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基础是剩余价值学说。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中,应掌握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精神实质,发扬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学风,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同时,为了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更好地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形式和发展规律,必须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在人类思想史上完成了伟大的革命。这个革命的最根本标志是实践范畴的制定,并把它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础。在实践范畴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哲学,就是实践唯物主义,它的最高成果是唯物史观的发现。在实践唯物主义的指导下,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导致了剩余价值的发现,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两大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使社会主义学说找到了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现实基础,实现了实践唯物主义的归宿。所以,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不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两大发现,而是唯物史观与科学社会主义一体化的伟大成果.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成熟发展的标志.澄清理论界长期熟知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加贴近马克思的自身发展逻辑,恢复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本来面目.按照马克思的逻辑解读马克思,它的理论价值在于澄明:社会主义不是在既定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基础上由空想变为科学的,而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同步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指明了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必然性,科学社会主义则从基本原理和内容上对这一趋势、必然性作了深刻的展开.  相似文献   

4.
唯物史观是一般形态的历史哲学,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主义这一特殊历史形态的历史哲学,它们相伴而生,唯物史观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有指导作用,剩余价值理论又证明了一般形态的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又从各自的角度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直接从分工和分配这一主题入手,在将经济学和哲学结合在一起的基础上,为建立新的唯物史观的人的哲学奠定了初步的但又是永久性的基础.在此之后,马克思的经济学和哲学研究在不同的著作中虽各有侧重,但两者一直都是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的,并在最终创造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创新性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6.
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经济学基础江丹林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应当有它自己的理论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所决定的。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哲学...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剩余价值学说创立之前,马克思改造了古典哲学的异化概念,建立了自己的劳动异化论,并以此作为自己理论体系的基石。剩余价值确立后,马克思改造并完善了自己的劳动异化论,突出了劳动条件与劳动相异化,使之更科学、更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成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资本论》以其完备而科学的知识体系与完美而严密的逻辑结构,在剖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现状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及其内在矛盾,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向共产主义公有制过渡的客观必然性。《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主要表现在:它是马克思实现经济科学革命的理论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重要标志;它是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结合的典范,它不仅使剩余价值理论成为唯物史观的逻辑展开,而且也在论证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的同时,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以其所产生的巨大的历史性和革命性的影响,具有历史的穿透力,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首先发现并论证的.以劳动二重性为依据,马克思在扬弃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观点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从而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全部政治经济学的起点和枢纽,是坚持和发展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一环.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表现在它的理论批判精神和实践性,根源于它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客观真理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都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和革命性内在地不可分割地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中。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这两个属性中,革命性是首要的、主要的或者说最根本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变革的实质恩格斯写于1877年的《卡尔·马克思》和发表于1883年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两文,都明确地提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我们要提出的问题是:恩格斯为什么没有把马克思的一般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和认识论看成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和认识论没有实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经济学革命的内在逻辑联系,是关于马克思学说整体性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经济学革命的内在逻辑联系是在马克思超越政治经济学领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超越哲学领域的哲学批判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即:在超越哲学领域的哲学批判中构建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系统,同时在超越政治经济学领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丰富和发展初步完成的哲学革命的成果,最后在这两种互动的批判中基本完成经济学革命并使哲学革命的内容和形式趋于完善。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经济学革命的内在逻辑联系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启示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其学说的整体性实际上包含着对后人研究和发展其哲学的一个最为根本的方法论要求——从其学说的整体性出发来研究和发展其哲学。为此,就必须形成由批判理念、问题理念和时代理念构筑而成的跨学科意识。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是共产主义学说的别名,是指导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为推翻资本主义,建设共产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列宁是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上最伟大的贡献,是在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把社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哲学论纲王连法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史无前例的社会实践,它不仅在经济领域里引起巨大变革,而且对意识形态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哲学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需要从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上予以科学的回答。因此,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有其深厚的哲学根基.它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依据,高举唯物史观之生产力决定论、历史主体论和社会系统论三面旗帜,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突出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和唯物史观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它进一步升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是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6.
论生产方式主要决定作用的历史暂时性孟庆仁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主要决定作用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核心问题之一。正确解释这个问题,对于唯物史观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有着重大的根本性的意义。但是,多年来,在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和其他论著中存在着一种简单化...  相似文献   

17.
行赋人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以实践的观点看待人权,形成了丰富而深刻的“行赋人权论”。这一理论不但说明了人权根植于人的实践本质,是人的内在实践本质的外在表现,而且以人的实践所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错综运动说明了人权实现的波折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两个层次所揭示的人权本源性和实现的阶段多样性的统一、构成了“行赋人权论”的基本内容,比之“商赋人权论”,“行赋人权论”更能体现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今年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问世一百五十周年.为此本刊专门组织南京大学几位学者撰写了一组论文.主题为"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关系问题的当代理解",旨在强调无论在经典马克思主义语境中,还是在当代条件下,历史唯物主义和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性命攸关的本质联系.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内涵的深化须臾离不开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而对资本主义的现实研究与理论理解也自始至终需要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辩证法的哲学方法论自觉.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已经充分表明,脱离政治经济学研究这个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都不可能是真实的,更不用说是影响深远的.几位学者将分别讨论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马克思与恩格斯)文本中的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系问题,最后通过分析商品和货币问题,从经济问题的政治本质、货币现象背后的社会关系、剩余价值增殖对统治权力的强化等角度,对当下的金融危机进行了经济学哲学的解读,以期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研究与现实问题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双向融合、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刘琳 《晋阳学刊》2009,(2):36-39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对古典“经济人”思想的批判,是马克思在科学唯物史观的视野中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的经济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不仅批判了古典“经济人”思想的抽象性质,而且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从抽象的“经济人”思想出发来“对一种他不知道历史来源的经济关系的起源作历史哲学的说明”(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辩护论思想,并由此出发展开了对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伦理价值观的深刻批判。  相似文献   

20.
“伦敦笔记”是马克思在1850年进行第三次政治经济学研究时所写的摘录性笔记,为其后写作政治经济学著作做了直接的准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其中,最有意义和价值的是马克思对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一书的再次研究,并在货币数量论、级差地租理论和价值理论三个维度上获得了重要认识,第一次破除对李嘉图学说的“迷信”.这不仅标志了马克思当时对社会过程的客观历史规律的认识程度,而且直接影响着他接下来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