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对挑战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与朱长超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长超同志发表在《社会科学》1997年第12期上的《向人类中心主义要回自然》一文(以下简称朱文),对人类中心主义发起了强烈的挑战,读后有一些不同看法,现提出来与朱长超同志商榷,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一、关于“平等”和“权力”朱文认为:“人类是自然界中平等的一员。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自然应该也有自己生存的权利、繁殖的权利。”这种主张表面看来是人道主义到家,实质上是抹煞了人与物的本质区别,否认了人的主体地位,它不过是一些哲学家头脑中的幻想,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行不通的。人们…  相似文献   

2.
童之伟 《学术界》2023,(10):5-25
“汉语权利”指的是在中国本土形成并融入现代汉语、指称范围不包括任何公共权力的“权利”一词。“和化权利”指汉语的“权利”一词进入日语法学后发生变异、指称范围包括各种公共权力的“权利”一词,后者严格来说属于未经翻译的日语。“汉语权利”诞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随后进入日语法学并保持了20余年的主流地位。“和化权利”出现于日语法学的时间大体在19世纪80年代,经过与“汉语权利”的竞争,到20世纪初完成了定型化,同时开始返流中国。“汉语权利”与返流中国的“和化权利”也有过竞争,但毕竟势单力薄,顶不住。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汉语法学全面承袭了以和化的“权利”为核心的话语体系。“和化权利”在当代汉语法学研究领域影响日渐式微,但在法学基础理论教学领域仍处在主流地位。当代汉语法学应全面回归“汉语权利”,同时吸纳“和化权利”的合理因素,形成以法权或其他本土化概念为核心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3.
自然原则与道的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原则与道的智慧杨国荣一《老子》哲学以道为第一原理。作为存在的终极根据,道并不是一种外在的主宰;毋宁说,它更多地表现为存在的自我统一。循沿这一思路,《老子》进一步提出了“道法自然”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①从本体论上看,所谓“道法...  相似文献   

4.
刍议传统儒学中自然权利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学军 《理论界》2009,(5):136-139
"自然权利"概念是个后现代性的话语,但其思想却渊源久远.我国传统儒学中就具有丰富的自然权利保护的思想,其中"天人合一"思想、"仁""孝"伦理观,以及"圣王之制"分别从思想基础、伦理要求及社会实践三个层面对自然权利的保护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与现代西方激进的自然权利观不同之处在于,儒家的自然权利思想是以人为目的的自然权利观,是人际伦理向自然万物的外化.  相似文献   

5.
王琪璟 《理论界》2007,(4):62-63
从某种意义上说,可持续发展法是后现代极具代表性的法律制度。本文从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发展观的批判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开始谈起,继以后现代法学对权利话语的重构和可持续发展法的提出,最后以后现代法学的方法论从对象、目标和原则三方面完成对可持续发展法的初步论证。  相似文献   

6.
1980年代中国文学知识分子话语回归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重返“人的文学”的过程。最先的基本内容是对极左政治的控诉与批判,但一些作家已着眼于极左政治对人的压抑、扭曲和摧残并开始呼唤人的价值、尊严和权利。控诉与呼唤的潮流虽然遭遇挫折,但文学的人道主义并没有因此而消失。一些作家走向了个人,展示和肯定人的个性;一些作家走向人的生命,呼唤人的自然权利。“性大潮”的出现是人的自然权利在文学中的一次回归。文学因此而对人的表现有了新的开拓,但也意味着一种退缩性的转向。重返“人的文学”的障碍不仅来自以阶级论为中心的旧的权威话语,而且来自海外引进的新思潮。1980年代文学对此给予了有力的回答。  相似文献   

7.
发轫于古希腊罗马的自然权利学说在权利理论的发展史上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边沁对这种先验的、事实上不存在的权利观并不满意,他认为自然权利观存在的最大局限就在于它是一种先验的主观假定.人们对它的解释带有主观随意性,这可能带来社会不必要的混乱.自然权利观的语言表述也模糊不清,不符合近代社会对法的客观性和精确性的要求.因此,边沁批判了自然权利学说,提出了自己的功利主义权利观,进而导引出建立在功利原则基础上的法律权利观.  相似文献   

8.
浅析儒家伦理思想中的自然权利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昌文 《天府新论》2006,42(3):30-33
缘起于现代西方的自然界权利理念,是生态伦理学中自然中心主义学派的基本范畴,一般认为它是一个后现代的话语体系。其实,在我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自然界权利思想。本文试就儒家伦理思想中的自然权利观,做一挖掘与梳理。自然权利观是有关自然界权利(也称自然的权利)的  相似文献   

9.
<权利话语>一书指出美国权利话语具有权利绝对化、轻视责任以及忽视权利的社会维度等特征,它不仅增加了社会冲突,妨碍了社会沟通,不利于弱势群体保护,而且妨碍了对于优秀公民的培养.美国权利话语的病因在于受洛克、霍布斯以及布莱克斯通等人理论对权利的过度强调而忽视了责任和社会的一面,要升华美国的权利话语,必须从美国权利传统以及多元文化中寻找源泉.中国在坚持权利本位的同时,也应谨防美国式的权利病,培养公民的责任意识和社会意识,形成一种健康的权利文化.  相似文献   

10.
公司法人财产权与股权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关于公司法人财产权以及股权的性质、内容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本文从分析法人的本质入手,提出法人与自然人一样均是“法律上认可的人”,因而法人财产权概念应与自然人财产权概念一样,是指包括财产所有权、债权、知识产权和股权等在内的各种财产性权利。投资者(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国家)将各种财产投入公司法人以后,就丧失了对这些财产的相应权利(转由公司法人享有),同时作为对价取得了对公司享有的股权。股权的一种既非所有权也非债权的新型民事权利,是带有一定人身权性质的财产权,其具体内容包括表决权、收益权、转让权、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以及监督权等。《公司法》有关条款的规定和某些关于股权性质的观点是混淆了股东大会、股东全体和股东的概念,将作为公司法人机关的股东大会的权利看成了股东的权利。  相似文献   

