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文艺源泉论的主要贡献在于给几千年来处于边缘地位的下层民众以文艺对象的中心地位。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文艺源泉被狭隘化。胡风的“处处有生活”之说是对毛泽东文艺源泉论的补充,但胡风派对生活只看到了“斗争”的一面,而忽略了“和谐”的一面。文艺对象应当包括个体生命的各种存在方式。文艺创作的终极源泉是社会生活,直接来源是文艺家对生活的感受、体验、理解和解释,是个体生命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2.
当人们从长期的批判与遗忘中苏醒过来,再次面对胡风的文艺体系时,除了使用近年来出现的“主体住”这一模糊概念来描述胡风理论外,更多的是重复传统思维中包罗万象的现实主义概念,把胡风理论规范为“心理的现实主义“或”深层的现实主义”。我们认为,无论是摆脱了机构观念的“主体性”,还是经过“心理”、“深层”修饰限定过的“现实主义”,都仅仅部分地接触到胡风理论的内核。因为,“主体性”具有两重性,既指个体主体性,即人格自我的主体性,又内含区别于自然客观物质性的社会整体主体性,所以根本无法与侧重“主观精神”的作家个体人格论的胡风理论取得契合;而“现实主义”则是一种无限延伸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同志关于文艺与生活的关系的美学思想可以概括为:文艺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要点是:生活是文艺的源泉,文艺是生活的反映;“深入生活”是连通生活与文艺的桥梁,典型化是生活美转化为艺术美的必由途径;推动历史前进是文艺对生活的反作用和功能,这种反作用和功能要求文艺必须高于生活。这诸多要点,深刻地体现着生活与艺术的唯物辩证关系和审美关系,体现着“源于”与“高于”的有机联系。只有全面地、正确地理解毛泽东同志关于文艺与生活关系的美学思想,并用以指导艺术  相似文献   

4.
文艺的描写对象是什么,这是探讨文艺审美特征必然遇到的问题。从五十年代以来,我国文艺界曾经长期流行所谓“诗人与哲学家反映的对象相同,只是手段方法各异”的说法。其实,毛泽东早在此以前就提出了迥异于这种偏颇之见的正中肯綮的观点,并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论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从精神与物质、意识与存在的关系的角度,特别强调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唯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限丰富的源泉。但当讲到文艺的描写对象的时候,他并不只是一般地提社会生活,而认为文艺的描写对象是人。因此,“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要做自己的文艺工作,但是这个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却是第一位  相似文献   

5.
在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基本上有两种说法,一是说文艺的唯一源泉是社会生活,另一是说文艺还必须高于生活。前者可称为源泉说,后者可称为高于说。这“两说”都是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论述作为根据,这里牵涉到如何正确地理解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问题,所以很有加以辨明的必要。本文就《讲话》中有关的两段话,谈谈个人的理解,不当处望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
文艺的生命力来自人民,“艺术更需要人民。”这是因为:人民群众给予文艺家以精神的哺育;人民生活给予文艺家以创作的源泉;人民的创作给予文艺家以艺术的乳汁;人民的语言给予文艺家以丰富的宝藏;人民对文艺的鉴赏给予文艺家以创造的活力。批驳了以农民意识改造知识分子思想论;反反映论;“自我表现”论;“贵族”文艺论等错误理论。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与胡风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他们共同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以反映论为基础的文艺本质观,以典型论为核心的文艺创作观,以大众性为主导的文艺方向论;但他们的文艺理论也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区别:时待创作主体的态度不同,对待创作对象的态度不同,对待世界观作用的态度不同;他们文艺理论的形成基础和条件的差异是:救亡与启蒙的不同侧重点,接受与继承的不同遗产源,前方与后方的不同活动圈.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阐述了文艺和革命工作的关系、文艺“为什么人”服务的根本方向、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唯一的源泉等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奠定了党的文艺方针的理论基础。不同历史时期几代党的领导人,明确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确立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二为”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关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兴盛,为建设文化强国指明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9.
张仲良 《江汉论坛》2003,(12):52-54
胡风由于工作上与鲁迅保持密切的关系,受到鲁迅“揭出病痛、引起疗救”的启蒙文艺观的影响,提出了正视并深入描写人民群众身上“几千年精神奴役的创伤”以及“革命知识分子是人民底先进”两个重大命题。在救亡压倒启蒙的革命战争年代,唯有胡风坚持“一面抵抗强敌,一面改造自己”的文艺观,在遭到主流派围攻的时候仍然坚持自己的文艺主张,表现出卓然独步的现代意识与历史眼光。启蒙主义文艺观是胡风文艺理论中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10.
<正> 胡风是一位具有鲜明个性的文艺批评家,他的文艺美学思想是现实主义的,他倡导真实生动地描写现实人生。但他的理论并非一开始便达到成熟,而是有一个内在发展过程。本文拟对其美学思想的发展轨迹作一粗线条的描述。一、对非现实主义观念的批判胡非以对非现实主义美学观的理论反思和批判作为起点,开始了对文艺本质问题的探求。胡风于1934年写了《林语堂论》。这是他从事文艺批评活动的第一篇重要论文,其中心在于剖析由克罗齐影响而产生的“艺术即表现论”。作为“五四”运动的先锋战士,林语堂曾经有过“浮躁凌历”的黄金时代和光荣的往昔,最后却在革命低潮时,“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对人生和社会表现出漠然态度。胡风认为,这是林语堂用克罗齐美学  相似文献   

