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海盐腔是明代著名的“四大声腔”之一,对中国戏曲史产生过深远影响。海盐腔在明万历末年开始衰落,至清康熙之后便销声匿迹。目前学界对海盐腔的遗存有很多猜想。本文认真梳理了海盐腔传入前后江西声腔格局的面貌和变化,认为是由演唱海盐腔的“宜伶”首先把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搬上舞台。汤显祖逝世后,“宜伶”散落民间。而广昌“孟戏”唱腔中,应该有海盐腔的封闭性遗存。  相似文献   

2.
《琵琶记》盛行全明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华祥 《中州学刊》2005,(6):213-215
高明<琵琶记>向被誉为"南戏之祖",在整个明代一直走红.学戏以<琵琶记>为先,作剧以<琵琶记>为样板,各声腔剧种纷纷移植<琵琶记>.<琵琶记>盛行全明的原因至少有四点:第一,著名的正宗文人参与创作,从而大大提升了南戏的地位,掀开了文人创作南戏新的一页;第二,<琵琶记>立意好,八面玲珑,人见人爱,适合社会各阶层观众群体审美趣味;第三,<琵琶记>语言美,雅而不古,俗而不土,表现力强,富有韵味,雅俗共赏;第四,<琵琶记>带动了众多地方声腔剧种走向成熟、繁荣.  相似文献   

3.
王育红 《兰州学刊》2009,(11):198-201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四大南戏、《琵琶记》基本保持了宋元南戏的原貌,其中大量使用诗词俗语,与南戏的生成、宋代启蒙读物的广泛传诵、唐代近体格律诗的影响以及宋代的科举考试都有密切关系。剧中的上场诗和下场诗,又与南戏程式、剧本结构相关。诗词俗语富有哲理性和形象性,增添了南戏语言的表达色彩,加强了表演效果。编剧者自作的诗词多能结合角色的特点,与剧情浑融。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体现了南戏的品格。  相似文献   

4.
李舜华 《学术研究》2000,43(10):116-121
20世纪以来,种种曲谱,尤其是《九宫正始》与《寒山堂曲谱》的发现,将对湮没已久的宋元南戏的辑佚推向了高潮。《九宫》与《寒山》从编辑到传播,本身就堕入了对“古本”、“元曲”的神话追寻;而郑振铎等前辈的辑佚不过是这一心理的继续。这便产生了种种矛盾。南戏究竟面目如何?一些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早期的文献,在厘清版本的基础上,渐渐剥落了曲谱的神话色彩。这意味着关于南戏的研究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5.
《拜月亭》在杂剧、南戏中的演变[韩国]吴秀卿《拜月亭》剧所叙世隆和瑞兰的悲欢离合事,实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爱情故事,不但久受人欢迎,而且现在还在舞台上活跃。据一般所知,早在元代就出现了关汉卿的杂剧《拜月亭》,元末又出现了南戏《拜月事》。除此...  相似文献   

6.
对于南戏研究的回顾,笔者读到过两篇文章:一为赵景深《过去对南戏研究的成就和缺点》,一为孙崇涛《中国南戏研究之检讨》。前者着重分析、批评当时已刊行的赵景深《宋元戏文本事》、钱南扬《宋元南戏百一录》、陆侃如、冯沅君《南戏拾遗》等三种南戏研究专书;后者重点在于说明南戏研究各阶段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某些分歧意见发表议论。本文则准备就南戏研究各阶段的特点、方法及其得失作初步探讨,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7.
元杂剧和宋元南戏中的婚变戏虽同为反映婚变问题的作品 ,然而由于依托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它们各自呈现出不同的风姿。本文通过对二者文化土壤、文人地位、婚变类型以及婚变内涵四个方面的比较 ,认为二者折射出的社会风尚是有所差异的  相似文献   

8.
元代统治者用人重世家重根脚,科举也时断时续,士子文人失去传统的上进之路,另外,元代重经济、义理而斥词章的学术取向和人才倾向,均对元代文人的思想和生活状况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要庞大的"在野"文人群体。元代文人为了生存,他们需改变谋生方式,弃儒而习别业:由吏入仕,或从事书塾教授,或从事商业,或为医,或为阴阳术士等等,一部分文人从雅文学群体中分离出去,形成了一个人数众多的俗文学作家群,元代文人对俗文学并不排斥,多持肯定态度,尤其是在元代都市经济繁荣。娱乐之风盛行的情况下,元代以杂剧和南戏为主的俗文学充分发展繁荣,元代文学丰富多彩并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文人传奇和曲论的空前发展为背景,深入探讨吕天成《曲品》在对待民间南戏的文化态度、传奇文体的体制构架、本色当行的曲学意义等戏曲批评内涵,从而就其关涉的重要曲学命题作出富有新意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阳达 《北方论丛》2016,(1):66-70
女性在科举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宋元南戏就较好地反映了女性与状元的关系。在科举考试之前,女性们为士子筹集赶考的盘缠;士子进京之后,她们又必须肩负照顾家庭的重任,以及承受分离之苦。如果士子能够高中状元,她们也能得到应有的封赠。宋元南戏明显地突出女性的作用以及状元的身份,寄托了元代知识分子试图改变社会地位的愿望。  相似文献   