11.
周濂 《中国社会科学》2012,(6):46-59,206
12世纪以来,从自然法(自然正当)到自然权利再到人权,权利概念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演变历程。在后形而上学视阈下,带着亚里士多德面具的权利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视野。首先,它巧妙地回避了麦金太尔的"本体论批判":人权概念的重要性不在于其奠基于何种本体论之上,而在于它是实现人类个体的繁荣的必要条件。其次,它在伦理学上兼具现代道德的命令式特征(必须拥有个体权利)和古典伦理学的吸引式特征(拥有个体权利是好的)。再次,目的论自由主义的理论前景昭示出对当代政治哲学与古典政治哲学进行完整叙事的可能性:以个体权利为核心的政治秩序不但没有颠覆或者削弱古典的自然正义(正当),反而是对后者的一个补充和拓展。  相似文献   

12.
公民医疗权利是在二十世纪以后随着自然法的复兴而在实在法上确立的。作为公法上的权利,其对应的国家医疗保障义务起源于法哲学中关于国家设立目的理论。作为私法上的权利,其基础是自然权利理论,其中医疗自主权起源于康德的法哲学。  相似文献   

13.
当代哲学中的语言转向与经济学的语言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韦森 《河北学刊》2003,23(1):67-71
20世纪以来,在当代西方哲学和许多社会科学领域中,均较普遍地发生了一个“语言转向”现象。但是,这一现象迄今为止还没有在西方当代经济学中发生。这与自马歇尔和凯恩斯以降以新古典主义为主流的当代经济学各学派,一般还只注重数学分析工具运用和计量建模的应用有关。当代主流经济学家们一般认为,只要遵循这样一种抽象的数学思路,在这条思路的尽头则是一种由数理模型构建起来的理性结构,而这种理论的理性结构又超越文化和具体社会体制制式而反映着人类诸种社会的一些自然秩序。从当代语言哲学的分析进路来看当代经济学,就会发现,作为研究人们经济行为的一门社会科学的理论经济学,如果不思考人们交往与交易中的语言和语言问题,如果不反思经济学作为一种话语体系的语言(包括数学语言)内在本质及其局限,恐怕难能向人自身提供和展现一种失真较少的相对真实图景。  相似文献   

14.
西藏的藏文大众传媒体系,实际上是从20世纪初拉开帷幕,并在本世纪以内基本建立起来的。20世纪西藏藏文传媒发展的历史,也就是西藏藏文大众传媒发展的历史。本文从西藏藏文传媒机制的建立和传播品质两个方面作了分析,试图把握西藏新闻传播事业的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语言哲学和心智哲学的发展走向——以塞尔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曙山 《河北学刊》2008,28(1):43-52
本文详细分析了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语言哲学、意向性理论和心智哲学,以及半个世纪以来以英、美为主流的西方哲学从语言到认知的发展,由此得出一些重要的结论:20世纪西方哲学体现了从分析哲学到语言哲学、再到心智哲学的发展路径;心智哲学是认知科学的哲学,即在认知科学发展的背景下重新建构的哲学理论;基于经验和重视个体差异性的认知科学决定了心智哲学的本质;由于对心智和脑的研究,以及认知科学的发展,许多学科的面貌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的中国,政治局势跌宕,西方思潮涌入,社会和民族发展站在不确定的十字路口。翻译活动作为中西碰撞的火花,在思想革新民族蜕变的过程中起着不可磨灭的巨大作用。翻译文本百花齐放的同时,也反映了译者在文本择向时的立场及时代的大趋势。本文从多元理论学派的观点入手,纵向地分析研究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作用及社会导向的影响,剖析了翻译在纯粹文字转换背后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刘新利 《文史哲》2002,(2):132-136
8世纪末之后,德意志人自认为不同于其他日耳曼人,从而形成德意志语族。德意志语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德意志人自我意识增长的过程。15世纪以后,德意志民族没有实现民族国家的原因在于其民族自我意识仍然停留在中世纪。  相似文献   

18.
欧洲12世纪艺复兴是“加洛林艺复兴”之后的另一次基督教化复兴运动。与加洛林艺复兴目的为当时的封建制度构建基督教化基础的作用不同,此次艺复兴则是要为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建立完整的基督教思想化体系。12世纪西欧的艺复兴带来了基督教化的高度繁荣,出现了一大批名的基督教化学和学术流派。可以说,欧洲希腊罗马传统的古典化发展到近代的14世纪的艺复兴之间,是经过了加洛林化复兴,特别是12世纪的化复兴的两次大的准备才到来的。  相似文献   

19.
欧洲思想史上的语言观,在客观性和普遍性的侧旁,延伸出主体性和人文性的一脉,涓涓细流,终在19世纪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那里激宕成大潮。洪堡特为主体性语言观注入的新生命就是语言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形式,是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的观念体系。语言研究的根据和最终目的,是不同文化的世界观的差异。离开了语言的精神内涵,无法认识语言形式。这是洪堡特语言思想对汉语汉字研究的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20.
19 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列强不断谋求中国内陆的电信利权,使用各种手段,或劝说中国设线,或求中外合办,或请自设,并期望将陆线与海线相接,建立起符合其利益和需要的电信网络。而清政府则坚守陆地设线权,极力拒阻列强在中国内陆设立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积极收回外人所设立的侵权线路,并以发展中外陆路边界接线来谋求或争夺经济权益,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电信利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