意境的小说。  相似文献   

7.
小说中插入诗词是古代文言小说中常见的现象。文言小说《聊斋志异》受到诗文化的影响,呈现出浓郁的诗意。其诗化特征因素与小说中的情节、人物、环境相互交织,产生了特殊的诗化作用,丰富了小说的叙事性,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风貌。此外,《聊斋志异》中的诗歌也是蒲松龄个人情感的寄托。研究《聊斋志异》中的诗词及其艺术价值,对探讨蒲松龄本人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方回《瀛奎律髓》与张炎《词源》分别为宋代诗、词理论著作的殿军,提出了最高的审美标准和艺术典范,并在艺术技法层面了作了深入探讨。前者主清劲、宗后山,欲以之实现南宋江西诗派的内部超越;后者主清空、崇白石,欲以之实现南宋骚雅词派的内部超越。宋代诗词的散文化倾向,凸显了宋代文人的精神特质。内部超越的思考方式,对于古代文学研究和理论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壹《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我国产生最早、影响最大的两部长篇小说,这两部文学巨著的产生,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两部作品的成书,都是由宋代说话演变而来。《三国演义》成书前,作为故事已在社会上流传较久,早在唐以前就有有关记载,只不过是些片断故事,不见系统的讲述。到宋代说话兴起,说三分成为说话业的一个专项。当时著名的说话艺人霍四究便以擅说三分出名,可知这时演说的已是有头有尾的全部三国故事了。在当时的说话业务中,“三国”属于“讲史”。  相似文献   

10.
前言《红楼梦》是一部形象化的封建社会衰亡史,是帮助我们认识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诗词是这部小说艺术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曹雪芹用以表现作品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艺术手段。为了帮助工农兵学员和工农兵群众阅读这部古典小说,我们编写了《〈红楼梦〉诗词评注》,从全书一百七十多首诗词中选取了一部分,加以注释和评述。由于水平所限,缺点错误一定不少,希望同志们提出批评意见。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一下《聊斋志异》中的诗词及其与小说结合的特点,看看诗词在小说创作中的作用不仅有助于理解和评价这部古典文学名著,而且对我们从中取得借鉴,在今天的小说创作中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安排情节、描写环境和渲染气氛等,都是有意义的。 在评注本《聊斋志异》的四百三十八篇作品中,有二十三篇中含有诗词。其中除断句、联句共十六句外,完整的诗十八首,词曲五首。  相似文献   

12.
宋代的城市经济极其繁荣,市民要求也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就是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说话是百艺当中的一种,在北宋的都城开封,南宋的行在临安,都达到了极盛一时的状况,从而产生了大量的话本,使我国小说史开辟了新的篇章。可惜的是多数宋代话本都已湮没无闻,留下来的一些,有的可以确认产自宋代,有的还难以辨认。《碾玉观音》是话本小说中难得的优秀作品,产自何时,尚无确证;消除疑窦,理所当然。所以搜剔证据,至为重要;内容、艺术等等,亦应研讨。不揣浅陋,分别论述于后,以就正于同好。  相似文献   

13.
清初拟话本小说《五色石》中插入的诗词韵语数量非常多,堪比早期的"三言"。分析其在小说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可以概括为:刻画人物、描绘场景、引导读者阅读、推动情节发展和增强作品娱乐性。通过对比《五色石》与"三言"中的诗词韵语的这五种作用,能发现《五色石》的作者更注重对拟话本小说的娱乐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宋代说话人的底本,不能对等宋代说话资料里称的“话本”,其不一定是用白话写作的,也不是现在所谓的话本小说,更不是白话小说的雏形。根据《醉翁谈录》里的论述和《绿窗新话》的例子,可以确信宋代说话人的底本有两种:一是前人或当代人收集的小说集《太平广记》或者是史书《资治通鉴》等;二是说话人根据说话的需要自己编订的故事集如《绿窗新话》等。认为话本小说(或者直接称之为话本,指短篇白话小说)等同于底本,甚至把“三言”里的部分通俗小说认作是宋代话本(宋代的白话小说)乃至是宋代说话底本的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根据《醉翁谈录》和《绿窗新话》里的文言故事,可以看出这些故事就是说话人底本,从而可以推测宋代说话人的底本基本是用文言写作的。  相似文献   

15.
从《红楼梦》可以看出,曹雪芹有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理想,无论行文、遣句,还是撰写诗词,大到篇章结架、艺术构思,他都是从审美角度深思熟虑的。那么该部小说在"写法"上到底摆脱什么旧套,与先之人情小说有何不同,有什么独到的艺术创新,这是文章中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由于新时代人们欣赏情趣的变异,很少有人对《三国演义》诗词问津。本文以解放后整理出版的普及本《三国演义》保留的206首诗词为研究对象,揭示了这些诗词在全书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像章回中的“文眼”一样,涵盖了近百个历史人物性格和数十次历史事件的史论史评,包容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表现了小说家的艺术构思,构建了小说叙事视角。总之,其基本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即艺术功能、人生意蕴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肉蒲团》多攀附化用儒家经史以为小说。其写"未央生"与艳芳、权老实夫妇故事等分别取法《诗经》中《庭燎》《氓》与《静女》诸篇,表明《诗经》是《肉蒲团》思想与艺术取法的重要参照或对象。作者的用心虽在籍以坐实其自道是书之作得力于"经史"处甚多,以可与"经史"并观为小说加一层保护色,但其把当时最下流与最上位两种文本揉为一体的写法,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诗经》内容的庄严性,同时是以小说形式对《诗经》写两性关系内容的另类诠释,可以启发人们对小说中色情描写尺度的思考,值得《诗经》学者引为参考。这一写法在前此小说中似无先例。鲁迅说此书"较为出类",大概也包括了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18.
用简谱和锣鼓经把秦腔音乐写进小说,将时间艺术溶进符号艺术之中,以揭示性格、暗传情绪、营造氛围、凝聚秦人秦地的生命呐喊和文化魂脉,是《秦腔》的一个创造性探索。《秦腔》通过日常生活的描绘,呈现了当代农村在历史与道德、经济与人文坐标上的错位,表现了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权力体系和族缘缘体系交叉互动的复杂关系;如数家珍地描绘当下农村生活的原发状态,既将时代风云稀释为家长里短,又在这种描绘中渗进了许多灵悟的元素,不妨称之为灵智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9.
《宝文堂书目》作为明代的私人藏书目录,其著录的宋人小说一般被认为是留存到明代的宋代话本。"三言"也吸收了宋代话本的精华,各家小说史均有论述。《宝文堂书目》作为宋元明话本、拟话本传藏的一个重要载体,与"三言"有很多类似之处。"三言"在吸收元明新作的同时,也吸收了很多宋话本小说,这其中《宝文堂书目》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20.
《玉梨魂》与《雪鸿泪史》是民初鸳蝴派小说的代表作品,其共同点都用了以诗词入文的叙述形式。这种叙述形式在演进中不断地发展。从明传奇的附赘累牍到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以诗为媒,直至《玉梨魂》与《雪鸿泪史》,入文诗词开始承担起传达人物情绪体验的叙述功能。这种叙述形式既源于古代文学传统,又适合小说中旧礼教下才子佳人情感表达的身份需要,徐枕亚将其发挥到了极致。但这种叙述形式历来为新文学家们所诟病,这就需要重新审视原有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