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6 毫秒
1.
一、“科斯定理”能避免同义反复吗?对科斯定理,现有三种表述是比较公认的。第一种表述是:只要允许自由交换,不管产权最初是怎样界定的,最终都能使社会总产值达到最大化,即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这种表述可概括为自由交换论。第二种表述是: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不管产权最初怎样界定,自由交易的结果,会使社会总产值达到最大化。这种表述可概括为交易费用论。很显然,第二种表述的条件比第一种表述的条件要强得多,因为自愿交易并不见得没有交易费用。由于交易费用论的条件比自由交换论的条件强,交易费用论的适用范围就比自由交换论的…  相似文献   

2.
一、交换是商品经济循环的决定性阶段 长期以来,论及交换与生产的关系,人们总是用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对生产也有反作用来加以解释,从最一般的理论抽象看,这种观点无疑是有道理的,但若把交换纳入不同社会经济形态中加以具体考察,就显得过于简单,有失精确了,它不能准确地揭示交换在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特别是商品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自然经济中,一方面,占统治地位的自然分工与社会分工相排斥,使交换行为本身的存在和发展失去分工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自成体系、自我服务的生产模式,使社会可供交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论述商品经济的普遍原理时,提出了“私人劳动”这一概念,这是研究商品经济存在条件的一把钥匙。在《资本论》第一卷首篇首章,马克思指出:“各种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总和,表现了同样多种的按照属、种、科、亚种、变种分类的有用劳动的总和,即表现了社会分工。这种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虽然不能反过来说商品生产是社会分工存在的条件。在古代印度公社中就有社会分工;但产品并不成为商品。或者拿一个较近的例子来说,每个工厂内都有系统的分工,但是这种分工不是通过工人交换他们个人的产品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所谓商品经济,从最抽象的层次上讲,就是在社会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交换经济。人类对商品和商品经济的认识就是从商品交换开始的。离开交换,商品、商品经济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交换关系的总和便是市场。马克思曾说:“生产劳动的分工,使它们各自的产品互相变成商品,互相成为等价物,使它们互相成为市场。”(《资本论》第3卷,第718页)列宁也说:“哪里有社会分工,哪里就有市场。”(《列宁全集》第1卷,第83页)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中,市场从来就是和商品经济联系在一起的。但这并不是说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发达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由分工引起交换,由分工决定交换,在我国经济学界似乎成了众口一词的定论,从无异议。为什么呢?据说是马克思曾经这样讲过的,有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甚至断言,分工先于交换,分工决定交换这是马克思的一贯主张,是从批判古典经济学理论得出的科学论断。其实在政治经济学史上对分工与交换之关系有过长时间的争议,马克思对这  相似文献   

6.
一、流通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流通是和商品紧密相联的,哪里有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商品流通。历史上,在商品生产出现以前,由于有了社会分工,就有了交换,但有交换并不等于就有了流通,流通是在商品生产出现以后才出现的;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商品生产消亡了,流通也就不存在了,但交换却仍然存在着。可见,交换的范围远比流通为广,有交换不一定有流通,而有流通则一定有交换。 流通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交换价值的流通,而交换价值是不能脱离商品和货币的,离开了商品和货币,就没有流通。  相似文献   

7.
要素分工与中国开放战略的选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发展到当代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其内在动因是当代国际分工形式正在从产品分工向要素分工发展。在要素分工环境中,决定现在和未来中国在国际分工交换中所获利益的,不再取决于进口什么、出口什么,而是参与了什么层次的国际分工,是以什么样的要素、什么层次的要素参与国际分工,对整个价值链的控制能力有多少。中国必须适应要素分工的发展环境,确定合适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一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李嘉图.在论述自由贸易的优越性时,发展了先驱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这种发展是由斯密的绝对利益原则的局限性所促成的。斯密把他的分工理论运用于国际贸易时,提出了绝对利益原则,按照斯密的绝对利益原则,由于有利的自然条件或其他非自然条件,一国可以在某种产品生产上享有生产成本低廉的好处。按照斯密的解释,这种以绝对利益原则为指导的国际分工与交换,将会促使产量增加,劳动生产率上升。由此说来,每一个国家都应当生产本国生产条件最有利的商品,也就是本国耗费劳动少于其他国家的商品。但实际上…  相似文献   

