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时期形成的一种精神价值观,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良好开端,指引着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进行不懈探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指引和动力源泉。五四精神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永恒的时代价值,其本质内涵随着中国的发展进程不断得到创新与升华,并奠定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思想基础,为一代代中国青年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导。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时代,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日渐活跃,对青年核心价值认同意识的培育形成新的挑战,表现为青年核心价值观认同根基受到侵蚀、青年价值观选择面临更多困惑与彷徨,青年价值表达趋向于功利化和庸俗化。导致青年核心价值观认同障碍的主要诱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方面而言,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和迷惑性,转型时期社会矛盾郁积引起的价值困惑是重要影响因素。从主观方面而言,在网络信息"充足的悖论"影响和冲击下,青年"从众"和"集体无意识"的盲从心理也是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在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影响下,实现青年核心价值观认同意识的培育,需要因势利导、多层次构建认同培育体系,其中,掌握青年核心价值观网络话语权是关键,创新青年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模式是基础,健全青年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利益关怀机制是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3.
社会结构的变迁,必然导致人的文化价值观念结构的变迁。初创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动,同时也是青年价值观变化最快、最深刻的时段。该文聚焦于“后一代”青年特性融入社会结构变迁这一背景,分析其时代特性以及社会结构的嵌入性。近20年来,青年在接受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影响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挑战主流文化及其价值观,创造其新的文化和价值观。因此,主导价值观被青年所认同与接受的同时,也将更多吸纳青年价值观中具有活性的成分.从而使社会主流意识因为得到青年文化的反哺而走向年轻。  相似文献   

4.
社会结构的变迁,必然导致人的文化价值观念结构的变迁。初创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动,同时也是青年价值观变化最快、最深刻的时段。该文聚焦于“后一代”青年特性融入社会结构变迁这一背景,分析其时代特性以及社会结构的嵌入性。近20年来,青年在接受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影响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挑战主流文化及其价值观,创造其新的文化和价值观。因此,主导价值观被青年所认同与接受的同时,也将更多吸纳青年价值观中具有活性的成分.从而使社会主流意识因为得到青年文化的反哺而走向年轻。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青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时代发展呼唤着培育青年的责任意识。新时代下培育青年责任意识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精神动力,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是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支撑。透过个体、社会、国际三大视角,可以看到青年自我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世界责任意识现状,了解目前青年责任意识培育存在的不足,进而构建基于自身、立足家庭、着眼社会、面向国家的"四位同向"的青年责任意识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6.
对于郭美美炫富,国人除了谩骂并未进行理性反思,事实上,郭美美事件折射的是90后青年的价值观问题。由于国内多元社会思潮的兴起,使得90后青年在价值理想、价值取向、价值选择和价值尺度等方面发生扭曲。为帮助新一代年轻人面对社会思潮多元的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社会、学校和家庭应三管齐下,共同努力承担其正确价值观养成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对于郭美美炫富,国人除了谩骂并未进行理性反思,事实上,郭美美事件折射的是90后青年的价值观问题。由于国内多元社会思潮的兴起,使得90后青年在价值理想、价值取向、价值选择和价值尺度等方面发生扭曲。为帮助新一代年轻人面对社会思潮多元的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社会、学校和家庭应三管齐下,共同努力承担其正确价值观养成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吐槽"行为已经成为当代青年网络互动的新形式、网络社交新途径和网络交流新方式。青年"吐槽"行为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表征出青年亚文化的仪式抵抗、自我认同感的价值诉求、后现代主义的颠覆之途。要疏导青年努力形成和具备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引导青年主动探寻和提升丰富充盈的精神生活;指导青年清醒认识和辨别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倡导青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青年"吐槽"行为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青年一代应当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有关青年如何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并实现有效参与成为研究热点。对青年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实证研究发现,年龄问题束缚了青年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行为动力;青年对社会保障水平、公民间信任水平、社会公平公正水平的评价会对青年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行为动力产生赋能效应;接受过高等教育是当代青年的优势之一,对其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行为动力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但若受到生活方面问题的干扰,参与动力则会大幅减弱。要建构青年有效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动力系统,各类社会组织应形成"扎根乡村"的宣传合力、创新"线上+线下"融合化参与方式、完善青年人才引进及配套机制、确保青年社保及公共服务的人性化与持续化供给。  相似文献   

10.
综合国际上对志愿者参与动机研究与我国本土经验研究,有利于深入分析城市青年参与志愿活动原因与动机。目前,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动机呈多元化特征:青年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体现出较明显的政府动员特征,而宗教价值驱动不明显;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更多是基于一种社会公益的奉献精神与互助精神,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也获得社会资本的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