11.
1945年抗战胜利后,延安文艺权威加强了对国统区抗战文艺的清理,以《清明前后》与《芳草天涯》两个话剧的座谈会为因由,批评了国统区抗战文艺的“非政治的倾向”和“右倾”问题以及胡风等人的“主观论”,开启了战后至建国前夕左翼文学界以强力重组、命名并因之建构一种文学新秩序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胡风的《论现实主义的路》拒绝用存在决定意识的一般性原则去阐释文艺问题,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化自然”与实践观点,从对感性直观、主观精神、搏斗等概念的论述入手,强调了创作实践在文艺活动中的作用,创立了以“主客体互动”为中心范畴的理论模式。同时论述了与创作有关的创作对象、知识分子和人民问题。  相似文献   

13.
曾凡解  陈金琳 《江汉论坛》2005,3(6):120-123
本文通过分析“主观战斗精神”、民族形式、大众化、创作题材与胡风文艺启蒙观念之间的关系,指出胡风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础既非“主观战斗精神”,也非“精神奴役的创伤”,而是贯穿于其整个文艺活动的文艺启蒙观念,正是这种文艺启蒙观念造成了胡风文艺理论的全部异质性。  相似文献   

14.
《星期文艺》是《新华日报》创办初期设立的第一个文艺专刊,由胡风编辑,因稿源缺乏,问世不久就停刊了。《星期文艺》注重评论,它存续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已经初步形成了《新华日报》文艺副刊注重战斗性、批判性的特色。由于胡风在文坛的重要影响以及“七月派”作家的有力支撑,《星期文艺》也得以刊载了一批生活实感与战斗激情紧密融合的优秀创作,形成了抗战初期文艺园地的一道靓丽风景。  相似文献   

15.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与基石,也是目的之一;而感性的艺术形象却是艺术的真正、惟一本质。文学艺术真实的终极目的是生活,是客观实在,但却非惟一指向,它是多元共存的。文艺世界对于生活,有两种处理方式:直接取材生活;以从生活中得来的正确体验去营造艺术品。文学艺术的真实,应该是客观实在的真实与创作者个体独特、创造性的“真情真意”投射的有机统一,二者缺一不可,都不能偏废。  相似文献   

16.
支克坚(1935-2009),男,浙江嵊县人,中共党员,研究员。曾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院长、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兼任甘肃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及文艺理论和文艺思潮。发表了有关鲁迅、冯雪峰、胡风以及中国现代文艺思潮研究的论文数十篇,出版《冯雪峰论》《胡风论》《周扬论》和《中国现代文艺思潮论》等专著  相似文献   

17.
胡风在文艺理论上自成一家,在美学上也有他独特的美学思想。建国初期,胡风的美学思想有相当影响。胡风的美学思想主要是在解放前形成的。他在留学日本期间,学习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和美学思想,但也受到“拉普”的影响。回国后,他参加了“左联”,受到鲁迅的影响,从而确立了唯物的美学观。胡风是以对唯心主义美学的批评来开始他的美学活动的。他在《林语堂论》中指出,林语堂的“中心哲学,就是意大利克罗车教授底美学思想”,“这个美学思想在文学批评上就是斯宾加恩底表现主义的批评,也就是‘创造与批评本质相同’的创造的批评”,“对于这个个性至上主义,对于这个  相似文献   

18.
胡风文艺理论中的黑格尔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苇  周斌 《齐鲁学刊》2001,1(1):123-128
胡风与黑格尔之间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历史关系。一方面,在文艺领域,胡风确实继承了黑格尔的某些哲学思想,这种继承使胡风的文艺思想在整个左翼文艺阵营中具有另类的风格。这在“事实”与“价值”的分立及其理论文本的“认识的魅力”、“黑格尔式的论证”等方面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在意识深处,胡风对黑格尔式的哲学方式是予以“反抗”的。  相似文献   

19.
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杰出的文艺理论家,胡风曾以其极为鲜明的“异端”色彩震惊和影响了中国文艺界达半个多世纪之久。当人们从长期的批判与声讨声中苏醒过来并开始对g胡风理论进行理性z反思的时候,却感g到了胡风理论的独g特性质及其命名的渲大困难。在包罗g万象的“无边现实注义”(法国哲学家g加洛迪语)概念之计,许多学者曾经g试图使用有失妥当g的“主体的现实主g义”、“深层的现实g主义”、“心理的现g实主义”、“体验的g现实主义”等随机5性概念给胡风现象g以理论定位,却导致了更大的模糊性与分歧性。本文认为,胡风理论是形…  相似文献   

20.
集体体验时代是指一种全新的文艺存在方式,显示着人类与文艺基本关系的深刻变化,强调对个体体验时代的存在性颠覆。在集体体验时代里,各种名称指代的文艺参与身份很大程度上将会消失,这当然只是文艺未来论知识域中的一种知识猜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