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2012中国开封德勒兹国际研讨会"围绕"吉尔·德勒兹的哲学思想及其对艺术和人文学科的影响"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通过对德勒兹的哲学概念、德勒兹的哲学思想与其他哲学思想之间的关系进行阐释,通过探讨德勒兹对文学、绘画、音乐、建筑和电影等艺术门类产生的影响,通过运用德勒兹的某些哲学概念分析具体的艺术作品,通过探讨德勒兹的某些哲学概念具有的政治阐释力,通过对德勒兹与其他哲学家,与中国、日本等国家的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与会学者展现了东西方关于德勒兹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德勒兹研究的未来趋势。东西方思想的交汇,开启了新的思想之旅,丰富、修正甚至超越了德勒兹的哲学思想。而这恰恰体现了德勒兹所说的"思考不是由‘求真意志’启动,而是由偶然的相遇启动"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2.
由于中国动画传媒体制的商业化转型以及传播技术的发展,动画音乐的传媒发生了由"传播者本位"到"受众本位"的转变,导致了动画音乐传播由"艺术传播"到"商业传播"的功能转变,中国动画音乐不断地商业化。本文以传播学的角度来考察新时期以来中国动画音乐的商业化的缘由和特征,并指出动画音乐的传播必须采用商业化的包装与市场运作模式才能使其获得更好的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3.
音乐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更是人类哲学文化的一部分。音乐是最贴近人的情感的艺术,而哲学是人类情感的普遍化和符号化。在这个意义上,音乐与哲学在最根本的立场上是一致的。从中西不同时代哲人对音乐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在人类思维的起点,哲学和音乐是同一的,二者都基于自然和人类生命律动的节奏。这不仅是音乐的审美本质之所在,而且导致了哲学具有音乐精神的特质。  相似文献   

4.
德勒兹的形而上学是一种颠倒的柏拉图主义,它颠转了柏拉图哲学中作为绝对同一的理念和作为绝对差异的假象的位置,从而将绝对差异确定为哲学的至上原理。如果说作为"颠倒了的理念"的绝对差异就是摆脱了同一性支配的存在,那么与这种存在对应的存在方式就是作为"颠倒了的永恒"的未来,而后者正是时间的第三综合这个德勒兹哲学中的疑难理论试图向人们传达的内容。只有从这种颠倒的柏拉图主义出发,时间的第三综合在德勒兹形而上学中发挥的作用才能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我国动画艺术中的装饰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被誉为"中国学派"的动画艺术作品,以浓郁的装饰性构成了其鲜明的艺术风格,因而能够永葆艺术青春.本文从动画艺术中的造型、色彩、材料、构图和音乐五个角度,通过剖析中国优秀动画作品,探究中国动画艺术中所蕴含的强烈装饰性.  相似文献   

6.
在激活尼采哲学的过程中,德勒兹创立了一种以力本论为基础的新型政治哲学--游牧政治学,其中心旨趣是实现社会、国家和主体的彻底"解辖域化",呼唤一个还不曾存在的"新地球"和"新人类",因而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哲学,也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德勒兹的游牧政治学是一种在思想中进行的"政治革命",追求的是"不合时宜性"和"乌托邦性"的政治效果,因而实质上是一种游牧式的政治试验.  相似文献   

7.
生命在当下的时代,已经越来越变成固步自封、束缚创造的惯性模式和价值预设。这尤其在德勒兹式的生命主义那里达到极致。对德勒兹主义进行批判性反思,既要基于技术与生命彼此纠葛的悖谬现实,又要回归其思想发展的内在脉络。从"内在生命"到"欲望-机器",观念论和生命论之间看似牢不可破的内在联结却日渐解体,生命亦最终脱离了哲学的掌控,陷入"一切生命皆技术-生命"的困境。梅亚苏的思辨实在论和埃斯波西托的免疫逻辑或许启示出另一种生命论的路向,重新探索对生命说"是"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德勒兹与瓜塔里从他们的欲望政治哲学出发,提出了"少数族文学"概念,并概括了少数族文学的三个显著特征,以表明它具有解辖域化的政治功能。卡夫卡关于"小民族文学"的思想观点影响了德勒兹,卡夫卡的创作也体现了少数族文学的生成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德勒兹的电影理论主要是在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加以注解并深入阐发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主要涉及运动、运动影像及其三个变体、回忆与梦幻、现在尖点与过去时面四个论题。在四评柏格森的过程中,德勒兹重新认识电影并建立了一种以时间—影像为核心的电影哲学观,他宣称电影影像是一类符号,但不是语言符号,并将"辖域化—解辖域化—再辖域化"的哲学美学概念运用于电影的分析中,建构了一种对于影像符号的"再符码化"构想,德勒兹的这些理论主张对审视中国当代国产贺岁片具有一定的学理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德勒兹的块茎理论通常用来喻指一种具有后现代文化特征的思维模式或者文本形态,而其理论自身的生态伦理学意蕴并未得到应有的展开。在《千高原》一书中,德勒兹对块茎进行了大量阐述,试图借助块茎的"反谱系学"、"多元体"及"非地域化"形象来构建或衍生一种与自然共生的、超越人类情感边界的生态伦理学。这种生态伦理学所要求的伦理整体或者共同体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全面意义上的生态自然系统。德勒兹在二元论和理性主义批判、去人类中心化、道德扩展主义诉求方面的思想努力,旨在扩大道德共同体的边界,创造一种博物学的生存方式。德勒兹块茎生态伦理学要求人类应当具有以共同体作为内在价值指引的伦理观,扩大人类道德共同体的权利,消解各种二元论、理性主义、中心论、等级体制等观念。  相似文献   

