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眭达明 《领导文萃》2013,(24):64-67
赵烈文是曾国藩的机要幕僚。他于咸丰五年(1855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同治六年(1867年)三人曾国藩幕府,在曾国藩身边总共待了8年时间。  相似文献   

2.
赵烈文是曾国藩的机要幕僚。他于成丰五年(1855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同治六年(1867年)三入曾国藩幕府.在曾国藩身边总共待了8年时间。  相似文献   

3.
作为湘军最高统帅,曾国藩一年净收入可达白银五千四百两,带兵十二年,合法工资收入可达六万四千八百两。何况他又拥有绝对的财政权。湘军军费的发放,全靠他一支笔。从咸丰三年创建湘军到同治七年战事基本结束,曾国藩先后支出军费三千五百万两左右,由于没有正规的财政制度,曾国藩完全可以上下其手,大笔纳入自己的腰包。如果曾国藩稍有贪念,则十多年军旅生涯,积累百万资财实在是太轻松的事。  相似文献   

4.
正出于对心腹幕僚和弟子赵烈文的真诚关心,曾国藩不仅多次建议他出去做官,而且为他在浙江谋得了副知府级的同知职位,还说只要赵烈文一点头答应,他就会给浙江省的头头们打好招呼。曾国藩这么做,除了赵烈文跟随自己多年,应该对他有所回报,更为关键的是曾国藩对赵烈文的从政能力期望很高,说他  相似文献   

5.
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让左宗棠在湖南招兵买马,组建一支5000人的队伍。左宗棠凭借自己在湖南幕府打下的基础和建立的威望,仅用两个多月时间,就募练成军,并正式命名为"楚军"。楚军是湘军的一个支系。左宗棠不用湘军之名而用楚军,后人多以为他独树一帜、自立门户的愿望十分强烈。其实这是一种  相似文献   

6.
正1867年六月,赵烈文在与曾国藩谈话时预言:不出50年,清朝必亡。44年后,清朝果然土崩瓦解,接踵而来的混乱局面,也为赵烈文所言中:"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从现存的文献资料来看,赵烈文大概是第一个准确地做出这种预见的人。"不出五十年清朝必亡"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天黑后,曾国藩到赵烈文处聊天,忧心忡忡地说:"得京中来人所说,云都门(京城)气象甚恶(形势不  相似文献   

7.
<正>李鸿章(1823—1901),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庐州府合肥县人。他少年时期拜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了扎实的学问功底。道光二十四年,他第一次科考落榜后,进入曾国藩幕府学习,成为曾国藩的重要幕僚。道光二十七年,李鸿章考中进士,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李鸿章以翰林院编修身份回家乡组织团练与太平军作战,曾国藩攻下安庆后,命李鸿章在安徽募组淮军,和湘军一起剿灭太平天国。接着李鸿章参与平定了捻军叛乱,保住了即将  相似文献   

8.
郦波 《领导文萃》2014,(22):37-39
正赵烈文虽然是个书生,但对军事、经济、天文地理、医易阴阳,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年少即有才名。有人向曾国藩推荐赵烈文。曾国藩见赵烈文一脸傲然之气,就想杀杀他的锐气。曾国藩带着赵烈文,到最能打恶仗的一个军营阅兵。曾国藩问他,手下的表现怎样,赵烈文说:"此营军气已老,恐不足恃。"曾国藩不以为然,觉得是一派书生狂言。赵烈文知道曾国藩瞧不起自己,告辞了。一个月后,在一次战役里,赵烈文所说的这一营部队大败溃散。曾国藩三顾茅庐,又把赵烈文请回来。  相似文献   

9.
张步真 《领导文萃》2006,(12):111-115
与曾国藩有着深厚友谊的湘军人物李元度,是同治元年(1862)被撤销一切职务,从杭州回到老家的。宦海沉浮,这次挫折几乎影响了他一生的政治生涯。李元度道光元年(1821)出生于平江县沙村,家境贫寒,靠父亲磨豆腐、母亲纺纱织布为生。但母亲是一位私塾先生的女儿,识得一些诗书,李元度很小就跟着母亲识字了。他天资聪明,又勤奋好学,十八岁考上秀才,二十三岁成为举人,做过黔阳县教儒(教育局长),二十九岁晋升为内阁中书。咸丰三年(1852),他随上司有过一次东北之行。渡辽河,到奉天。广袤的北国风光,崔嵬的边关形胜,使他心胸陡然开阔,顿时立下澄清天下…  相似文献   

10.
难与运相争     
十九世纪下半叶清王朝帝祚世系中,共有三位皇帝——文宗奕詝(咸丰)、穆宗载淳(同治)、德宗载湉(光绪)。与此同时,朝野间还有三位潜在的可能君临天下的人物——一位是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一位是湘军统帅、晚清最重  相似文献   