9.
一公社化后商品生产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商品生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只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和存在:(一)社会出现了分工,各个生产者制造不同的产品;(二)社会上存在着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不同所有者,产品掌握在不同的所有者手中.这样就必须通过交换的形式来互通有无.在历史上,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在社会分工逐渐发展,原始公社趋于瓦解,私有制正在发生的时期开始出现的.自从原始公社瓦解以后,商品生产就长期地以私有制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论国内市场     
市场,狭义上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广义上是同家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国家、企业与个人之间的交换关系的综合。列宁指出:“哪里有分工,哪里就有市场”,“市场不过是这种分工和商品生产的表现。”(《列宁全集》第一卷第83页)市场,既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产物,也是社会分工、商品生产深化和发展的条件;既是一个同家和地区经济状况的“仪表”,又是反映该国该地人民生活水平的“镜子”。我国是一个有着十亿人口、八亿农民的国家,这是一个非常广大的市场,是发展我国经济的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这个国内市场的作用,利用和发展我国的国内市场,把经济搞活,加快四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本文脱离传统"渐进一激进"的讨论模式,从分工演进的视角来解读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本文认为,经济良性发展的基础是分工与交易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即不断地以分工深化来推动交易发展,不断地以包括国内交换和国际交换在内的交易扩展来提升专业化深度和分工广度.中国30年改革的重点是改变社会对专业化分工的协调方式;而开放则是一个解除对分工发展的市场规模约束的过程,以及解除限制专业化发展的技术约束的一条途径.30年改革开放的各个阶段发展重点各不相同,但都是围绕着"解除对分工和交易发展的束缚、实现分工与交易之间的良性互动"这个中心展开的.  相似文献   

12.
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社会分工的演进决定了小农行为的变化,分工水平取决于市场范围和市场购买力。并对市场有反制作用;进一步,当外部交易费用相同时,不同产业会有不同的分工水平。农业中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在外部条件一致时,地区专业化水平表现不同,可以对上述观点提供论证。  相似文献   

13.
樊祥成 《东岳论丛》2023,(8):113-121
劳动分工与职业的产生、成长是一体两面。决定劳动分工的因素,同样决定着职业的产生和成长。在劳动分工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市场容量、交易半径、交易密度、交易频率等概念,阐释职业成长机制,构建基于市场容量的职业最大就业人口规模测度方法,并以农机化服务人员的产生与发展为例,考察市场容量与职业成长之间的决定关系,测算农机作业服务的最大就业人口规模,提出进一步拓展农机化服务发展空间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特点 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实行计划经济同发展商品经济之所以是统一的,是由社会主义经济特征决定的。 首先,社会主义经济具有商品性,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客观存在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因为社会有了分工,产品交换才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根据古代藏文史料的记载,公元六世纪时,藏族地区已经进入奴隶制社会。在阶级社会前,藏族社会没有出现国家这种专门施行强制的特殊机器,因之也没有法律规范。那时,人们“把每天重复着的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种共同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这种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自从有了习惯,当事人的氏族和部落就用它来解决争端和纠纷,以维护整个氏族部落的利益,到了阶级社会,由于出现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社会自身也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样就出现了  相似文献   

16.
转型期非协调体制架构下跨区域交易费用的增加,限制了区域交易范围的扩大,是中国工业产业逆分工产生的重要原因.在开放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度是决定经济绩效的一个重要的变量,一套节约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能使交易者承担起在交易风险,进而使交易双方在规制约束中内生抑制机会主义以降低交易费用的期望.将"制度因素"与"交易费用"联系在一起考察跨区域交易活动,实际上是基于制度约束条件对增加或降低交易费用具有重要作用的视角前提下对交易费用概念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李文珍 《学术研究》2013,(3):91-96,160
产品内分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上对各国的服务业水平差异产生影响。通过对"金砖四国"和7个"先进经济体"国家2000—2006年的服务业差异发展的实证分析发现,产品内分工确实推动了服务业的差异性发展,且开放程度、迂回程度、交易效率等影响产品内分工的因素对服务业差异的贡献率较大。我国应在参与新型国际分工中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8.
关于我国发展跨国公司的若干思考刘广琳我国发展跨国公司的必要性一、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理论的需要关于国际分工、国际交换,马克思的论述是:机器和蒸气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大工业脱离了本国基地,完全依赖于国际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他还指...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以居民为主体探讨交换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的渊源与现实.作者首先考察了"斯密定理",认为其先决条件是市场交换与分工专业化,从斯密对"交换是人类的本性"的分析来看,他所理解的是居民的早期交换行为的本质特征,并且斯密还提出了居民要素贡献与居民要素收入的最早系统论述,这对我们理解居民交换的动机行为和内容性质,都有启发的意义;作者随后考察了"科斯定理",肯定科斯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学派的市场交易理论,将"交换"扩展为"交易",无疑拓宽了居民交换的范围,并且将交易费用引入市场交换,就从更深刻的意义方面揭示了居民交易费用的内容和决定因素,说明了制度规范对于提升居民交易效率的重要性;最后,作者联系实际,考察了我国居民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作为交换主体的各种表现,说明了市场发育和市场缺失对居民交易费用的不同作用,并提出要理顺居民与居民、居民与企业之间交换关系,激活居民经济,从而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投资势头,提升全社会的就业水平.  相似文献   

20.
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能不搞清商品的定义.而目前流行的有关见解,我认为是不确切、不科学的.如有些书上说:商品就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这种观点首先就难以解释.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前后,人们偶然交换的产品并不是为了交换才生产的,那是原始人为了自身的消费而生产的.可是,能说这些经过交换的产品不是商品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