11.
彭孙贻、彭孙遹为明末清初海盐重要文人,在诗词创作、词学理论等方面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受到清代学者不同程度的学术关注。当今学界对于彭氏兄弟二人诸如词创作、词学观等方面的文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诸多问题没有得到充分发掘。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戏剧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萌芽于先秦的祭祖乐舞和民间歌舞,经过两汉百戏、六朝傀儡戏和唐代参军戏的缓慢发展,至宋金时期的杂剧才告初步形成;而元杂剧(即北戏)和温州杂剧(即南戏)的出现,则标志着我国戏剧的走向成熟。在元代,北杂剧得到兴盛和繁荣;元末,北杂剧逐渐衰落,而南戏逐渐兴盛和繁荣起来。明代是传奇剧繁荣发展的时期。传奇剧是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上吸取元杂剧的长处而发展起来的,是比南戏和杂剧更为成熟、更为完美的一种戏曲形式。清朝前期,传奇剧仍很繁荣,杂剧也很兴盛;至清中叶及整个近代,传奇和杂剧逐渐衰落…  相似文献   

13.
《张协状元》是早期南戏的代表作品,其中的口语词运用显著地不同于戏曲成熟时期的作品风格:既可以出现在说白中,也可以出现在唱词中;既为戏曲扮演的下层人物使用,也为上层人物所用。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充分体现了早期南戏通俗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4.
潮州出土宣德抄本《刘希必金钗记》是一部"错用乡音"、被称为正字戏的南戏。明初正字戏与后来潮州、海陆丰的正字戏一脉相承。《金钗记》的基础声腔是弋阳腔,但明代正字戏的声腔不仅仅只是弋阳腔,海盐腔、四平腔以及后来的昆腔、"徽池雅调"也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我国第一个南戏学会于1987年5月5日在浙江温州市成立。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福建、江苏和浙江的四十余位学者、研究人员就南戏及其发展进行了探讨。王季思、冯其庸、徐朔方、蒋星煜、王进珊等教授及徐扶明等专家、学者在会上发了言。中国艺术研究院、浙江省文化局、温州市委、温州市文化局均有领导同志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16.
《琵琶记》号称南戏之祖,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在高明的《琵琶记》之前,南戏至少已经有了将近两百年的历史。什么叫南戏?南戏,就是从北宋末年南渡初年开始,一直到元末明初,流行于以浙江温州一带为中心的南方农村和城市(主要是江、浙两省)的地方戏。所以它又称“温州杂剧”  相似文献   

17.
论宋元南戏的雅俗之变庄克华探讨我国古代文学总体发展的历史源流时,把握好由“雅”向“俗”的历史性转化,对解决古代文学发展的诸多理论问题至关重要。南戏现存作品,是戏曲史上最早的、也是较为完整的戏曲作品,可以代表“俗”文学在发展初期的风貌,因此正确地认识和...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戏曲的发展和影响的扩大,自明代开始出现了一股文人填词制曲的热潮。这虽然促成了戏曲文学的极度繁荣,但同时也产生了另一后果加速了曲牌定腔的消解。其过程为文人曲词中存在着大量的出律现象,这导致歌场上普遍使用“依字声行腔”的方式,如此才方便将曲作原词搬上舞台,并避免歌者“拗嗓”。而“依字声行腔”方式的普遍使用,其后果是导致古曲牌定腔逐渐消解。  相似文献   

19.
《南词叙录》是宋、元、明、清四代专论南戏的唯一美学著作,在中国古典戏剧批评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其著者徐渭,生活和活动的年代,正是北杂剧衰微,南戏兴起的时期。戏剧批评与理论,较之唐宋,有了较大的发展。对北杂剧的创作、表演诸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唯独南戏的研究,无人问津。而徐渭于1559年撰成《南词叙录》,不仅填补了我国古代南戏研究的空白,而且继承、发展了前代及同时代人的先进的戏剧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南戏《宦门子弟错立身》时代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戏《宦门子弟错立身》的产生时代,学术界一般认为应是元代,但未能讲出多少可靠的根据。南戏专家钱南扬先生在三六年曾发文认为“本戏当出于宋人手”,在近年来的著作如《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和《戏文概论》等书中,仍持这种看法,也未能在学术界引起讨论。 推定南戏《错立身》的时代,在文学史和戏曲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不仅仅作品本身是研究早期南戏的珍贵资料,更主要的是它还牵涉到一系列其他作品的产生时代问题。在《错立身》第五出里提到了二十九种传奇名目,如《杀狗劝夫》、《破窑记》等,如果按《错立身》是宋人作品往下推论,那么这二十九种传奇就都将成为宋朝的作品了。 因此,我认为对这个问题有作进一步考证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