11.
"祁门移军"之争 咸丰十年(1860)初,清军江南大营再被太平军一举击溃,苏、浙的形势万分危急,朝廷连下八道命令催促曾国藩率部救援,并授予其两江总督实职.为配合朝廷援苏、援浙的要求,曾国藩把湘军大本营从安徽宿松搬到皖、浙、赣三省交界处的祁门县,李鸿章却大不以为然.他说,那个地方像个锅底,兵家把这样的地方称为绝地,如果把...  相似文献   

12.
曾国藩 《决策探索》2005,(12):86-87,92
中国向来以“有难同当,有福同享”作为友道至高境界,但实际上,不但“富贵不相忘者”极少,而能够“同患难”的就更是少而又少。曾国藩在湘军中灌输一种灵魂,就是“生死不弃”,这也是湘军这个团体能够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曾国藩认为说得到,自己也必须做得到。.他进驻祁门险地就是将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同时,他又让幕僚们离开这个生死之地,颇有点独行侠的气概。  相似文献   

13.
官场感情牌     
李方恩 《领导文萃》2014,(21):65-66
正在清代的基层政权中,绍兴师爷常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地方政府的司法与民政发挥着重要影响。有时,一些高级官员也要借助他们的智慧来应对波谲云诡的官场。清末民初的政治家、文人刘成禺在他的《世载堂杂忆》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1888年,时任两江总督曾国荃手下有个江宁布政使(即"藩台")叫许振祎。此人曾以拔贡生的身份进入曾国藩的幕府,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之一。照理说,有了这样一层关系,曾、许两人应  相似文献   

14.
正同治元年,曾国荃率兵水陆并进包围了南京。可不想,南京城内太平军战力并不弱,曾国荃包围南京两年未取得实际战果。直到同治三年,曾国荃才攻克了钟山上的太平军大营。此时,朝廷认为这是攻取南京的最佳时机,便急命李鸿章发兵会攻南京,援助曾国荃。清廷以为,攻克南京在即,发兵就可以分得一份功劳,李鸿章必会彻夜前往。可令朝廷不解的是,李鸿章拒不发兵。他软磨硬抗,甚至不惜装病,奏称"感冒风湿,眠食顿减",即行回苏"就医",拖延会攻南京达数月之久。而此时的曾国荃得知清廷已命  相似文献   

15.
张宏杰 《领导文萃》2012,(13):64-66
以谨慎闻名的曾国藩做出了一个晚清官场极为罕见的举动:直言批评皇帝。他上了《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直指咸丰皇帝的三个缺点道光三十年正月,道光皇帝去世,年方二十、血气方刚的咸丰登基,罢黜穆彰阿,下诏"求言"。一时"天下称快",朝野上下,为之—振。曾国藩心情激奋,上了一道《应诏陈言疏》,痛斥当时的"以畏葸为惧,以柔靡为恭"的官场作风。  相似文献   

16.
郦波 《领导文萃》2012,(15):74-77
不反1864年7月19日,太平天国都城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宣告失败,同时也宣告了曾国藩率领的湘军面对太平军经过长达十余年的作战后最终取得了胜利。早在两年前,当湘军攻下安庆,曾国藩把两江总督府设在安庆后,时任江浙巡抚的左宗棠就派人送过一封密信给曾国藩。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作为晚清的重臣、名臣,其最显赫的“功业”,自然在于统帅湘军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消除了所谓“粤匪”对清王朝的致命威胁,并且曾在“两江”和直隶要区担任总督,施治一方,建树政绩。而他在成为湘军统帅之前所有过的为期十多年的京官生涯,则被相对地冲淡。曾国藩的京官生涯  相似文献   

18.
<正>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国人形成了一种中国式思维,它有优点,也有弊端,是个中性名词。中国式思维重体悟,尚直觉,善类比,轻逻辑。不过,历史上也有与这些特点背道而驰的人,比如晚清重臣曾国藩。直觉思维重综合而轻分析,曾国藩通过实践却发现了仔细分析的重要性。1860年9月,英法联军攻占天津,直逼北京城下,咸丰皇帝在逃往热河途中命孤驻祁门的曾国藩派湘军精锐鲍超部北上救援。曾国藩的同僚胡林翼告诉他:"疆吏争援,廷臣羽檄,均可不校;士女怨望,发为歌谣,稗史游谈,诬为方册,吾  相似文献   

19.
咸丰十一年左宗棠到涤帅大营去面商进剿事宜时,曾经谈到过本来可能改写整个历史的一件大事。那一次,左宗棠尽管在兵事方面存有瞧不起曾国藩的成见,但毕竟看出曾国藩这个人是国之重臣,有功于朝廷,他对  相似文献   

20.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他虽以诗人的身份备受后人尊崇,但观其一生行藏可知,他最重要的身份是秘书.他只活了45岁,历经晚唐的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位皇帝,先后辗转于令狐楚、崔戎、王茂元、郑亚、李回、卢弘止、柳仲郢等人幕中,以幕僚始,以幕僚终.他一生的成功与失败也与他的幕僚生涯紧密相关.他幕僚生涯的成败得失对当代秘书们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