11.
简析史蒂文斯诗歌的艺术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蒂文斯是象征主义诗派中著名的诗人。他在诗歌中用艺术想象力创造人和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他的诗中处处显示出音乐和绘画的艺术特征 ,并且充满了哲学意味的回响  相似文献   

12.
音乐艺术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表达形式,对医学及医学教育都有着潜在的积极意义。然而,就音乐艺术融于医学教育的现状而言,目前的问题是:缺乏音乐艺术融入医学教育的观念,缺乏相应的课程体系,缺乏精通音乐艺术与医学的双师型教师,缺乏音乐艺术融入医学教育的环境。因此,建立音乐艺术与医学的联接观念,构建音乐艺术融入医学教育的特色课程,培养音乐艺术融入医学教育的双师型人才,以及创造音乐艺术融入医学教育的多元共享环境等,是音乐艺术融于医学教育的必要行动。  相似文献   

13.
以德勒兹对流动内在性的关注为中心,探索了德勒兹的生活、学术和社会活动诸方面的悖论性表现,涉及到德勒兹游牧思想和非游牧身体的对比、从哲学向非哲学的转移、从概念到非概念的发展和从解构到建构的发展等悖论问题。德勒兹一生都在寻求着内在性,而正是在这些流动的内在性中,蕴含着他孜孜以求的生命。  相似文献   

14.
现代艺术中的原创感悟与歇斯底里关系密切,忽略动机而强调精神的速度与效果、非再现的表现,把缺少对象而细节却历历在目的情形推向极端。这种精神状态与哲学的碰撞所形成的歇斯底里的智慧既改造了哲学也改造了艺术,使精神成为非再现的或内在的沉醉。思想在歇斯底里那里开始,即从什么都没想开始,从不可能的异域开始。德勒兹与德里达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对歇斯底里这种处于无序的精神分裂状态,做一种纯粹哲学式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德勒兹哲学思想差异性与生成性特质的解析,及其身体美学思想的分析与解读,探讨后工业社会造型艺术非理性、复杂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向。通过对以“无器官的身体“”感觉的逻辑”为核心的德勒兹身体美学造型维度的解析,运用具体案例阐述当代造型艺术的创新表现方法,确立当代造型艺术以身体为核心的创造视角,建立造型艺术非理性的身体感觉与理性思维之间的关系,为当代造型艺术审美变异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德勒兹的微观政治哲学是后现代语境中政治思想的阐释,其中心是从尼采权力意志理论中提炼出来的力本论.德勒兹视差异、欲望、解码或解辖域化因素为主动和肯定的力量,在伦理和政治上倡导一种差异、欲望和解辖域化的政治试验,这就注定了德勒兹政治哲学的命运必然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和不合时宜的哲学.  相似文献   

17.
德勒兹对权力意志的论述是其整个尼采哲学诠释的核心。德勒兹运用力和差异等基本概念,对权力意志学说进行了精辟的解释,澄清了许多关于权力意志的误解,并从以权力意志为核心的尼采哲学中挖掘出了大量发展其差异哲学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交互动画,是指在动画作品传播(播放)中支持事件响应和交互功能的一种动画艺术形式。论文在对"交互动画"的概念廓清与特征阐释基础上,结合相关具体交互动画案例,比较研究传统动画艺术叙事与交互动画艺术叙事的叙事特点、叙事空间介质及文化特征,进而探讨交互动画艺术在叙事特征上对于叙事话语权与对话模式转换的创新性变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动画音乐的民族化经历了三个高潮阶段,这三个高潮阶段一方面以动画音乐的民族性艺术表现为依据,另一方面以社会现状之于动画音乐的影响为背景。1949年之前,抗日救亡和民主革命的民族忧患意识是中国动画音乐的主旋律;新中国成立后,动画音乐又以戏曲和民乐等形式在文革前后各形成了一次民族化高潮。展望未来的中国动画音乐民族化发展,一方面要理解社会制度对动画音乐民族化的保障和制约,另一方面则要强调民族化的艺术性和市场功能,以争取可持续的长久发展。  相似文献   

20.
儿童教育中存在着同一性问题。单一的、外在的教育目的和封闭的教育过程压制了真正的差异与创造,儿童的差异性被忽视。通过对西方哲学史中同一性问题的梳理,可以发现这一问题由来已久,且沉疴颇深。德勒兹的哲学有助于对此进行诊治。德勒兹的哲学是一种差异哲学,它反对中心化和等级制的同一性体系,反对外在的抽象目的。他持有一种先验经验主义立场,这有助于我们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中僵化的主体观,并用动态的、关系的和生成的观点看待主体问题。最后,他的虚因和生成思想也有助于对传统的因果观和时间观进行诊治,从而指明儿童教育应走向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